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茶道的歷史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唐代茶道歷經東晉到南北朝的飲茶文化積澱,為唐代各種茶道型別號的形成尊定了豐厚的物質和文化基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唐代陸羽***733-804***在總結前人經驗基礎上,結合自身的親身實踐,著述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統闡述茶的著作-《茶經》。這使他成為中國茶葉歷史上最有影響的茶藝類茶道家。

  細觀《茶經》,基本上是一本古代茶葉的百科全書,陸羽不但研究茶的自然科學屬性,還非常重視研究茶的飲用。如煎茶過程、茶具與水對茶湯質量的影響等,而近代茶葉科學研究者多研究茶樹品種、栽培、加工、貯藏、茶葉內在生化物質的變化等如何把茶生產好的問題,須知好茶還須用好的沏泡方法,才能更充分地顯現和領略茶的魅力。

  陸羽在《茶經》中十分詳盡地闡述了唐代飲茶方式的主流,對茶的採摘、製作、飲用進行了細化,其煎茶方法為:炙茶、貯茶、碾茶、羅茶、擇水、烹水煎茶***一沸調鹽葉,二沸時出一瓢水、環激湯心、量茶末投於湯心,待湯沸如奔濤,育華***、分茶至各茶碗,使沫餑均分。

  與南北朝時期飲茶的不同,表現在由湯活改為煎茶,調味料由蔥、姜改變為少量鹽花,以及對影響茶湯品質各方面因素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與細化。如開始認識不同水質對茶湯質量影響,不同沸水程度對茶湯質量的影響,不同產地茶碗對茶湯湯色的影響等。這些均體現了陸羽窮究天地奧祕的執著追求精神。陸羽對茶學、茶事各方面的深入探索與宣傳,為茶藝類茶道和風雅類茶道的形成尊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並使它們具有了科學性與合理性。

  唐朝茶道的表現

  茶飲的廣泛盛行

  陸羽《茶經》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盛於國朝,兩都並荊、渝間,以為比屋之飲”。“比屋之飲”,也就是家家戶戶都飲茶的意思,可以得知唐代國都長安等地飲茶的普遍程度。除了“兩都並荊渝”之間以外,飲茶之風也是同樣盛行,這種情況以《封氏聞見記》中記載的最為典型,“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可見,茶飲已經深入民間,成為生活之必需。

  茶葉文化的通俗和高雅,均具備十分豐富的內涵。在大眾茶飲和宮廷茶飲之外,還有一個僧侶圈。這些人中有不少是陸羽的師友,如智積、懷海和尚、靈一和尚、皎然、齊己等,都是陸羽的茶藝老師。由於陸羽的烹茶技術提高很快,烹出的茶湯滋味有自己的特色,智積和尚到了非陸羽烹煮之茶不喝的地步。這也說明陸羽從智積和尚的高超烹茶藝術中得到了精髓並有了新的發展。

  茶與佛教的緣分很深,到了唐代這種緣分聯絡得更加緊密了。近年來陝西法門寺出土的唐僖宗時期的金銀茶具,也反映出唐代佛教與茶飲之間的特殊關係。

  文人介入,詩文吟頌

  在唐代茶文化的發展中,文人的熱情參與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典型的是詩歌中的茶詩創作。唐代詩歌,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光輝篇章。在唐詩中,有關茶葉的作品很多。比較著名的有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白居易的《琴茶》,齊己的《謝湖茶》、皎然的《訪陸處士羽》等。這些茶詩的形式有古詩、律詩、絕句等,內容包括了名茶、茶人、煎茶、飲茶、茶具、採茶、製茶等各個方面。

  唐代文人們以茶會友,以茶傳道,以茶興藝,使茶飲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使茶飲的文化內涵更加深厚。同時,這些文化藝術作品也成了研究中國茶葉歷史的寶貴資料。

  茶葉專著的出現眾所周知,公元780年前後陸羽撰寫的《茶經》三卷,是中國第一部茶葉專著,它標誌著茶學系統的確立,在推動茶飲繼續擴大的同時,也開創了茶葉專著撰寫的先河。陸羽著《茶經》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陸羽是中國的“茶聖”。《茶經》是中國茶葉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唐代及唐代之前茶葉科學和文化的系統總結。《茶經》建立了茶學的基本框架結構,直接促進了茶葉生產和飲用的快速發展。

  自《茶經》後,不少有識之士,對茶葉及其相關內容進行了及時的總結,自唐代中、晚期至五代,出現了不少茶葉專著。如皎然的《茶訣》三卷,張又新的《煎茶水記》一卷,溫庭筠的《採茶錄》一卷,佚名的《茶苑雜錄》一卷,裴汶的《茶述》、溫從雲等的《補茶事》和毛文錫的《茶譜》等。

 

唐詩與茶道的關係
中國茶道配件
相關知識
唐朝茶道的歷史
說茶道的歷史起源
萬里茶道的歷史來源介紹
茶道的歷史起源是什麼
北京茶道的歷史
中國茶道的歷史發展
茶與茶道的歷史
中國茶道的歷史
花茶茶道的歷史
紫砂壺茶道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