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成功的名人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3日

  創業是很多年輕人都想做的事情,但大家心中都明白,這不單單只是資金的問題,更多的還要考慮創業內容,營銷策略,經營目標……也正是創業的不容易,阻礙了很多人的創業步伐。以下是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1:3000萬到身家910億,27歲創業,他是全球第一狂人

  他有“全球華人第一狂人”、“財富黑馬”、“中國厚待員工第一人”之稱。在國內他首創了BT模式,被譽為“中國BT模式鼻祖”。從他3000萬建立太平洋公司,到他如今身家高達910億,在這財富爆炸式裂變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真相?

  80年代,在江蘇淮安,還是高中語文老師的嚴介和,就已經顯露出了他的“不安分守己”。1986年,26歲的嚴介和離開中學教師的崗位,去當地國有企業當臨時工。第二年,嚴通過公開競爭承包了一家當地的鄉鎮企業,開始創業。

  1992年,嚴介和辭職註冊了自己的建築公司,緊接著承接的南京繞城公路建設專案是嚴介和自己創造出的開啟“省門”的機遇。因為這個專案,他挖掘到他人生中真正的第一桶金800萬元,由此開啟了他的太平洋時代。

  為了能夠在政府心中留下良好的形象,他甚至提出了“虧五萬不如虧八萬”的經營思想。一百四十天完成的工程量,只用了七十二天就幹完。業主大吃一驚,檢測結果質量全優!“吃虧”是富,第二年工程指揮部便放放心心地把1000萬的工程交給了嚴介和。

  2002年以前,嚴介和一直不聲不響地在路橋建設業內“掘金”。這以後,他開始與許多地方政府部門打得火熱,陸續收購、託管了31家虧損的國有大中型企業,集團旗下的成員企業達到115家,嚴介和因此獲得了大量市政工程建設專案。嚴介和找到了一條發財捷徑——通過收購業績不佳的國有企業,從而博得當地政府的好感,進而在當地的市政工程中分得一杯羹。

  收編虧損國企,不僅驗證了嚴介和“吃虧是富”的座右銘,更讓嚴介和與政府走得更近。“重組前的國企連一根火柴棒都不值,但我要將一個極端差的企業做成極端好。”嚴介和稱。就拿ST縱橫來說,當時嚴介和付出的成本5億至10億元。表面看來好像吃虧了,實際上最終賺的錢更多。

  直到2002年,太平洋集團的年產值也不過20億元,真正令嚴介和的身家急劇膨脹的是2005年初開始的一系列對國有企業的併購。嚴介和已成功收購了31家國有企業,涉及資產總額達60億元。僅一年內以年產值不過20億元的身家去收購高達60億元的國有資產這一項,其財技就非常人能及。

  “BT”模式,讓財富極具暴漲

  2002年,白手起家的註冊成立太平洋。雖然前面已有一定的原始積累,當時的個人財富不會超過3000萬元。個人財富以幾何級數裂變般暴增的起點,源自大規模複製自己墊資為地方政府興建暫時無力興建的基礎設施專案,即“BT”模式。

  第一次採用BT模式運作基建專案始於1996年。當時,位於經濟欠發達蘇北地區的宿遷市政府希望建立一條南北走向的市府大道,但市財政又一下子拿不出那麼多錢來,就由太平洋墊資上馬。

  從宿遷一役以後,太平洋就將“BT”模式迅速複製到全國其它經濟欠發達地區,至今共承接了近2700億元的訂單。按照設想,太平洋基礎設施的單子要在2008年前突破5000億元。

  有人說,嚴介和的成功在於他堅持“吃虧”是富和經商遊走邊峰,他的不“循規蹈矩”、不按“規矩”行事為他創造一條不同尋常的財富之路。雖然許多人對其一年增長百億頗有質疑,但不可否認嚴介和的財技很有過人之處。2015年,胡潤百富榜,嚴介和與他的兒子嚴昊,家族資產高達910億。

  篇2:霍英東的創業故事

  在港臺的億萬富翁中,霍英東的知名度可以說是最高的。這不僅因為他個人資產大約有130億港元,在1993年又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然而,霍英東的出身,也許要算億萬富翁中最苦的一個!

