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需要正確的學習方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關於學生的學習方法問題,每個人的認識不盡一樣,是教育界長期以來有爭論的一個問題。小編整理了相關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一、不要死記硬背

  孔夫子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學而不思則罔”。指學習的時候要思考相關的問題,不邊學習邊思索,會什麼也學不到。這是一句很有名的話,可是常常被很多人忘了。

  清朝“揚州八怪”之一,書法、畫和詩“三絕”的著名學者鄭板橋,在山東濰縣做縣官時,發現一個十五歲左右的貧窮青年,天資很好,過目不忘,很多東西念過一、兩遍,就可以準確背誦出來。可是鄭板橋提個相關的問題,這個青年人支支吾吾地回答不清楚。又提出第二個問題,這個青年更是答不上來。他發現這個青年人完全是在靠記憶進行學習。鄭板橋就給他講了“學而不思則罔”的道理,告訴他,學習一定要思考,不能靠背誦,不然是不會有出息的。

  後來這個青年人完全放棄了過去死記硬背的唸書方法,一邊讀書一邊思考,在乾隆中葉,考上了狀元。這個故事說明,青年人不但要用功學習,而且要有科學的學習方法,要勤于思考,多想問題,不要靠死記硬背。這樣,一輩子才會不斷進步,永遠向上。

  我們現行的高考制度,考題都是有範圍的,而且還有溫書的重點,這實際上就是讓你去背,鼓勵學生去背書。小學畢業考初中,初中畢業考高中,考的成績能拿到多少分,就能進重點中學,在這個分數線以下就只能進一般的中學。大家為爭取進重點中學,只好死背,中、小學生都是靠背書過日子。這些背下來的東西有什麼用呢?我說一點用處也沒有!

  在你們這些大學生中,有很多是高分考進大學的。可是進校以後,我們發現其中不少人是高分低能。在中學時靠背書過日子,大學的書太厚了,背不下來了,他的學習必然感到很困難,覺得很不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我聽說很多大學裡都有那麼一批學生神經衰弱,睡不著覺。這就是上大學後,仍然採取中學時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而產生的後果。

  下面,我談談自己的一些親身體會。我小時候也很能背書,我背過很多老書。孔老夫子的“學而不思則罔”這句話,我背過不知多少遍,可是我卻從來沒有去好好想一想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我進入高中後,可頭痛了。特別是數學,歪歪扭扭沒法子背。因此,我的數學成績很差。至於物理,背下來也沒用,因為背下來後,做習題還是不會做。

  有人教我一個辦法,說中學物理很容易,一共十三個公式,每個公式有三個變數,兩個已知數,求第三個未知數,不是乘就是除,沒有別的。但我還是沒弄懂,因為我往往搞不清楚該哪個乘,哪個除。後來我發現,這是在用另一種辦法死記硬背,把公式背熟後照套。所以背書是沒有用的,一定要懂得它的意思。

  我改造自己的學習方法,是從進入大學後開始的。我考進清華大學以後,發現教科書確實太厚了,而且當時所有的教科書都是外文的,我的外文不行,想背也背不下來。沒辦法,我就只好想辦法弄懂它。

  開始的確很吃力,非常累,很多地方不懂。加上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因而學起來很困難。當時,吳有訓老師***解放後當了中國科學院的副院長***教我們的普通物理課,他講課很有意思,從來不拿講義在那兒念照本宣科,而是引導學生動腦筋,不斷地跟著他在課堂上思考問題。

  例如,他講什麼是質量?他先講質量這個概念,從前人們怎麼認識,後來怎麼認識,為什麼會產生質量這個概念?再進一步講人們如何根據伽利略的實驗,證明了質量是獨立存在的一個東西,在概念上有了飛躍,以後就有了牛頓三定律等等。最後,再講現在質量怎麼量,它在國民經濟中佔怎樣一個地位,量的時候用什麼單位等等。一堂課講下來,從頭到尾,清清楚楚。

  他講的這些,教科書上都沒有,教科書上有個定義,但定義他卻講得很少。他給他的課指定了三、四本書,講完以後,他叫你去看哪本書,從第幾頁到第幾頁,這一段看這一本,那一段又看那一本,都讓你自己去看。還有很多東西,他根本不講,要你自己去看,照樣納入考試範圍。

