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茶葉的分類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8日

  在中國飲食、玩樂諸 活動中能昇華為“道”的只有茶道。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茶葉的分類,一起來看看。

  茶道茶葉的分類

  據統計中國有 6000 多個茶葉品牌。按製做方式主要分為大三類:不發酵茶,半發酵茶以及發酵茶。按茶葉的顏色又可分為六大類:紅茶,綠茶,白茶,黃茶,黑茶,和青茶***烏龍茶***。

  茶 葉由茶樹春季發出的嫩芽所制。品質最好的為在清明以前採摘,俗稱明前茶, 在清明與穀雨之間採摘則為雨前茶,穀雨至立夏之間採摘的茶稱“三春茶", 立夏以後茶為“四春茶”。從茶葉大小可分為“蓮心":為剛抽出尚未開啟的嫩芽尖;“旗槍”乃已經開啟一片嫩葉和抽出另一個新芽,形狀類似一支槍和一面旗; “雀舌”則有兩面小葉和中間一個嫩芽。

  不發酵茶一般是指綠茶。綠茶為我國茶量最大的茶類。茶葉採摘後,經殺青,揉捻和乾燥等工藝過程而 成。綠茶因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以綠色為主調,故得名。 綠茶的茶湯通常呈淺綠色或淡黃色,並伴有清香味和苦澀味。 綠茶乃歷史上最早的茶類,三千多年前中國就有綠茶了。 代表茶有西湖龍井,信陽毛尖,碧螺春等,其中又以龍井最為出名。 龍井茶具有四絕,一色絕,二香絕,三味絕,四形絕。即色澤翠綠,香氣濃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

  綠茶由於採用急火焙乾的方法,故基本上 保持了茶葉原有的三大功能性成分,即茶多酚***polyphenol ***、茶氨酸、茶多糖。茶多酚是一種天然抗氧化劑,它能消除“自由基”對人體組織、器官的損害。茶氨酸則是一種天然鎮靜劑,故喝綠茶有鎮靜作用,同時茶氨酸 的含量決定綠茶的口感。茶多糖則有很好的降血糖作用,它能降低人體內的“胰島素抵抗”,增加周邊細胞對葡萄糖的利用,從而可預防糖尿病的發生,而綠茶所含 的咖啡鹼則有很強的提神功效。按中醫的說法是綠茶性涼,清熱,提神,體質畏熱和易疲勞者喝綠茶為佳。綠茶同時也有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作用。

  半發酵茶一般指烏龍茶,主要包括鐵觀音,大紅袍和凍頂烏龍。半發酵茶既有不發酵茶的特性,又有全發酵茶的特性。半發酵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製法,品質介於二者之間,既有紅茶的濃鮮味,又有綠茶的清芬香。研究發現烏龍茶有分解脂肪,降血脂,減肥健美等作用。

  全發酵茶包括黑茶和紅茶。紅茶則以包括滇紅,祁紅,川紅,閩紅等。紅茶製作以鮮葉經過萎凋,揉捻,發酵和煙燻烘乾等工序。 紅茶的幹茶色澤與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稱紅茶。紅茶茶湯通常呈紅色或琥珀色,口感有甜味。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化學反應,綠茶中的主要物質“茶多酚”經高溫發酵後會轉變成“茶黃素”,而紅茶裡茶黃素的多寡是決定茶湯色澤的重要物質。茶黃素乃一強力降血脂物質,它能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症,從而可預防冠心病或中風。所以常喝紅茶對預防心血管意外有好處。同時紅茶性溫,去寒,暖胃,體質畏寒者,喝紅茶可以養胃。

  黑茶以“黑”為特點。黑茶以滇桂黑茶***普洱茶、六堡茶等***和湖南黑茶為代表,其中雲南的普洱茶最為出名。而最早的黑茶由四川生產。由於四川茶葉要運輸至西北地區,交通不便,運輸困難,所以必須減少體積,蒸壓成團塊。在加工過程中,茶葉經過二十多天的溼性堆積,毛茶的色澤由綠逐漸變黑,並形成了茶品的獨特風味。

  黃茶的製作與綠茶相似,但多一道悶堆工序。綠茶是不發酵茶,而黃茶是屬於輕微發酵茶類。黃芽茶主要有君山銀針、蒙頂黃芽和霍山黃芽。

  白茶亦屬輕微發酵茶,因其成品茶多為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白茶的產區主要在福建省。白茶的製作工藝,一般分為萎凋和乾燥兩道工序。它的主要品種有白牡丹和白毫銀針。

  茶道茶葉的歷史溯源

  6000多年前,生活在浙江餘姚田螺山一帶的先民就開始植茶樹,田螺山是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我國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方。

  秦統—中國後,促進了四川和其他地區的經濟交流,種茶和飲茶才由四川逐漸向外傳播。先流傳至長江流域。

  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在《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選”;

  西漢後期到三國時代,茶發展成為宮廷的高階飲料。如在漢代《趙飛燕別傳》中,有一節關於飲茶的記載。漢成帝崩,“後***即帝后***寢驚啼甚久,侍者呼問,方覺,乃言曰:適吾夢中見帝,帝自雲中賜吾坐,帝命進茶。左右奏帝,後向日侍帝不謹,不合吸此茶。”這就說明在當時,茶已成為皇室中的一種飲料了。

  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詳***中謂之“瓜蘆木”;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為“荈”;東晉裴淵的《廣州記》中稱之謂“皋蘆”;

  西晉到隋朝,茶逐漸成為普通飲料。關於飲茶的記載也日益增多。《廣陵吾老傳》中載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若,往市留之,市人競買”之句,說明茶已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唐代陸羽***728—804***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在神農時代***約在公元前2737年***,即已經發現了茶樹的鮮葉可以解毒。《神農本草經》曾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反映的就是古代發現茶治病的起源,這說明中國利用茶葉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神農本草經》是西漢時代一些儒生託名神農嘗百草的神話,蒐集了自古以來勞動人民所積累的藥物知識,編輯而成的藥物學典籍。

  至唐、宋時代,茶已成為“人家一日不可無”的普遍飲用之品。

  明代顧炎武的《日 知錄》寫道:“秦人取蜀,始知若飲事。”可見,飲茶風習是從四川傳出來的。因為隔著千山萬水,“蜀道”險阻,種茶、飲茶侷限於四川一帶。

  5世紀,北方飲茶相效成風。六七世紀再傳播到西北。隨著飲茶習慣的廣為傳播,茶葉消費量迅速增加,從此,茶葉成為中國各族人民普遍喜愛的一種飲料。

 

茶道茶的種類有什麼
茶道用具的圖片有哪些
相關知識
茶道茶葉的分類是什麼
茶道表演的歷史是什麼
茶道用品的介紹是什麼
茶道養生的簡介是什麼
茶道表演的服裝是什麼
茶道背景的視訊是什麼
攝影的分類是什麼
英語詞典的分類是什麼
股票的分類是什麼
輸液不良反應的分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