教材插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應該改變當前歷史教學中“重文輕圖”的思想觀念,深入研究,利用好課本的插圖,採用“看圖講歷史”,培養學生興趣,今天給大家帶來了,歡迎大家觀閱。

  歷史教材插圖作用:匯入正題以圖為路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匯入是一節課的開始,也是一節課成敗的關鍵。利用插圖匯入新課既形象直觀,又能引人入勝。比如,在講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上冊《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這一課時,我利用教材提供的《拿破崙加冕》圖和《拿破崙肖像》圖介紹道:這位皇帝身材矮小,但十分英武。此時此刻,在巴黎聖母院的大教堂裡,正在舉行一場隆重的皇帝加冕典禮。這個人是誰啊?

  他就是一代梟雄拿破崙。正是他,憑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赫赫戰功,建立了自己的帝國。拿破崙是怎樣在短短十幾年時間裡,從一個默默無聞的炮兵少尉登上皇帝的寶座的?在此期間,法國又發生了什麼?讓我們一起學習本課。這樣簡單自然地匯入新課,激發了學生急切瞭解新課內容的求知慾。

  歷史教材插圖作用:準確把握以圖增趣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對學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孔子也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這些至理名言都說明了興趣是求知的前提。一個人對他所感興趣的事物總是表現出注意的傾向。所以,教師應充分挖掘插圖中的趣味性內容,用它來調動學生關注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1課《伐無道,誅暴秦》時,我利用了教材裡“動腦筋”的兩幅插圖,插入了“破釜沉舟”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兩個成語故事,既讓學生知道這兩個成語故事的來歷和它們在生活中的運用,又讓學生知道了項羽的驍勇善戰和狂妄自大。

  從這兩個故事中學生最終認識到是什麼成就了劉邦,讓他成為西漢的開國之君,成為漢高祖。由此可見插圖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它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接近歷史課,為學好歷史奠定基礎。

  歷史教材插圖作用:合理利用以圖育德

  進行歷史知識的傳授並非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我們教師還必須充分發揮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運用插圖進行教學,可以增強教學感染力,激發學生的熱情,對學生進行生動形象的愛國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教育。

  比如,在講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時,我首先利用課件播放了北京西郊的青山綠水、如畫風景,以及清朝幾代帝王調集全國的能工巧匠,歷時150多年,在這裡建造起中西合璧、豪華壯觀的皇家園林――圓明園的歷史圖片,讓學生在這樣的人間仙境遊覽一番。此時此刻學生的心情是振奮的,他們會為我國勞動人民的這種勤勞和智慧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接下來我利用教材提供的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洗劫了圓明園後,為掩人耳目放火焚燒了圓明園的遠瀛觀和大水法的殘垣斷壁圖。

  通過對這兩組圖的對比,學生從剛才的流連忘返中被拉回到現實中來,從中他們感受到現實的殘酷和英法聯軍的可恨。記住英法聯軍摧殘中華文明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時又對中華文明的璀璨奪目有所瞭解,可謂一舉兩得。再者,通過這樣一正一反、一善一惡、一美一醜的對比,就容易在學生心中種下善良的種子,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增強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歷史教材插圖作用:注重培養以圖提能

  比較法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 有比較才有鑑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讓學生把具有共同主題或反映共同內容的插圖進行比較分析,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向廣度、深度發展, 有利於發揮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和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觀察能力。 例如:在講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筒車》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與三國時期的翻車進行比較,看它們在結構上有什麼不同,各有什麼優劣。

  學生仔細觀察後得出結論:翻車是水槽鏈葉結構,筒車是滾筒結構;翻車靠人力踏轉轉輪帶動鏈葉將水提到高處灌溉,筒車是利用水力推動水筒轉動把水提到高處灌溉,其功效比翻車高。從而培養學生運用比較法觀察和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並學會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這樣,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能力便得到不斷增強。

猜你喜歡:

平面設計中插圖的藝術是什麼
插圖在動畫設計中的運用
相關知識
教材插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教材插圖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
如何發揮初中語文教材插圖在教學中作用
初中物理教材插圖在教學中有什麼好處
教材插圖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初中歷史教材中插圖的運用
插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什麼作用
初中歷史教材課本插圖怎麼應用
初中英語教學在教材插圖的功能
初中歷史教材插圖應如何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