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教學設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教案的設計思路直接影響七年級語文課程的教學效果,教師的思想素質和業務素質也可以通過教案質量反映出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你們喜歡。

  七年級語文上教學設計

  理想

  一、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歌,體會其形象化的語言。

  ②聯絡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樹立遠大理想,併為之奮鬥

  二、教學重點

  ①朗讀訓練。

  ②理解詩歌的主旨。

  ③賞析詩歌的語言。

  三、課前準備

  ①蒐集有關為理想而奮鬥的名人名言及其優秀事蹟。

  ②預習課文,就自己疑難和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言材料。

  ③教師準備錄音磁帶,有條件的可製作課件。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反覆朗讀這首詩歌。

  ②把握詩歌的結構。

  ③理解詩歌的主旨。

  二、教學設計

  1、匯入

  同學們,在第一單元裡,我們研討過現代詩《在山的那邊》。詩人在詩歌中寫道:“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學們,這裡的“海”指的是什麼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麼,什麼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為什麼要有理想?我們應當樹立什麼樣的理想?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著名詩人流沙河的哲理詩《理想》,同樣會“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二、板書課題。

  整體感知

  ①範讀

  最好由教師範讀或放錄音磁帶,學生聽讀、欣賞。教師不必提任何要求,讓學生自行調動情緒,糾正音準,品味語氣、語調,把握韻律、節奏。

  ②正音、正字、釋詞

  ③默讀

  感知課文內容:

  a,這首詩歌的主旨是什麼?b.詩歌是從哪些方面表現主旨的?c.試著分析詩歌的結構

  ④集體朗讀,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上述問題,教師巡迴指導。

  ⑤課堂發言

  小組代表發言,解決上述問題,逐漸明確詩歌主旨及結構。

  三、板書:

  理想的意義***1***

  歷史意義***2、3***

  人格意義***4、5、6、7***

  人生意義***8、9、10、11***

  鼓勵人們樹立遠大理想,併為之奮鬥***12***

  四、研討與賞析***上***

  ①精讀

  逐段***1?7節***理解研討,深入思索,反覆咀嚼、領悟詩歌深刻的含義和精妙的比喻。

  ②課堂討論

  研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形象化語言:

  第l節,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它對於表現思想內容有什麼作用?這一節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有關提示:採用比喻、頂針和修辭方法。作用是使語言形象、生動,在形式上環環相扣,在內容上步步推進。這一節總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在全詩中起到統領的作用。

  第2節,表達了什麼意思?能試著舉例說明嗎?

  教師應啟發學生舉例證明。

  第3節,這一節是從什麼角度談理想的?談談“珍珠鏈”和“脊樑骨”的比喻作用。

  有關提示: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理想,連綴在一起,正像“珍珠鏈”一樣,推動著歷史的前進。理想也如同“脊樑骨”,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精神支柱和動力。

  第4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安排層次的?第三、四句有什麼深刻含義?

  第5節,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樹立遠大理想的重大意義。

  提示:a.理想使人積極樂觀。b.理想使人鬥志頑強。c.理想使人永遠年青。d.理想使人充滿活力。

  第6節,怎樣理解“獲得”與“犧牲”?你對詩歌所說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第7節,“副產品”的本體是什麼?有理想的人為什麼也會“酸辛”?

  有關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會進步、人類幸福等,決不是個人榮譽。理想的實現可能給會個人帶來榮譽,但這正像“副產品”不是主要的。在這裡作者告訴我們,應當正確對待榮譽。

  解決了以上問題,對所學的內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師可根據需求,對以上問題作出增刪取捨,但不可將結論和盤托出,也不能只採用簡單的問答形式,要特別注重討論分析過程。應當由教師點撥、引導,讓同學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對獨到的發現和見解應予重視。8?12節教學研討,也應如此。

  五、作業

  ①抄寫並識記字詞。

  ②背誦這首詩歌。

  ③完成“研討與練習”二***準備課堂交流***。

  ④預習剩餘部分內容。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①檢查作業。

  ②繼續研討與賞析。

  ③語言運用。

  二、教學設計

  1、檢查作業

  ①識記字詞。 ②朗讀、背誦。

  2、研討與賞析***二***

  課堂討論***8??12節***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語形象化語言。

  第8節,你能從現實生活或個人體驗中找出例項,說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絕處逢生”的含義嗎?什麼是“大寫的人”?

  教師引導學生舉出例項,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認識理想的人生意義。

  第9節,這一節與上一節有什麼關係?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麼特點?作用是什麼?作者列舉“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麼典型意義?

  提示:並列關係,都是寫理想對人生的意義。上一節是從正面寫,這一節是從反面寫。第三、四句是兩個倒裝句,分別強調“給罪人新生”和“喚浪子回頭”。典型意義是連“罪人”和“浪子”都因為有理想而改變了自己,何況是一般人呢。

  第10、11節,這兩節詩歌在結構上是什麼關係?在內容上有什麼不同?可否將“蛻”字改換成“變”字?為什麼?