  我開始很不習慣,但後來我慢慢習慣了,覺得這是我一輩子聽到的講課中最精彩的一門課,他對我學會用思考的方法而不是死記硬背的方法去學習,起了很大的作用。直到現在,大學的普通物理課的基本內容、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我還記得非常清楚,一點也不混亂。

  二、怎樣記好筆記

  我常見到不少大學生,特別是一些剛考進大學的新同學,在課堂上一個勁地記筆記,教師講什麼他就記什麼,老師在黑板上寫什麼他也寫什麼,一堂課下來筆記記得很多,人也很累。我還發現這些學生的筆記,下課後一般都無法進一步整理。他們中間雖然不少人很用功,但學習效果往往很差,因為他們在課堂上光忙著記筆記去了,沒有注意聽講,沒有積極地去思考問題,弄懂問題。他們的學習方法,就叫做上課記筆記、下課看筆記、考試背筆記。

  我剛上大學也這樣幹過,效果很不好。後來,我向一位學得好的同學請教,那位同學說,你上課不要光忙著記筆記,要坐在那裡仔細地聽,教師問什麼問題,你就動什麼腦筋,真正聽懂了,你就記,如果沒聽懂,你就不要忙著記。我照這個同學講的辦法去試了一試,開頭還好,後來覺得還是不行。

  我又再去問這位同學記筆記還有什麼決竅?他說還有一條,下課時你不要跟一般同學一樣,站起身來就跑了。下課後,你要坐在座位上好好地想一想,這堂課教師講了些什麼問題?它有幾層意思?每層意思的中心思想是什麼?這樣靜靜地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去思考一下,可以鞏固你一堂課聽的內容。當然,這樣還不夠,每天晚上,你還要根據課堂上聽到的和下課後想到的,寫出一個摘要來,大概一堂課不超過一頁吧。這一步很重要。以後,我就照他講的去做,確實效果不錯。

  我有個同學叫林家翹,現在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美國科學院的院士,他的課堂筆記除每天晚上整理一次,寫出一個摘要外,每個月他還要重新再整理一次,把其中的廢話全刪掉,把所有的內容綜合起來,整理出一個階段的學習成果。每學期結束複習時,一門課的筆記經過綜合整理後,只有薄薄的一本,大概十八頁左右吧。

  一個學期所學習的知識,就完全消化成了他自己的東西了,他溫書就看這個,邊看、邊回憶、邊思考,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這種記筆記的方法,就是要把教師和別人的東西,經過自己的思考、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要不斷消化,不斷地加深理解。林家翹分三個階段記筆記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消化的過程。我只分了兩個階段,我現在很後悔,我要早分三個階段,學習效果一定會更好。

  三、大學生一定要學會自學

  一個人到大學畢業時,除了已經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論知識外,還應該有這樣的把握,即沒有學過的東西,通過自學,查一查,看一看,也能弄懂,就是說能夠“無師自通”,大學生就應該達到這個水平。假如大學畢業後,你還要通過去學校進修、要聽教師講課,才能學到新的知識,則說明你還沒有達到真正大學畢業的水平。

  每個大學生都要在大學裡培養一個習慣——自學,這個本領一定要學會。學習不能光依靠教師,當然,開始時要依靠一下,但這主要是依靠教師對你進行學習方法的指點,而不是依靠教師把嚼過、消化後的東西餵給你。一個人在大學的三、四年裡,能不能養成自學的習慣,學會自學的本領,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能否學好大學的課程,把知識真正學通、學活,而且影響到大學畢業以後,能否不斷地吸收新的知識,進行創造性的工作。

  尤其是現在,知識發展得很快,有人統計過,我們上大學那個時候,全世界的科學技術雜誌只有兩千八百多種,人類的知識面大概要用三十年時間才能使它增加一倍。而現在全世界的科學技術雜誌,不算文化和社會科學方面的,僅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方面的雜誌,就有八萬八千多種。因此,現在不是三十年,而是三年左右的時間人類的知識量就會翻一倍。

  換句話說,過去,你大學畢業了,可以吃老本,可以長期地使用你已有的知識,甚至可以用一輩子,因為經過三十幾年後,你就快退休了,或者進入老年階段了。但現在,你大學畢業以後,如果不學習,或者說在大學時沒有養成自學的習慣,學會自學的本領,光靠賣你的那一點老本,你賣了三年以後,你就有一半的東西不懂了。再賣三年,你懂得的只有四分之一了。到那時候,你還能做工作嗎?因此,你必須在畢業以後繼續學習。怎麼學?

