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收藏的歷史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金絲鐵線、紫口鐵足”是哥窯眾所周知的特點。那麼你們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作為五大名窯之一的哥窯,隨著文獻資料的不斷髮現和考古資料的不斷充實,對哥窯的認識已漸趨清晰。然而;由於缺乏同代文獻,且後代文獻常是一鱗半爪,零零碎碎,有的還互相矛盾,仍無法揭開層層面紗,呈現它的真實面目。雖然數十年來與哥窯相關的考古實物資料不斷增多,並且也依據這些實物資料解決了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但在驚喜之後,驀然回首,人們發現,這些實物資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結論往往與文獻記述無法對應,有些甚至南轅北轍。因此,哥窯問題依然迷霧重重。

  哥窯恰如一顆色彩絢麗光芒四射的夜明珠,人們只能遠望它耀眼的光環,而無法目睹它真實的風采。

  與哥窯相關的文字最早見於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孔齊的《至正直記》:“乙未冬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者一香鼎,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也。”一般認為,這裡指的哥哥洞窯和哥哥窯即為哥窯,“絕類古官窯”也正與以後的文獻描述的哥窯特徵相符。其後明代《宣德鼎彝譜》說:“馬祖之神供奉獅首馬蹄爐,仿宋哥窯款式,爐高五寸六分……”,此文多處提到“仿宋哥窯款式”,因此哥窯被認為是宋代的名窯是順理成章的。

  現今發現的真正論及哥窯最早的文獻當推明代陸深《春風堂隨筆》:“哥窯,淺白斷紋,號百圾碎。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琉田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陸深,字子淵,上海人,弘治十八年進士,卒於嘉靖二十三年***1545年***。文中明確了哥窯燒造於龍泉的琉田,琉田今名大窯,為龍泉窯的中心產區。然而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高濂的《遵生八箋》又有別論:“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二窯燒造種種未易,悉舉例可見,所謂官者,燒於宋修內司中,為官家造也,窯在杭之鳳凰山下……哥窯燒於私家,取土俱在此地。官窯質之隱紋如蟹爪,哥窯質之隱紋如魚子,但汁料不如官料佳耳……”,文中“取土俱在此地”已將哥窯產地定為杭州。這一前一後的兩種說法,是明代文獻中最典型的關於哥窯的“產地說”。

  明末和清代,論及哥窯的文獻越來越多,但多為抄錄詮釋前人著作的產物,沿襲《春風堂隨筆》和《遵生八箋》之說。然而對於哥窯器物特徵的描述倒是越來越具體,越來越清晰。綜合各類文獻資料,哥窯的特徵為:胎色黑褐,釉層冰裂,釉色多為粉青或灰青。由於胎色較黑及高溫下器物口沿釉汁流瀉而隱顯胎色,故有紫口鐵足之說;釉層開片有粗有細,較細者謂之“百圾碎”。根據文獻提供的線索,人們在浙江龍泉的大窯和溪口找到了生產類似器物的窯址。其產品為黑胎開片,釉色以粉青和灰青為主,單色紋線,應為入土所致,用墊餅墊燒。上述特徵及燒造年代均與文獻所述完全相符。至此,宋代五大名窯的哥窯已成定論,其燒造年代為南宋中晚期,產地為浙江龍泉。

  然而,不久後人們發現了一類與哥窯特徵相符的,而與龍泉產的哥窯特徵有別的器物。此類器物亦為黑胎開片,紫口鐵足,但其釉色多為炒米黃,亦有灰青;紋線為黑黃相間,俗稱“金絲鐵線”;用支釘支燒,器型亦不同。由於此類器物僅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臺灣故宮博物院等有少量收藏,而不見於墓葬出土,故被稱為“傳世哥窯”,而稱龍泉所產為“龍泉哥窯”。20世紀90年代起,人們對傳世哥窯進行深入研究,但由於傳世哥窯的窯址無蹤可覓,對其性質及年代一時難有定論。一種觀點認為,傳世哥窯應為文獻所述南宋修內司官窯。其理由是,根據南宋顧之薦《負暄雜錄》所述理解,修內司官窯產品質量優於郊壇下官窯,但修內司官窯到現在無影無蹤,更無從知曉其產品面目,而現有實物資料僅有傳世。

  哥窯收藏鑑定技巧

  哥窯也以釉色取勝,哥窯瓷器裡外披釉,均勻光潔,晶瑩滋潤。不同時期的哥窯也略有不同,今天瓷庫中國小編為您介紹的就是宋代哥窯特色。哥窯瓷器從色澤區分,有月白、灰黃、粉青、灰青、油灰、深淺米黃等種類。哥窯瓷最顯著的特徵是釉色沉厚細膩,光澤瑩潤,如同凝脂;若置之於顯微鏡下,可見瓷釉中蘊含的氣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膩的釉面間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其網紋之色淺黃者宛若金絲,細黑者如鐵線,二者互相交織,因而被名之為“金絲鐵線 ”。

  宋代哥窯胎質堅細,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邊稍下處形成略微凸出之環形帶,因口沿處胎骨略黯而被稱之為“紫口”,此為宋哥窯瓷之一絕,儘管以後歷代有許多仿宋哥窯,但在燒製上皆未能臻此絕藝。哥窯瓷器裡外披釉,均勻光潔,晶瑩滋潤,不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輪廓亦柔和流暢。屬於青瓷系的哥窯器,以釉色取勝。宋代哥窯在後世備受人們青睞,元明清仿製者頗多,且各有風格,被稱為仿哥窯或哥釉,但其製作工藝已不能與宋代哥窯相媲美。清乾隆帝尤喜賞宋代哥窯,嘗欣然作詩讚雲: “ 鐵足圓腰冰裂紋,宣成踵此夫華紛。”

  鑑定哥窯瓷主要從造型、胎骨、釉色等方面著眼。它的胎質呈黑色,細膩、堅實。釉面渾厚滋潤,釉面開有大小紋片。器物以瓶、爐、洗、碗、罐為主。年代時,浙江省文物考古單位曾對龍泉大窯等幾處窯址進行了發掘,發現不少黑胎片紋青瓷,大部分為日常生活用瓷。但與另一部分傳世的哥窯器物相對照,這二種哥窯的造型、胎色、釉面和紋片均有不同之處。為此,文物界將這些原藏於宮廷、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的收藏品及流散於民間和國外的這類哥窯器稱之為“ 傳世哥窯 ” 。

  傳世哥窯瓷器以仿古代青銅器造型的器物為主,如魚耳爐、乳釘五足爐、膽式瓶、八方穿帶瓶、弦紋瓶等,也有盤、碗、洗之類。它的胎骨較厚、胎質細膩,燒練時大部分在器底用支釘,而目前發現的龍泉哥窯是不用支釘燒成的。這一聞名世界的傳世哥窯的產地迄今還未發現,尚待文物考古學者的分曉。

 

哥窯瓷器的收藏價格
哥窯瓷器收藏拍賣價格
相關知識
哥窯收藏的歷史
安哥拉內戰的歷史事件介紹
安哥拉內戰的歷史事件介紹
哥特戰爭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拙政園的歷史典故值得收藏
哥窯瓷器的收藏價格
收集黨的歷史知識
收集關於長城的歷史知識
墨西哥的歷史發展介紹
覆水難收的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