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古詩行書毛筆書法作品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行書是我國的一種書法字型形式,這種字型有獨特的字型風格特點,對我國書法發展的影響甚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

  古詩行書毛筆書法作品圖片

  行書是一種統稱,分為 行楷和 行草兩種。它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 楷書、 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是為了 彌補楷書的 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 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 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 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 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 行草”。行書實用性和藝術性皆高,而楷書是文字元號,實用性高而藝術性相對不足;相比較而言,草書則是藝術性高,但是實用性顯得相對不足。




  經典的古詩行書毛筆書法欣賞

  行書是介於 楷書與 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大約出現在西漢晚期和東漢初期。行書的名稱始見於西晉衛恆《 四體書勢》一文:“魏初,有鍾***繇***、胡***昭***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於劉德升。”唐代張懷瓘《 書斷》記載:“行書者,劉德升所作也。即正書之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張懷瓘在其《書議》又云:“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明代豐坊在《 書訣》中則有更為形象的描述:“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行書正因其行雲流水、書寫快捷、飄逸易識的特有藝術表現力和寬廣的實用性,從產生起便深受青睞、廣泛傳播。行書歷經魏晉的黃金期、唐代的發展期後,在宋代達到了新的高峰,於各種書體中逐漸佔居主流地位。縱觀漫長的書史,篆書、隸書、楷書的發展都存在盛衰的變化,而行書則長盛不衰,始終是書法領域的顯學。歷代書法大家共同書寫了行書發展輝煌燦爛的歷史。




  行書的結構特點

  大小相兼。就是每個字呈現大小不同,存在著一個字的筆與筆相連,字與字之間的連帶,既有實連,也有意連,有斷有連,顧盼呼應。

  收放結合。一般是線條短的為收,線條長的為放;回鋒為收,側鋒為放;多數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轉換,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體。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內密外疏。中宮緊結,凡是框進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劃圈的筆畫留白也是越小越好。佈局上字距緊壓,行距拉開,跌撲縱躍,蒼勁多姿。

  濃淡相融。行書書寫應輕鬆、活潑、迅捷,掌握好疾與遲、動與靜的結合。墨色安排上應首字為濃,末字為枯。線條長細短粗,輕重適宜,濃淡相間。和草書差不多,但沒那麼草。


八仙過海書法
國展硬筆書法作品
相關知識
經典的古詩行書毛筆書法作品
經典的古詩楷書毛筆作品圖片
經典的古詩毛筆書法作品圖片
我國經典的古詩書法作品圖片
國學經典的古詩文朗誦
古詩名言名句大全_經典的古詩詞名言警句
可以成為座右銘的經典古詩詞_最經典的古詩勵志座右銘
經典的古詩配畫手抄報內容資料
具有國學經典的古詩
秋天經典的古詩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