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子的飼養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8日

  鴨子28日齡轉入成鴨網床時,要淘汰病、癱、殘和個體較小的鴨,飼養密度為每平方米5-7只。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方法,一起來看看。

  方法

  1、放養密度:根據放養鴨的大小,強弱決定放養密度,遵循宜稀不宜密的原則。一般0.067公頃果園放養成鴨20-30只。

  2、劃定輪放區:根據放養鴨的數量及園地面積劃定輪放區,用高50釐米的尼龍網圍欄成幾個區輪放。為便於 管理一般每區0.335公頃放養400只左右為宜。果園面積小,養鴨數量少時,可以不分割槽,但應根據園內雜草及昆蟲等的生長繁殖情況實行間斷放牧。在輪放區內要為鴨子備足飲用水。

  3、按時補飼:為補充放養時期飼料的不足,對放養鴨要適時補飼。雛鴨放養從4周齡開始,前期為育雛期,可圈養和籠養。雛鴨在早晚各補飼1次,以補充能量的不足。按早上半飽晚喂足的原則確定補飼量,並逐減喂飼次數和數量,促使鴨自由採食。隨著雛鴨的生長,可根據放養鴨啄食雜草、野菜、昆蟲決定放養鴨的補飼。以放養為主時期,晚上回舍棚後進行補飼,並備足飲用水,滿足飲用。春天幼齡雛鴨放養前,要先進行適應外界溫度變化的鍛鍊,逐漸進入放養園。

  4、加強監管,嚴防鼠害:放養鴨要嚴防山貓、黃鼠狼之類野獸的侵害。侵害鴨的獸類都懼怕網具,因此採用尼龍網圍圈放養區是有效的安全防禦措施,不管放養多少隻,也不管面積大小,都要用網圍圈,並要固定專人管理。特別是放養幼齡鴨,防鼠害更為重要。

  5、防疫滅病:放養鴨的防疫同樣堅持”預防為主,防重於治”的方針。要按照常規防禦程式,定期進行疫苗接種,做好防疫滅病工作。

  鴨子的食物很廣,象現在大的養殖戶就是飼料配合新鮮草料,有時也放養到稻田裡 ,小時候養過,挖蚯蚓,摘嫩草,剩飯剩菜也能喂,比雞還好養

  雛鴨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到養鴨的經濟效益,因此必須抓好雛鴨的管理。

  及時開食雛鴨出殼1天后即開食。開食前需先“開水”***飲溫水***,飲水中可加入適量的葡萄糖和維生素C。開食的飼料宜用五成熟的大米飯,將其撒在竹蓆上,讓雛鴨自由啄食,每天喂6~8次。4天后改為煮爛的小麥或全價配合飼料,每天喂4-5次。15天后每天喂3次即可。雛鴨開食3天后,需增加動物性蛋白飼料,將小魚蝦、河蚌、螃蟹、蚯蚓等剁碎與食料拌在一起餵給。此外,雛鴨還應補給適量的青綠飼料,可將青菜切碎拌入食料中或直接撒在竹蓆上,供其自由採食。

  加強保溫 雛鴨正常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3日齡30度,4-7日齡25度,2周齡以上的20度左右。一般的保溫方式是,利用雛鴨的自發熱量進行取暖。但是,當外界氣溫較低時,則應用火爐等熱源加溫,使育雛室的溫度保持在20度左右。

  鍛鍊下水鴨子屬水禽。雛鴨下水能促其活動,增加採食量。因此,應在出殼5天后就鍛鍊其下水。方法是:先下“小水”***將水放人大的水盆或水泥池中***,且溫度不能太低,深度以能打溼鴨腳為宜,每天2次,每次不超過10分鐘;以後水深逐漸增加,時間逐漸延長。雛鴨何時下“大水”***河溝、池塘等大水面***,需要根據天氣和氣溫情況而定,晴暖時堅持每天下水,下雨天、氣溫低時可不下水。下水上岸後,要讓雛鴨在無風、溫暖的地方將羽毛梳理晾乾再趕回鴨舍。