  霍英東的父母靠著一隻小駁船,在香港做駁運生意,也就是從無法靠岸的大貨輪上,將貨卸上自己的駁船,再運到岸邊碼頭。霍英東7歲那年,在一次風災中,他的父親因為翻船被淹死了。

  僅僅過了50多天,霍家的小船又一次翻在大海里,兩個哥哥葬身魚腹,連屍體都沒有找回來!母親死命抱住一塊船板,僥倖被過路的漁船救下一條命。當時霍英東因為在海邊找野蠔,不在船上,才躲過了這場災難。

  霍英東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舊式的渡輪上當加煤工。可是他的身體實在太單薄了,顧得上剷煤就顧不上開爐門,剛上崗就被辭退了。那幾年中,霍英東簡直像俗話說的“倒黴人喝水都牙痛”。不過,早年的艱辛和挫折,並沒有打垮霍英東,他在不斷的失敗中,取得了經驗,積蓄起力量,等待著機會,他堅信自己總有崛起的一天!

  賺到第一筆大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霍英東終於以敏銳的眼光,捕捉到了一個發財的機會。日本侵略軍投降後,留下了很多機器裝置,價錢很便宜,但稍加修理就可以用,也可以賣出不錯的價格。霍英東很想做這種生意,於是他成了個讀報迷,專門注意報紙上拍賣日軍剩餘物資的訊息,及時趕到現場,以內行的目光挑選出那些有價值的,大批買進,迅速修好後賣出。

  由於缺少資金,他難以放手大幹。有一次,他看準一批機器,並且在競買中以1.8萬港元中標。有一個工廠老闆也看中了這批貨,願意出4萬港元從他手中買下,霍英東淨賺了2.2萬港元,這是他在那幾年中賺到的最。大一筆錢了,為他積累了最初的資本。

  香港的“土地爺”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霍英東就預料到,香港航運事業的繁榮,必然會帶來金融貿易的發展,而這又將促進商業及住宅樓的開發。於是他搶先把經營重點轉向了房地產開發。1954年12月,霍英東拿出自己的120萬港元,另向銀行貸款160萬港元,在香港銅鑼灣買下了他的第一幢大廈,並創辦了“立信建築置業有限公司”。開始,他也和別人一樣,自己花錢買舊樓,拆了後建成新樓逐層出售。這樣當然可以穩妥地賺錢,可是由於資金少,發展就比較慢。

  一個偶然的事件,令霍英東得到了啟發,他決定以採取房產預售的方法,利用想購房者的定金來蓋新房!這一創舉使霍英東的房地產生意頓時**興隆起來,一舉打破了香港房地產生意的最高紀錄。當別的建築商也學著實行這個辦法時,霍英東已經賺到了巨大的財富。他當上了香港房地產建築商會會長,會內有會員300名,擁有香港70%的建築生意。所以有人把霍英東稱為香港的“土地爺”!

  篇3:順豐IPO路上被掌摑 神祕人王衛的創業成功故事

  23年前,1993年,一位快遞員在經歷數年的“水客”***即從香港運送“水貨”到大陸的人***生涯後,在廣東順德成立了自己的快遞公司,當時這家公司一共只有6個人,創業資金來自於他父親資助的10萬元港幣。人手不夠,這位“老闆”亦親自上陣,時而背雙肩包、拖著行李箱,時而騎摩托,往返粵港兩地,一時間,在順德到香港的陸路通道上,70%的快遞件由這家公司承運。這家公司後來發展成為員工數量35萬人、年營收超過200億元人民幣的大型企業。它的名字叫順豐,這名“親自上陣”的老闆就是順豐總裁王衛。

  23年後,2016年,一位馮姓順豐快遞員騎著電三輪穿梭在北京城裡的大街小巷。4月17日上午,他駕駛電動三輪車運送快遞,與一輛黑色現代發生刮蹭。現代車司機下車後連續掌摑快遞員6次,這個場景被圍觀者用手機拍下併發到網際網路上,引起了社會對快遞“小哥”尊嚴的廣泛討論。

