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軍書法作品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丁立軍1963年生,河北省灤縣人,自幼酷愛書法,逐步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作品多次參加省、市、國家級書法展並獲獎。我國當代知名書法家。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丁立軍個人簡介

  丁立軍1963年生,河北省灤縣人,自幼酷愛書法,逐步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作品多次參加省、市、國家級書法展並獲獎。2002年12日書法作品在“第四屆祖國頌國際書法大賽”中獲得銅獎;2003年在王屋山杯“中國名人書畫大展”中榮獲優秀獎;2004年首屆黃淮杯中國書畫名家大展中授予“中國當代藝術德藝雙馨獎”“中國當代藝術終身成就獎”榮譽稱號。其書法作品《黃帝內經》、《道德經》、《金剛經》、《孫子兵法》、《妙法蓮華經》、《茶經》、《孟子》等,被美、日、韓、東南亞國際友人收藏,部分作品被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臺灣新黨主席鬱慕明,臺灣工業主席鄭昭明,鍾榮吉先生等收藏,並在臺灣展出,臺灣聯合報等新聞媒體進行報道,引起觀注。與河北省臺辦孟祥濤處長合作正在創作3800米小楷長卷《史記、漢書、後漢、三國志、資治通鑑、黃帝內經》等經典名著,現已完成2000米。

  書法的內勢簡述

  所謂“內勢”即無形之使轉。其盤紆於虛,無跡可尋,行楷多用此法。內勢筆斷意連,點畫交際處可用“度”法,所謂“度”者,即“一畫方竟,即從空際飛渡二畫,勿使筆勢停住,所謂形現於未畫之先,神流於既畫之後”。此亦即“隔筆取勢,空際用筆“,有暗渡陳倉之妙。此法從楷書中來,楷書形斷意連,勢從內出,有點畫處,筋絡相連,無點畫處,氣脈流貫,楷書使轉無形,草書使轉有形,真書之用使轉,猶行草之有牽絲。文徵明曰:“真書血脈貫通,放之便是行草,行草動必有法,整之便是正楷,能書者要是一以貫之。”由於在點畫交際處,一枝筆於紙面極低空中作過度動作,故看上去好像筆不離紙一般,如此一筆接一筆,一筆管束一筆,自然氣脈貫注,精神聚正如豐坊《書訣》所謂:“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離,輕轉而重按,如水流執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

  能運中鋒,勢從內出,則氣從畫中貫,發筆時從大處從容來,收筆時從大處從容去,牽絲雖不露形跡,但形不貫而氣貫,氣貫則無論大小、長短、平直、旖側,無往而不當,這是一種高階的貫氣方法。晉人作行書,形不貫而氣貫,若斷還連,試觀王羲之《蘭亭》便可得其旨趣。

  欲勢從內出,非精熟於用筆,難臻斯妙,關鍵處又在發筆和收筆處,發筆時能承上筆勢,收筆時能啟下行氣,或逆或藏,或收或縮,自然氣完神足。陳繹曾《翰林要訣》中謂:“字之筋,中鋒是也,斷處藏之,連處度之,藏者,首尾蹲搶是也。度者,空中虛打勢,飛度筆意也。解藏度二字,則無死筆,活處在筋也。”

  無形之使轉,在書法術語中又稱為“筋”法,筋藏之肉內,筋脈相連,氣血自然貫通,正如蔣和《書法正宗》所謂:“有筋者,顧盼生情,血脈流動,如遊絲一般,盤旋不斷,有點畫處在畫中,無點畫處,亦隱隱相貫,重疊牽連,其間庶無呆板散渙之病。”

  總之,氣以不外露為貴,晉人作行草,極少有數字連綿纏繞者,潛伏於裡,使人莫測端倪,試觀晉王秭《伯遠貼》,筆意流動,映帶勻美,每個字都富有姿態,體勢跌宕,雖字字不相連屬,但整幅佈局,有一氣呵成之感。

丁峰書法作品
丁炳文書法作品
相關知識
丁立軍書法作品
陳立夫書法作品
何虎將軍書法作品
丁保衛書法作品
鄧立強書法作品
丁永康書法作品欣賞
洪鐵軍書法作品
韓戾軍書法作品
名家陳立夫書法作品圖片欣賞
樊立新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