  首先就一個人在中學時,必須要教師幫忙,教師管著你,你才能學。但好的中學教師,也很注意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能力。而差的中學教師,只會教你背書,指出這門課有多少重點題目,標準答案是什麼等等,只要你照他講的背下來應付考試,或者進行題海戰術。進了大學以後,再這樣就不行了,一定要培養自己獨立自學的能力。

  現在,有許多中學、大學都在進行教改試驗。比如,我上課時,有些課的章節,我就不講,讓學生自己看,可是一樣要考試。總之,想方設法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實踐早已證明,大學生通過自學,不但能學得好,而且能學得快,對這點我是深有體會的。有些人就是不相信大學生可以通過自學掌握知識,他們總是認為,不教是不會的,不背是不懂的,這就是他們的邏輯。

  去年,我在上海工業大學做了個試驗,在機械系上物理課時,我跟教師商量好了,從全班六十個學生中,抽出十二個人來,其中六個人是全班功課最好的,還有六個是差的。我讓這十二個人都不聽課,只把講義發給他們,讓他們自學,只參加做實驗。自學以後,和其他學生一樣參加小考、大考。第一次考試時,這十二個人都考得很不好。

  分析其原因,關鍵是沒有掌握好自學的方法。我把這十二個學生找來,和他們一起分析了失敗原因,又鼓勵他們一番。為了改變他們的學習方法,我又找一個年輕教師幫助他們,教他們怎樣自學,如怎樣整理每個章節的框架,怎樣弄懂每個概念的來龍去脈,怎麼運用學到的知識等等。這樣反覆講好幾次,這幾個學生都慢慢會自學了。到學年考試時,這十二個人都成了全班成績最好的學生。《文匯報》頭版頭條報道了這件事,說這是一大發明。其實,這並不是什麼發明,因為很多人早已用自己的親身實踐證明,大學生是可以通過自學學好的。

  自學過程中遇到一些不懂的問題怎麼辦?根據我的經驗,任何不懂的問題,你先拿個練習本把它記下來,一條一條地記。有時你會發現,你在第一章中看不懂的問題,等你自學到第三章時,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這時,你就把這個原來不懂的問題從練習本上劃掉。當然,還有些不懂的問題,你也可以找機會向教師或其他同學請教。

  一學年完後,你會發現原來記了很多不懂的東西,後來又懂了。如果還剩下幾條不懂的問題,你可以另用一個練習本重新把它記下來,以後再說。你在一年級有些不懂的問題,也許到二年級就解決了,你就再把它劃掉。人一輩子的學習,就要靠這樣不斷進步。學習就是把不懂的東西變成懂的東西,而不是把背不下來的東西變成背下來的東西,一定要記著這點。自學,就是促使你動腦筋,而只有動腦筋,才能促使你真正學懂、學深。

  四、研究生會要看論文

  那麼,到了研究生怎麼辦呢?研究生和大學生在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上有哪些不同呢?大學生學的每門課程的教材,一般都是七、八年以前的知識,因為最新的知識,先要經過科研人員或者教師的消化,發表了許多相關的論文,條件成熟了,再經過理論化、系統化,編寫成教材,有時還要在某些大學課堂裡試講幾遍,再補充、完善、重新改寫,報上級審批,才成為全國通用的教科書,還要聯絡出版社,要送到工廠排印,這都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

  而研究生學的是正在發展中的東西,還沒有人消化過,其中不少問題還沒有定論,還在爭論。這種正在發展中的東西,都是以發表在各種學術雜誌上的論文的形式表現出來。研究生就要會從這些論文裡吸取你所需要的材料。如果你不會看科學論文,還是隻會看教材的話,你就接受不到最新的知識。

  第一段是論文的摘要。包括作者做了哪些方面主要的工作,得到了什麼成就。一般我看論文,就先要看這個摘要。看完摘要,這篇論文有多大的份量,我就清楚了,因我有較多的經驗,就可以決定往不往下。而你免看這個還不夠,還得往下看。

  下面接著是引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第一,講這個問題是從哪兒提出來的?是從生產過程中提出來的,還是從科學技術發展的過程中提出來的?講清這一點是很重要的。第二,要講這個問題以前已經有多少人幹過了、處理過了,他們取得了什麼結果,達到了什麼水平。總之,對前人在這個問題的的重要貢獻都得提,他們的文章發表在哪兒,也應該寫在文獻參考裡。第三,要指出作者自己是在什麼樣的不同觀點下面,重新處理這個問題的,自己的觀點跟前人不同在那兒,這句話一定要有。或者是用討論的口氣提出,前人有的觀點我不同意,為什麼不同意,並提出自己的新觀點,以及用這個新觀點如何處理問題,這是文章的主要目的。有時還得提一句,我得到了什麼結果。這樣一個引論,最長兩頁,短則一頁,很精煉,而且很重要。你看完引論後,對這個問題的來龍去脈就清楚了。