  預防疾病 育雛室、運動場要勤換墊料,加強通風,堅持定期清掃和消毒,保持清潔、乾爽。食槽、水槽需經常洗刷和消毒,以減少病原菌生存和繁殖的機會。此外,還要及時對雛鴨接種疫苗,防治疾病。

  鴨子養殖技術

  1.雛鴨的生理特點

  雛鴨主要有三個生理特點。一是生長髮育迅速,四周齡時比出生時體重增加24倍,七週齡時增加60倍;二是調節體溫機能弱,難適應外界,剛出殼的雛鴨體小嬌嫩,絨毛稀少,保溫能力差,體溫調節機能弱;三是消化器官容積小,消化能力弱,但生長快,飼料轉化率高。

  2.育雛鴨的準備工作

  首先要備足新鮮優質的全價配合飼料和青料;其次,對育雛室、運動場、飼養用具和必要設施要配備齊全,保證每羽雛鴨都能吃到飼料和飲水;再次,育雛室、運動場和飼養用具等要用l—20%燒鹼水或20%的石灰水進行消毒,乾燥後用清潔水沖洗乾淨;最後,育雛室要有升降溫調節設施。

  3.雛鴨要先飲水後開食

  雛鴨出殼後14—24小時,開食前供給清潔新鮮的飲水,能補充雛鴨出殼時體內耗去的水分。在飲水中加適量葡萄糖或維生素C,能促進腸胃蠕動、供給營養、排除胎糞、清理腸胃、促進新成代謝、加速吸收剩餘的卵黃、增進食慾、增強體質,因此要先飲水後開食。若在飲水中加入1/10000的高錳酸鉀,還可起到腸胃消毒的作用。

  這是因為雛鴨出殼後沒有飢餓感,由於腹內還有未吸收的剩餘卵黃,尚能供給初期的營養,所以雛鴨在出殼後24小時內不需餵食。在24小時後,雛鴨絨毛已幹,活潑好動,常發出“嘎嘎”的叫聲,並互相活動互啄,這時就要先喂水後開食,有利於雛鴨消化道及整個機體正常活動,促進卵黃的吸收。若雛鴨精神倦怠、眼睛半開半閉,不願活動,此時已超過開食時間。雛鴨開食過早,容易傷害消化器官,影響雛鴨健康;開食過遲,營養供應不上,不利於生長髮育。因此,雛鴨開食最好的時間是在出殼後14—24小時之間,切記要在飲水後再開食。

  4.要喂全價顆粒飼料

  由於雛鴨生長髮育特別快,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雛鴨開食後,全靠採食飼料來滿足生長髮育所需的營養。雛鴨飼料要求高蛋白、高能量飼料,日糧中的蛋白質含量應達到20—22%,代謝能2800—3000大卡/公斤,同時還要補充鈣、磷和微量元素,以及各種維生素。如果只喂大米飯,因營養單調,不能滿足雛鴨生長髮育,容易生病或死亡,喂全價飼料就能滿足雛鴨生長髮育所需的各種營養。

  5.雛鴨的飼餵方法

  雛鴨的消化道較短,胃肌容積小,消化機能不健全。故而飼餵雛鴨時,每次不宜喂的太多,只喂六、七成飽,若一次喂的過飽,易造成消化不良;又由於雛鴨胃腸容積小,而消化速度快,如果餵食次數少,使雛鴨飢餓時間長,就會影響雛鴨的生長髮育。兩週齡內的雛鴨在自由採食的情況下,採食的食糜5分鐘就可達到腸胃,20分鐘達到十二指腸,2小時開始排糞,4小時排空。餵食時間超過4小時,雛鴨就處於飢餓狀態。一般地說,雛鴨越小、食量越少,餵食次數越多。在育雛初期***即一週內***要做到少喂料、勤添料,日喂6—8次,加喂夜餐1—2次,以促使雛鴨活動。