  提示:層進關係。第10節從被動方面寫理想被曲解、玷汙和糟蹋,應該怎麼辦。第1l節寫有些人因主動放棄理想而產生的後果。不能換,“蛻”是由好向壞轉化,而“變”可變好也可變壞。

  第12節,這一節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它在全詩中的作用是什麼?第一、二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閱讀體驗

  組織學生對照課文,聯絡自己,談談應怎樣樹立遠大理想,併為之努力奮鬥。

  教師應讓學生自由論談,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4、語言運用

  ①語言運用並交流***仿照第一詩節,寫幾句話***

  教師示例:

  愛心是風,捲來濃密的雲;

  愛心是雲,化作及時的雨;

  愛心是雨,滋潤久旱的樹;

  愛心是樹,為你撐起綠陰。

  這個練習難度比較大,教師應幫助學生分析這段文字的結構特點,鼓勵學生大但嘗試,並多給予賞識性評價。

  ②修辭訓練

  這首詩運用了大量的比喻,貼切而又生動,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體會,學習掌握,提高想像思維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方法,可由教師或同學指明一些事物,讓大家打比方,進行修辭訓練,看誰表達得形象生動。

  5、教師小結

  同學們,我們朗讀、研討和賞析了這首詩歌,掌握了詩歌的基本結構,理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了詩歌的形象化語言,並深入地談了學習體會。理想猶如航標燈,它指引著我們的人生之旅。願大家從小樹立崇高的理想,併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鬥。我想,一個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生活很充實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很高尚的人。

  6、作業

  ①完成“研討與練習”一。②將“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隨筆。

  三、資訊反饋:

  資訊科技與初中語文教學整合

  一、科學合理運用資訊科技手段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效率

  初中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教學情境的設定。如果只是單純的讀、寫、背,學生會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會對語文教學漠不關心,只是機械地完成學習任務,基本沒有情感的投入,更談不上與作品或者是與作者的心靈互動。學生喜歡視覺和聽覺的感官刺激,因此,資訊科技的引入,能有機整合優質的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了適合學生需求的語文素材,並且不斷地變化著視覺和聽覺的出現形式和效果,為學生創設不斷變化的教學情境,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效率。比如,在進行《蘇州園林》的教學中,很多學生都聽說過蘇州園林,或者是從網路上、電視上看見過相關介紹,但基本沒有幾個學生去過蘇州園林,沒法體會那裡真實的美。教師上課時可以利用ppt課件展示蘇州園林的系列圖片,給學生創設真實的園林美景。第一組圖片主要展示的是園林的流水。那波光粼粼的水面,那淙淙的流水聲給學生一種身在溪邊的意境,使人望溪止步、流連忘返。第二組圖片是園林的花卉。含苞待放的、爭先鬥豔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水中亭亭玉立的,叫學生目不暇接、凝神靜氣。第三組圖片的是園林的建築。雅俗共賞、獨具風格的一座座亭臺鑲嵌在林中,使人有種賓至如歸的感覺。一組組的圖片無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產生積極主動學習的願望,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率。

  二、科學合理運用資訊科技手段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落實學生主體地位

  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不僅僅是教材的改革,更是教學過程的改革,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師和學生在課堂地位的改革。我們必須轉變觀念,發揮資訊科技手段的優勢作用,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比如,在進行《〈孟子〉二章》的教學時,我在課前就佈置給學生學習任務,讓學生根據學習小組進行自主學習,通過上網查詢、工具書查詢、同學之間的討論、蒐集生活課程資源等方式,完成學習任務。比如,有的小組負責查閱孟子的簡介,詳細查詢孟子的基本資訊,包括孟子的生辰、名、字、國別、學派代表人、思想、政治和哲學主張等;有的學生查閱有關孟子的言行記錄,有關孟子的大事年表;還有的學生查詢孟子在歷史發展中所處的地位以及對社會發展所做的貢獻等。通過分任務查詢,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在短時間完成教師佈置的學習任務。還有很多學生查閱了教師佈置任務之外的資訊,大大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課上,我讓學生分小組進行成果交流,並利用ppt或者是flash課件進行成果展示。教師可確定一個主持人,並讓每個小組選出一個主發言人,負責本組查閱成果的交流與展示。小組交流過程中,組間可以實現互動交流。教師在這個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基本上沒有過多的言語,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整節課下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彰顯了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特色。

  三、科學合理運用資訊科技手段加強溝通與交流,提高實踐運用能力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監管的關係,教師利用各種手段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學生想辦法逃避教師的管理和責罰。這樣,師生之間很難做到友好相處,基本上沒有多少溝通和交流,使得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鍛鍊。這樣的教學,很難實現新課程理念,很難落實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教師利用資訊科技手段處理各種圖片、聲音,並通過多媒體、網路的互動效果進行教學,組建班級網路平臺,不定期分享教學課件、教材上的視訊資料、課堂訓練、專家講座、名師微課等資源,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業餘生活,還鍛鍊了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和家長進行及時的溝通與交流,使語文課堂延伸到家庭,綜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比如,在進行《誰是最可愛的人》的教學時,我利用班級部落格釋出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家庭裡、在學校、在社會上尋找自己最可愛的人,並把自己最可愛的人的可愛之處告訴身邊的人。這一活動有效鍛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綜合提升了學生的實踐技能,為學生將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小結

  總之,資訊科技為語文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我們語文教師應利用資訊科技手段的優勢作用,科學整合教學資源,實現語文教學的長足發展,全面落實新課程教學理念,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作者:張亞傑 單位:河北省遷安市太平莊鄉太平莊初級中學

  

七年級下語文教學設計
七年級語文上教學設計人教版
相關知識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教學設計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古詩詞重點詞語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期中試題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期中考試題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期中測試題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文言文複習提綱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積累運用專題測試題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期末試題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複習方法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期中檢測試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