  第二段,是搞實驗的,就要講一下實驗的安排,包括實驗儀器的安裝和佈置等等;是講理論的,就要講一下處理這個問題前所用的數學方法和它的程式,指出在什麼條件下,使這個問題量化了。

  第三段,做實驗的要講整個實驗分幾個步驟,分多少份,每份又是怎樣分配的等等。搞理論的應該說明白,我這個方程是用什麼方法求解的。假如這個方法是從前沒有人用過的,你就詳細寫出來,假如已經有人用過了,你就說一句,自己用的是某某人處理某某問題的方法。

  再下面一段,就是你的實驗結果,要有圖有表。理論計算的結果,也要有圖有表。

  緊接下面一段是結論,講清這項研究工作有什麼結論。

  最後一段是感謝。感謝什麼呢?誰給你出的題目?是老師出的,還是你自己找的?誰幫助過你?在哪個問題上幫助過你?研究過程中你跟誰討論過?討論時哪個人提出了新的想法,我用上了,都要說明白。我用的儀器是從哪兒借的,你也得寫明白。最後,可能這個研究工作是要某一方面的資助下進行的,也得說明。現在我們有不少人的論文對感謝這部分不重視,換句話就是侵吞了人家的成果。

  例如,有的人不提自己的研究題目是誰幫助確定的,他們應該知道,題目並不是很容易出的,很多人是沒有題目的,能出題目的人一定是高水平的。他能看見問題在哪兒,本身是一個很大的創造。尤其是對自己的導師非提不行。可是,現在很多文章不提自己的指導教師,都是天上掉下來的題目,這就是侵吞人家成果的行為。

  我們知道了論文的一般寫法和結構,那麼,你怎樣去看論文呢?我是一般只看摘要。摘要看完了,如果我發現這裡面有新見解,或者這個題目是沒有見到過的,我就再看引論,因為引論告訴了這個問題是哪兒來的,過去研究的過程怎樣,看後對這個問題大體上就有個輪廓了,最後再看一下結論就行了。我看文章就這麼看。

  當然,假如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是全新的,那我當然要再看看這個方程式是什麼,儀器怎樣安排。至於這個方程式是怎樣求解的,只要它不是新方法,我絕對不看,何必再費這個功夫呢?我們要懂得,在學習上應該節省自己的時間,要學的東西太多了,所以一般只要看摘要就夠了。也有不少這樣的文章,一看摘要,這裡沒有太大、太多的東西,就算了,以便節省時間。但是如果他提出了關鍵性問題,並且解決了,那我得再看引論、結論。

  正因為多數新的知識都是以論文形式發表的,作為一個研究生,就一定要學會看論文的本領。有的論文寫得又臭又長,看起來很費勁。那麼,怎麼看論文呢?怎麼提高看論文的效率呢?我的研究主要就是看論文,通過看論文,不繼改造、充實我自己的知識結構。我覺得要學會看論文,就必須知道論文是怎麼寫的,怎麼組成的。一般情況下,一篇完整的論文,都包括這樣幾部分:

  假如看完引論、結論,我覺得這個問題太重要了,我就再看裡面的東西,看看那個圖是什麼樣的、曲線是怎樣的等等。總之,看文章時,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衡量。有導師時,導師會告訴你,哪篇文章應該精讀,哪篇文章應該略讀,這樣可以節省時間。在一般情況下,如果你能一天看一篇文章,就算不錯了,一年可看三百多篇文章,這樣堅持一輩子那可不得了,那有多少知識到你這兒來?這是你積累知識的過程,引導你往前走的過程。象這樣學習的人,他絕不會知識老化。

  五、博士研究生要有滿腦子的問題

  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在學習方法上有些什麼不同呢?在培養目標上,二者有何區別呢?