  4月17日當晚,朋友圈和微博風傳一張據說為王衛個人朋友圈的截圖,上面寫道:“我王衛向著所有的朋友宣告!如果我這事不追究到底!我不再配做順豐總裁!”此舉又激發了輿論熱議,在機場排隊等計程車的任正非、捐錢做公益的馬化騰和替員工出頭的王衛,被網友並稱為“中國好老闆”。順豐深圳總部公關專員康慧敏***化名***向時代週報記者證實,此朋友圈狀態確為王衛本人所發。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為員工怒髮衝冠,聲言“追究到底”的順豐總裁王衛,卻是一位佛教徒。他常通過內部講話表明佛教對自己修身養性、保持平靜心態的作用。因而這次發怒,媒體紛紛以“罕見”形容。佛教在世人眼中平和,卻也一直有著“金剛怒目”之說。“如果這個世界是用錢或一個道歉就可以解決問題,而不以法律解決問題,法律要它幹嗎?”在此事件後,王衛破天荒地組織線上記者會,接受媒體採訪。而在此前,王衛絕少曝光在鎂光燈下,被認為是中國最神祕的商界領袖。

  而王衛帶領的順豐,對外界也一直隔著一層面紗。2002年,順豐在深圳福田設立企業總部,據說當時官方甚至不知道有這樣一家民營快遞龍頭在本市紮根。今年,這層面紗將逐漸落下。

  2月2日,順豐釋出了上市輔導公告。據媒體報道,早在2013年,順豐引入中信資本、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團,融資80億元。當時已有猜測,認為這是在為順豐上市作準備。而王衛曾經對上市的看法是:“上市就是為了圈錢,這不是順豐要做的。”

  快遞諮詢網首席諮詢師徐勇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順豐上市最快將在今年6月份。隨著王衛的發聲和順豐上市程序的開啟,這家民營快遞行業的旗艦將逐漸浮出水面。

  隱者

  6點,起床練氣功;8點,到公司開始上班;5點半,下班回家,陪家人,游泳或跑步;22點休息。據時代週報記者梳理,王衛每天的作息時間相當規律。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自稱,如果拖延到6點下班,已經算是遲到回家。在一次內部講話中,王衛向順豐員工說道:“其實,我25歲的時候也曾經是一副標準的暴發戶做派。……得感謝我的太太,她在我得意忘形的時候,不斷潑我冷水,讓我保持清醒和冷靜。”家庭在王衛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他本人亦透露,不願多接受採訪的原因,除了個人性格,也是因為工作節奏緊張,想把空閒儘量安排給自己和家人。

  即使在順豐員工眼中,王衛也頗為低調。康慧敏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即便身處深圳總部,但“幾乎只有在公司年會的時候才能見到他”。時代週報記者亦向多位順豐高層提出採訪申請,均遭到婉拒。

  有關王衛刻意與公眾保持距離的段子在快遞行業內流傳度頗高。這位熱愛戶外與極限運動的總裁卻極少接受媒體的採訪,連順豐公司的內刊上,都從未出現過王衛的照片。直到2010年春,王衛花3.5億港幣在香港九龍購置一塊地皮,自建兩棟4層樓高的獨立屋,附帶獨立泳池。這樁打破同區地產價格紀錄的買賣引起了香港媒體記者對王衛的注意。隨後攝影記者在順豐深圳總部守候數日,才終於第一次拍到了王衛的真容。

  在極少次接受專訪時,王衛也定下規矩,所有媒體禁止拍照。他給出的理由是“因為經常要到基層‘微服私訪’,所以需要保持神祕感作掩護”。而瀰漫在整個順豐中刻意的低調氛圍,則來源於他年少時的經歷。家庭條件、學習成績一般以及曾經的“水客”經歷,養成了他相對敏感的性格。“我比較享受低調的感覺,喜歡迴歸本性真實而平淡的存在感。”

