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溺愛孩子的危害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8日

  家裡子女少,自然全家人的愛都會集中在這個孩子身上,這也就容易導致父母會溺愛孩子。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父母溺愛孩子的危害,一起來看看吧。

  父母溺愛孩子的危害

  使孩子軟弱無能

  很多教育專家都認為,如果父母溺愛孩子,任何事情都幫孩子去做的話,就會使孩子軟弱無能。同時,通過幫孩子做事情,父母也向孩子透露了這樣一個資訊:我這樣做是為你好,因為我對你不放心。

  如果孩子一直接受這樣的生活觀念,對他的心靈成長是一點好處也沒有的,反而會使孩子的自我價值觀越來越弱,他也不可能在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堅強。而且,這些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也非常弱,因為父母為他解決了一切阻礙他成功的障礙。

  不善於與他人交往

  因為父母的溺愛,常常會讓孩子的自我期望值過高,並在與其他孩子交往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因為他在家裡被當成了小王子、小公主,到了幼兒園裡,他就希望能夠得到同樣的待遇,但老師和其他孩子並不把他當成小王子、小公主看待,這就會讓孩子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從而影響他與他人的交往。

  不受別人的歡迎

  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在以後的學習和工作中也會產生很多問題。他沒有理解這樣一個道理:不僅是他有需求,其他人同樣也是有需求的,有獲取,也必須要有付出。受到溺愛的孩子往往只知道過多地獲取,卻很少給予,所以往往不受同伴、同學的喜歡。

  家長教育孩子的誤區

  1、家長補償自己童年的不足

  一般是自己小時候父母管教特別嚴,或者家裡特別窮,所以自己有了孩子後就走入另一個極端。

  2、家長補償陪伴孩子時間不足

  家長因為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不能經常陪伴孩子,所以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

  3、家長補償孩子的不幸遭遇

  這些家長或者已經離婚,或者孩子身有殘疾,家長對孩子有一種歉疚,總覺得對不起孩子,從而溺愛孩子。

  有的成年人小時候受到父母的忽視、拒絕、懲罰後,焦慮、悲傷、恐懼的情緒會深深印在腦海中。為人父母后,一旦發現自己在拒絕孩子,或孩子的表現類似自己的經歷時就會不寒而慄,本能地終止正在發生的事情。

  類似心理補償的行為還有:因為自己小時候的考試焦慮而放縱孩子逃學、逃避考試,或者因為小時貧困,脫離自己的客觀條件為孩子創造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等等……

  有的父母因為從小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於是要求孩子去參加各種興趣班,報考某所學校或獲得某個學位等等,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強加到孩子身上,剝奪了他們選擇自己發展方向的權利,孩子缺乏規劃人生的動力和追求興趣的勇氣。

  由於通過孩子進行心理補償的過程幾乎是一個自動化過程,常常不被父母意識到,有時即使意識到了也被認為是理所應當。懷有“補償心理”的父母往往 不考慮具體情況而去強迫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成長,這種做法實際上有悖因材施教的原則,還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會讓孩子形成強迫性格或患上強迫症,導致 成年後做事情猶豫不決,個別孩子還會變得極具控制慾,不利於以後與他人的正常相處和交往。

  幾乎這類家長都會為自己辯護說:“我只是希望讓孩子得到最好的。”可事實上,實際上根本不存在“最好”的東西,包括“最好”的成才 環境。道理很簡單,任何“不好”的環境包括劣性刺激,對孩子的成長都不能說完全無益。“讓孩子得帶最好的”往往會害了孩子,專家們稱之為“甜***”-----表面上香甜可口,實際上它像***一樣,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

  第一、尊重孩子的選擇

  孩子上小學是我給她選的學校,對中學的擇校,我沒有盲目地按自己的想法給她選學校。小學畢業前,帶她去兩三所學校,問她準備上哪所中學,她說就上外語校吧。因孩子比較喜歡英語,有大師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想她一定會在外語校的培養下健康成長的,因此支援她的決定。

  初中畢業了,又面臨擇校,這時她已有了自己未來的目標,雖然不太具體,但要去美國讀大學的想法卻是很堅定的。她參加了一些考試,義無反顧地再次選擇了外語校。讀普通班還是國際部的問題上,我還是很慎重的。多次諮詢朋友,並結合她的具體情況,決定支援她讀國際部的意見。

  在一些興趣愛好的培養上,也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十歲之前參加很多所謂的興趣班學習,朗誦、繪畫、拉丁舞、長笛等,基本都是家長的意思,沒有一樣是她感興趣的,所以全都半途而廢了。唯一堅持下來的打乒乓球,找了重慶最好的教練,歷經多年訓練,但由於本人沒有興趣,每次訓練都當任務完成,沒有主動性,所以,並沒有成為同年齡人中的佼佼者,但收穫了意志品質,鍛鍊了獨立性,同時增強了體質。初二的某一天孩子突然給媽媽說,她喜歡唱歌。我們想,這是好事情,就找了一老師教她唱歌。自己選的就是不一樣,每次學習都很認真,效果也不錯,老師說孩子不走專業音樂道路太可惜了。現在是OAK HARBOR HIGH SCHOOL合唱團的成員,經常參加當地的一些演出。再次說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第二、家長要有正確的定位

  父母不只是給孩子生命並將其撫養成人的家長,同時也要是孩子的朋友。家長應在長輩的尊嚴與平等的交流中找到平衡點。家長是孩子人生觀、價值觀的導師,在孩子迷茫時要給予正確的引導,要直言不諱地指出孩子的缺點。

  家長要成為孩子的朋友,要經常與孩子溝通並一起參加一些活動。我們常陪孩子做運動,或給孩子推薦一些書,經常和她聊天,瞭解她的內心的想法,鼓勵她去嘗試一些自己不敢做的事。家長不能管得太多,很多時候我是放手讓孩子獨立處理一些事,如購物,或獨自外出去找音樂老師或乒乓球教練。孩子小學三年級就獨自坐公交車上學,本可以和我一起坐車走,但我沒有那樣做。對學習上的事,我向來主張孩子自己解決,決不做陪做作業的家長,即使是小學階段也是如此。

  第三、鼓勵孩子以平和的心態積極融入寄宿家庭和學校的生活

  孩子去美國三個多月了,我們主要是通過QQ和她交流,瞭解她的學習生活情況。總的來說,感覺她在那邊過得非常好,與家庭相處非常和諧,已經克服了剛去時的念家與不適應。我們常給她說,要把自己當成寄宿家庭的一員,主動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已經學會一些中國菜,廚藝還得到美爸美媽的高度讚揚。同時也希望她積極參加學校的一些活動。她參加了聯合國兒童福利基金會組織的為非洲貧困兒童募捐活動,參加了合唱團的社群演出,參加了排球和籃球訓練。


父母該如何對待寶寶分離焦慮
孩子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現是什麼
相關知識
父母溺愛孩子的危害有哪些
父母用語言暴力教育孩子的危害有哪些
名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父母教育孩子的典故有哪些
父母教育孩子的案例有哪些
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父母教育孩子的名言有哪些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哪些
父母教育孩子的反思有哪些
父母教育孩子的對話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