  我們知道,碩士生一般是跟導師做同一個研究課題,在導師的具體指導下看文獻、搞研究。這就是說,在一般情況下,他不用自己找研究題目。而作為博士生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博士生的導師只告訴你一個大的研究範圍,你大概做哪一方面的問題,或者再給你略微講一下,歷史上這個問題在哪兒出現的,現在哪幾個人正在做。下面就是你自己去找文獻來看,邊看邊思考,你會發現每看一篇文章,就有不少問題。這樣看上半年或一年的文獻後,你就會知道這個學問當前發展的情況了。

  你再根據自己的選題,整理出一批問題的目錄。在國外,博士生就是拿這個目錄去找導師,說我現在有這麼多問題,我想做哪一個或哪幾個,請導師指導。導師會估計你的能力、在學校現有裝置可能的條件下,幫助你挑一個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的問題。因為往往在你提的一大堆題目中,有很多是不重要的,導師會跟你說明白,哪些題目不重要,為什麼不重要;哪些題目雖然重要,可是你沒有條件做出來。最後會幫助你確定其中的一個題目,這個題目既有一定的重要性,你也能夠做好。所以,博士生的研究題材目是你自己找的,不是導師給的,導師只在你的選題裡面挑,挑你力所能及的。

  林家翹在《科學探索》雜誌上寫過一篇文章,他說,現在有的中國留學生來美國以後,往往不善於自己提問題,因為他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問題,凡是教師說的都是對的,凡是書上講的都是天經地義的。因此,這種人一般是沒有科研題目的。

  林家翹還舉例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機系來了箇中國留學生,他的博士預備考試通過了,而且是全班成績最好的,在全系三十五人裡考了個第一名。他考完以後很高興,在家裡等著導師來找他。可是,導師兩個月沒找他,他憋不住了,就去找導師,說他現在想寫論文了,請導師給他出個題目,導師問他有什麼題目,有沒有想做的題目。他說一時想不出來,導師就讓他回去好好想。他回去想了兩個星期,還是沒想出什麼好題目。他又去找導師,對導師說,你還是給個題目,你給個題目很容易,我實在想不出什麼題目。導師說,你回國去吧,你沒有題目需要進行科研。所以,我可以給碩士生找個題目,可是對博士生,就不能給他題目,而要訓練他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本領,使他能不斷的成長。

  什麼叫成長?自己有很多東西是不會的,而要對這些問題進攻,弄懂它,這就是科研,這就是成長。如果沒有這個能力,這樣的博士生是沒有用的。我們還看見不少這樣的博士生,他們在國外拿了個博士頭銜,回來以後就沒有題目了。幾年不做還可以,五年、十年以後,知識就老化了。可是,另外也有一些人,他們一直不斷地在做新的題目,象華羅庚教授一直做到死,因為他心裡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急著要解決,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所以,我們培養博士生的目標,就是要讓他在所從事的科技領域裡,要有滿腦子的問題。這樣,他離開導師以後,就可以帶領一批人去工作,這就叫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

  綜上所述,博士生、碩士生、大學生的區別就在於,一個是懂得自學書本,一個是懂得自學文章,一個是能尋找問題。而碩士生跟博士生的主要區別是,博士生應該有滿腦子的問題,有獨立工作的能力。

  暑假,大學生如何高效學習

  一、起床時第一生產力

  對於起床困難戶來說,起床是王道。當然,對於早起毀一天的人和夜貓子學習患者,你可以按照自己的生物鐘來調節。而這種人,微乎其微,等多的是把早起當成效率低下的藉口,掩飾自己不願意面對現實,更不敢直接為自己承擔責任。

  因此,你需要多設鬧鈴。手機最好設定3-5個鬧鈴,另外嚴重的起床困難戶最好購置一個傳統的小時鐘,對,就是震得房間嗡嗡響的那種,只有它能拯救你。

  鬧鐘不能放在床邊!

  鬧鐘不能放在床邊!

  鬧鐘不能放在床邊!

  放得越遠些越好,經驗告訴我們,放在床邊等於沒有放好麼?遠的標準是你必須下床才能夠得著。而且對於有多個鬧鈴的手機,每次關的時候都不要拿回床邊,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醒,很大可能你還需要重複下床才能醒。

  記得拔耳機。有些人會有睡前聽音樂看電影的習慣,你一定記得要拔掉耳機,對於個別機型的手機來說,插耳機的鬧鈴等於一潭死水。你要不記得也可以定時睡前提醒自己。

  二、遠離床邊,珍愛生命

  看書的時候,你最好遠離床邊看書。床的誘惑力永遠比男女朋友難以抵抗,你或許犒勞自己看書累了,就往床上一躺,醒來已經是下午了。

  在校學習的大學生,一般建議走出宿舍,去自習室和圖書館看書。除非你的室友全部屬於沉迷學習,無法自拔的人。否則,你會忍不住打個水喝一下,開個電腦看一下,和室友聊一會兒。寢室將成為你時間的墳墓。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三、沒有手機,學習無礙