  據曾經採訪到王衛的《快遞》雜誌描述,王衛的辦公室“瀰漫著佛香,並擺放著九尊佛像”。他把對佛教的體會遷移到對順豐的管理上,“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利用順豐這個不錯的平臺,把未來很多不確定的看似偶然的東西變成必然”。

  王衛在訪談中認為自己對利益並不看重。“做快遞最初的動機就是為了養家餬口,為了生存。當生存不是問題的時候,我開始考慮順豐的發展、定位,因為我要對我的家人、同事和朋友有個交待。”

  王衛的順豐在低調中迅速擴張。據時代週報記者梳理,2004年,順豐銷售額為13億元;2010年則增長至120億元,年平均增長率50%,利潤率30%;2013年,順豐營業額則達到280億元,淨利潤約為12億元,快遞量約11億件。至2014年,順豐的年營業額則突破400億大關。

  在突出的成績單下,順豐的資產負債率一直保持在50%左右***截至2012年底***,優於國際物流巨頭UPS,與美國聯邦快遞、EMS相當,其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則優於EMS。另有一組資料頗為耀眼:2012年,順豐的淨資產收益率為18.8%,而普遍上,淨資產收益率常年保持15%以上便可被視為績優公司。無怪乎眾多資本對順豐趨之若鶩。

  王衛的謹慎和敏感延續到他對資本的態度上。早在2004年開始,業界就一直不斷傳言有PE經常輾轉各種關係找王衛,但他要麼不見,要麼婉拒。而順豐內部也從來不迴避一直都有PE找其合作的事實。而對於上市,王衛的態度則更加明確:“我可以負責地講,順豐在短期內不會上市。”

  “不缺錢!”快遞行業資深分析師徐勇向時代週報記者介紹順豐融資謹慎的原因,“順豐是以商務快遞和中高階網購市場為主,其他民營快遞企業以網購快遞為主。由於市場定位不同,使得順豐的件均收入高,流動資金充裕,從經營的角度看,對資金的依賴度較低。”

  “順豐不能為了錢而上市。上市後,企業就變成一個賺錢的機器,每天股價的變動都牽動著企業的神經,對企業管理層的管理是不利的,”王衛說。

  怒目金剛

  在迴應“北京順豐快遞員被打”一事上,王衛一反往日低調的作風。“看這個視訊時,我覺得是我在捱打。這不是賠錢和道歉的問題,這是尊嚴的問題。順豐一貫教育員工從內心尊重每一個人。如果我在這件事上妥協,如何面對所有的順豐員工,如何配做順豐總裁?”

  雖然負責應對此事公關的順豐北京宣傳負責人盧萍向時代週報記者表示,順豐內部目前已在淡化此事,但王衛的反常之怒已令外界譁然,而時間恰好處在順豐宣佈接受上市指導後不久,也引起外界的諸多猜測。但在康慧敏看來,王衛對基層員工的關注由來有自。“‘快遞員才是順豐最可愛的人’這句話就是從他這裡出來的。”

  在順豐內部有一項制度:所有管理者每年都要下去實習一段時間。2010年12月24日,王衛以物料管理員的身份,經人力資源部介紹到某區部網店獨自實習,騎著電瓶車邊隨快遞員派送、邊瞭解巴槍、揹包等物料使用和員工勞動強度及待遇情況。“作為管理者,我必須瞭解與客戶接觸最近的一線收派員和二線呼叫中心的感受,是他們每天代表著企業、率領著企業在前線作戰,”王衛說。

  某業內人士向時代週報記者透露,快遞企業老闆普遍重視基層,原因或與他們早年大都從事過基層工作有關。

  王衛生於上海,在香港長大。在年輕的時光裡,他做過小工和快遞員,每天揹著揹包往來深港兩地,因此總有一股江湖氣質。在順豐內部,關於王衛尚義的行為,流傳著一些故事。一位工號“00002”、自順豐成立初始就一直在王衛身邊的老清潔工,受到了王衛的特殊禮遇。他向這位清潔工承諾:“你在這個公司一天,我就養你一天。”