  6.怎樣給雛鴨保溫

  溫度是育雛鴨的主要技術措施。只有溫度適當,雛鴨的體熱消耗少,生長髮育快,成活率才高。採用傘形保姆器育雛,是目前廣泛採用的育雛方法,只要有電源的地方就可使用;此外,還可用火炕加溫育雛。用火炕加溫育雛必須將煙霧和有害氣體匯出育雛室,防止雛鴨一氧化碳中毒。雛鴨在一日齡時,保姆器下的雛鴨實際溫度應保持在30—32℃、室溫保持在22—24Y,以後隨日齡增加,每日降低1Y,直至以環境溫度一致後不再降溫。

  特別要注意的是,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升溫或降溫要以雛鴨的行為和表現為準,儘量滿足雛鴨對最佳溫度要求的反應。例如:在溫度過低時,雛鴨怕冷會靠近熱源扎堆,互相取暖,往往造成壓傷或窒息死亡;溫度過高時,雛鴨遠離熱源,張口喘氣,飲水量增加;溫度正常時,雛鴨精神飽滿、活潑、食慾良好,飲水適度,絨毛光亮,伸腿伸腰,分佈均勻,靜臥無聲,吃食,飲水,排洩正常。

  7.雛鴨的飼養密度和分群

  雛鴨的飼養密度要適宜c飼養密度過大,會造成鴨舍潮溼、空氣汙濁,引起雛鴨生長不良等後果;密度過小,則浪費場地、人力等資源,使效益降低。雛鴨的飼養密度最好是每平方米飼養一週齡內的雛鴨20羽,以後可隨雛鴨的生長逐步降低飼養密度,每平方米不超過10羽。

  雛鴨的分群應根據大、中、小、強、弱雛等,分群飼養,使弱小雛鴨的生長加快,達到全群鴨生長均勻,發育整齊的目的。每群鴨以250—300只為宜。

  8.雛鴨鴨舍要通風換氣

  這是因為雛鴨新陳代謝旺盛而致。如鴨舍和育雛室環境汙染氣流通,雛鴨撥出的二氧化碳及糞便和殘料分解產生的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就會危害雛鴨健康,嚴重時會造成雛鴨氨中毒而大批死亡。因此,要隨時保持育雛室的空氣流通,合理的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排除室內多餘水分,保持鴨舍乾燥清潔,改善鴨群生活環境,達到促進鴨只健康快速生長的目的。

  9.雛鴨要進行放水活動

  鴨是水禽,它的生活生長環境離不開水,沒有水,雛鴨就難以生存。對雛鴨進行放水活動,既促進雛鴨的新陳代謝,增強其體質又可清潔羽毛上的髒物,防止產生油油毛。如鴨水長期不放水,鴨毛就無抗水力,因此必須讓雛鴨進行放水活動。雛鴨的放水活動,一般在出殼後2—3天進行,每天放水的次數和時間應根據季節的鴨齡的不同而定。冬春季節每天放水2—3次、每次10—15分鐘***北方除外***;夏秋季節,一週齡內的雛鴨每天放水4—6次,每次20—30分鐘。一週齡以上的雛鴨,不要在中午烈日高溫下放水,可全天候在水中放牧,但必須加強管理。防止獸害和丟失。

 

鴨用飼養裝置
冬季賽鴿飼養管理的方法
相關知識
鴨子的飼養方法
鴨子的飼養
養蠍子怎麼養蠍子的飼養技巧
鴿子的飼養方法有哪些
怎麼養兔子才不會死_兔子的飼養方法
鴿子怎麼養殖鴿子的飼養方法
蠍子的飼養方式有哪些
兔子怎麼養兔子的飼養管理
寵物兔子怎麼養寵物兔子的飼養技巧
怎麼養兔子才能不臭_兔子的飼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