  手機是學習時間的殺手。

  在校學習的人,建議把手機放在宿舍——放心嘗試一次,不會發生比考研和司考更重要的事。在家學習的人,建議關掉家裡的Wi-Fi,同時把手機靜音,並且放到房間外的地方去。最佳的方案守機,只有你忍不住用手機的成本越大,你的自我意識才會更加明確。

  可能會遇到查資料的情況。遵循"同質化處理"原則,先記下待查資料列表,等到一個時間段的學習結束後,再把所有需要網路解決的問題一併處理,這就叫同質工作,同時處理。比起遇到一個問題就翻手機,肯定節約時間,還能擺脫依賴和走神。

  告知父母和親密朋友,你的學習時間段,請他們支援你,不要在這段時間給你打電話發微信。以此減少社交上的負擔,還可藉此提高親密社交圈的監督氛圍。

 

  圖片來源於網路

  四、不約不約,我們不約

  一起吃個飯?不約。

  一起看電影?不約。

  一起出去玩?不約。

  片斷性的邀約我們都應該委婉拒絕,社交的頻繁只會打斷你的學習狀態,對於親密的人,你可以和Ta約定週期性固定時間見面。高效學習意味著你要做一個"弱社交性"動物。

  電影《墊底辣妹》中,女主人公的閨蜜們在KTV看見她的學習筆記,心中觸動,於是主動提出和她暫時解除交往,好讓她全身心學習。當你的表現勾起周圍人的自覺不打擾,你已一如學習深似海,從此約約成路人。

  等到階段性學習結束,盡情約起來,一定不晚。

 

  圖片來源於網路

  五、檯燈聚焦,桌面整潔

  在家看書的同學,不要開著房間的大燈,同時開著檯燈。

  而只需要:開一盞檯燈。

  心理學研究證明,當光束集中時,人的注意力也會隨之聚集。你就像在一個聚光燈下的匠人,慢慢消磨你的書。真正自律高效的人,會擅長藉助改造環境集中注意力,而不是抱怨環境的嘈雜與不堪。

  檯燈的選購也講究道理,根據光色心理學,暖光比冷光更能帶給人情緒穩定。因此,你最好選購暖光的檯燈燈管,讓晚上的學習在溫馨的環境下高效度過。

  另外桌面整潔也很重要,混亂的桌面容易導致你的思維跟著混亂。最整潔的桌面,除了書和筆,其他的都不要放在上面,任何小物品***包括水杯***都容易偷走你的注意力。

  六、稀缺心態,多讀目錄

  關於看書的方式與節奏,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習慣,但是萬門大學校長童哲提出過兩個容易被忽視的技巧:

  提醒自己:“基本再也不會重讀這本書了”

  除了專業書,書中的字句一定要如過眼雲煙一般,絕對不要去重看,一段話讀完就讀完了。因為之前的文字沒有重讀,自然也會對後面的文字有所警覺起來。好像參團旅遊的時候,景點看一次就過了,所以會相對的保持注意力。一旦養成了這種習慣,集中度自然會加強,讀書的時候也能相對高效一些。

  目錄要看十遍以上

  沒有什麼比讀目錄更划算的了。無論是學術專業書還是通識類的雜書,目錄都是最值得看的。學術書的目錄可以讓你看到整個學科的知識構架,通識書能夠讓你知道怎麼自然引入這個新的區域。目錄可以說是一本書的精華,通讀一本書之前最好把目錄先讀五遍,能夠最快地抓住全書最重要的關鍵詞,通讀完這本書之後,再讀五遍目錄,調理框架就能理順了。讀目錄這麼划算的事情,誰不認真做就是暴殄天物。


大學生怎麼學習才能最有效
地理教學方法有哪些
相關知識
大學生需要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會學生應用正確的學習方式
初二學生需要掌握的學習方法有哪些
大學生如何正確的步入職場
學生怎樣正確的洗臉護膚_正確洗臉步驟
考研英語翻譯需要正確的解題步驟
科學正確的刷牙方法
火災發生時正確的急救方法是什麼
在校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方法
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