  據前順豐員工李越向時代週報記者透露,王衛的貼身保鏢大多來歷不凡,通常兩到三年一換,每屆保鏢在退役之後,往往會晉升為公司內部的中層幹部。“能力強的會成為區域經理,次一點的也會讓他留下當區域主管。”“為王總長期忠誠服務的員工,無論高低,相當於拿到一張終身飯卡。”

  李浩認為,順豐至今仍保持著一些“江湖氣息”:“許多管理人員、區部經理是從基層的快遞員、倉庫管理員慢慢上來的。他們有時候有一種底層的豪爽,面對媒體又因為沒有經驗而顯得靦腆,不知道說什麼。”

  王衛保持刻意的低調,在上市問題上遷延已久。但對事關企業發展的關節點,他毫不手軟。

  在創立初期,順豐為了快速佔領市場,採用流行於中小企業中的分公司加盟商制度,每建一個點就迅速註冊新公司,聘請熟悉當地市場的能人來管理。分公司所有權歸順豐所有,但地方經理具有獨立的行政、人事、財政、經營管理權。彼時,順豐沒有統一標識,各地快遞員服裝也並未得到統一,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野蠻增長的模式,被一家競爭者稱為“老鼠會”。

  “這種模式極大地激發了分公司開拓市場的積極性,也留下了客戶資源全部掌握在分公司手中,管理協調不力、服務水平和能力參差不齊的弊端。更重要的是,分公司做了什麼事情,總公司必須負全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王衛介紹道。

  王衛將那些具有極大經營自主權的加盟商稱為“地方諸侯”,21世紀以來,他開始對各地加盟商展開轟轟烈烈的“削藩運動”,成立總部,將地方站點的經營權收歸自己手中。

  而康慧敏稱,順豐處理快遞員被打事件的快速反應,也與直營模式、總部層面直接關注有關。“事情發生當晚,就有總部的管理層前去陪同這名收派員,進行一些安撫工作。”

  入世與上市

  作為商人,王衛的信仰更帶有入世色彩。

  有關上市的波折,最能體現王衛入世的精神。對於上市時間表,順豐方面一直模稜兩可。但在2013年,順豐卻引進了三家投資者,並於2015年底聘美國權威投資機構摩根副主席樑翔為副總裁,被業內普遍解讀為是在為上市做熱身運動。而漢森供應鏈總裁黃剛向時代週末記者介紹,順豐“早就計劃上市了”。

  “上市之後,快遞企業可以依託資本的力量,整合市場資源,推動自身轉型升級。”徐勇向時代週報記者分析。而轉型,正是王衛近年來投注精力的焦點。

  王衛的戰略眼光一直為業內所稱道。近年來,王衛帶領順風涉足更多領域,包括電商、O2O、物流普運、金融等。順豐嘿客、順豐海淘、順豐優選等板塊相繼浮現。“順豐的多數創新都是由老闆直接發起的。”康慧敏坦言。

  對於快遞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徐勇向時代週報記者分析道:“未來,大型快遞企業向綜合物流轉型,中型快遞企業向專業化轉型,小型快遞企業向個性化轉型。”

  黃剛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稱,2016年,中國快遞進入全面的資本化歷程,順豐、三通一達、百世等企業全面進入上市流程。“各大企業都在掐位上市,上半年非常火。”業內人士認為,隨著電商崛起,定位高階的順豐受到與電商聯絡緊密的其他民營快遞品牌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同時,順豐也希望用資本實現轉型的目的。

  “資金實力上,國外一家企業就有600多架飛機,而中國所有快遞企業加起來,也只有不到50架飛機。”王衛對媒體表示。這或許能管窺王衛的資本野心。

成功人士名言大全
成功人士名言精選
相關知識
創業成功的名人名言
獨自創業成功的名人
大學生創業成功的名人
創業成功的名人事蹟
創業成功的名人故事
創業成功的名人
創業成功的名人事例
大學生創業成功的名人故事
創業成功的名言
創業成功的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