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景物描寫是小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主題,老師們應該做好這樣的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案例,供大家參閱,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學習,認識生字、新詞。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讀中入景,讀中悟情,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課文的語言美。

  4.通過自讀自悟,領悟作者細緻觀察、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感受灕江江水、桂林山水獨特的美。

  教學難點:通過自讀自悟,領悟作者細緻觀察、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

  教學準備:桂林山水的掛圖或有關錄象等。學生外出旅遊拍的風景照。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欣賞音樂、圖片,揭示課題

  1、學生欣賞音樂《我想去桂林》,試問:那位歌手為什麼這麼想去桂林呀?***桂林的山水非常的美;桂林的山水甲天下***你們去過桂林嗎?看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嗎?老師這裡有桂林山水的圖片,想不想看呀?

  2、學生欣賞配樂圖片,給學生視覺和聽覺的美感。

  師:美嗎?你能用一個詞或一句話或幾句話來讚美一下這幾幅圖或其中一幅圖嗎?

  3、揭題,板書課題:

  過渡:是呀,多美的山山水水,這就是桂林,一提到桂林,在人們的腦子裡就出現那挺拔峻峭的孤峰,倒影清翠的灕江,一切都像神話中的故事那樣奇特,怎不令人神往。自古以來,文學家以膾炙人口的詩句吟詠它,繪畫家以使人迷戀的丹青描繪它,攝影師以令人神往的鏡頭記錄它。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桂林山水這篇課文,和作者一道去觀賞桂林的山水,好嗎?***板書課題:桂林山水***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讀準生字新詞,讀通課文,找出作者遊覽桂林後的感受的句子。

  2、反饋:***1***檢查生字、新詞。

  ***2***指名分段讀課文***再思考作者遊覽桂林後感受***

  ***3***交流反饋:***課件出示最後一段內容***

  三、欣賞圖片,感悟文字

  1、自讀自悟,感受文字之美

  ***1***思考:作者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感覺,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麼特點?請同學們再次讀一讀課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樣向我們描繪桂林山水的特點的。找出相關句子,喜歡的可以多讀幾遍。

  ***2***反饋:***板書:奇、秀、險;靜、清、綠***

  2、圖文結合,欣賞文字之美

  ***1***思考:桂林山水真有這樣的特點嗎?我們先來看一組圖片。你能從這些圖中感受到嗎?感受到哪些特點?***結合課件學習桂林山的特點***

  ***2***反饋:

  句1: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奇在哪裡?理解:奇、拔地面起、奇峰羅列、開態萬千,想像:還會像些什麼?***

  句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什麼叫秀,桂林的山秀表現在哪裡?理解:翠綠的屏障***

  句3: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為什麼說桂林的山“真險”,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3***、練習:給圖片配音***有感情的朗讀***

  3、寫法揣摩,仿寫練習

  ***1***出示整段句子,有感情的讀一讀,問:這裡,你們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作者在描繪桂林山的特點時,寫法上你們有沒有新的發現?******把桂林的山與泰山、香山進行比較,目的是為了突出桂林的山奇、秀、險等與眾不同的特點。***

  ***2***仿寫:這種寫法好嗎?你們也遊過不少地方吧?你們能用這樣的方法寫一段話嗎?

  四:作業

  1、抄寫生字、詞語

  2、背誦第3段

  第二課時

  一、故事導人,激發興趣;

  二、整體感知,帶人情境。

  1.範讀課文。***播放桂林山水的錄影***

  2.此時,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麼?***讓學生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

  3.小結,並引讀第一節。怪不得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板書:甲天下***

  三、精讀第二節,體會感情。

  1.自由朗讀。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筆劃出來,好好地練一練,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讀表達出來,說說你為什麼這麼讀。

  2.交流朗讀,在讀中體會水的:“靜”、“清”、“綠”。

  出示文字: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1***通過範讀、指名讀、齊讀等形式,突出灕江水的靜、清、綠。***“靜”這句讀得輕而緩慢,讓人感到水在輕輕地慢慢地流;“清”這句讀出驚喜,讀得讓大家都看見江底的沙石;“綠”這句讀出讚歎之情。***

  ***2***感悟作者表達“綠”的精妙。

  引導學生把“無瑕的翡翠”與“碧綠的草坪、“綠色的玻璃”加以比較,體會作者描寫的形象性和對灕江水的喜愛之情。

  ***3***讀了這句話,你對漓扛的水有怎樣的印象?請概括地說。***板書:靜清、綠*** 1.中體會作者具體形象描寫景物特點的方法。

  ***1***出示文字:灕江的水真靜啊!

  灕江的水真清啊!

  灕江的水真綠啊!

  這樣概括地寫,不是也能把特點寫明白嗎?

  ***2***和原句對比讀,說說哪句話給你的印象更為深刻?

  小結:是的,我們寫作文的時候,不僅要說出景物的特點,還要作具體、生動、細緻的描寫,這樣寫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出示文字

  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灕江的水很清,還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呢!

  灕江的水可真綠,多像一塊無暇的翡翠。

  和原句對比讀,你有什麼感覺?

  ***4***指導朗讀,把你感受到的美讀出來。

  ***5***再次播放錄象,音樂伴奏,學生有感情朗讀。

  4.激情點撥

  既然這一節寫的是灕江水的靜、清、綠,為什麼這節開頭,還寫大海和西湖呢?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讓學生理解對比寫法可以襯托灕江水獨特的美。***

  5.理清敘述順序,指導學生背誦。

  ***1***這段話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灕江的水,再具體寫灕江水的特點,最後一句是感受,也寫出了水的靜。

  ***2***播放畫面,音樂伴奏,學生試背。

  四、學法遷移,自學課文第三節。

  1.小結學法。

  剛才,我們感受了灕江的秀麗風光,是通過讀讀、劃劃、練練、說說的方法來學的,下面請同學們用這種方法以小組交流的形式自學第三節。

  2.出示要求。

  出示文字:讀讀:讀第三節。

  劃劃:劃出最美的句子。

  練練:讀出美的感受。

  說說:值得學習的寫法。

  ***扶放結合,注重學法的遷移。***

  3.朗讀比賽。

  要求:①把感受到的美讀出來

  ②讀給一個老師或同學聽

  ③記住他們對你朗讀的評價。

  4.全班交流,並請進步特別大的同學為畫面配音,其他同學欣賞。

  ***讓學生讀給老師或同學老師聽,恰似給疲勞的學生注入了興奮劑,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課堂氣氛瞬間進入了高潮。與老師或同學一對一、面對面的交流,其效果不言而喻。另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待人接物、語言交際、心理素質等綜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鍊,真可謂一舉多得,設計絕妙。***

  5.談談值得學習的寫法。

  ***對比;抓住特點具體地寫;用整齊的句式******板書:奇、秀、險***

  ***圍繞教單目標,讀寫結合。讓學生悟出寫作方法。***

  五、以讀代講學習第四節。

  1.範讀。播放錄象,音樂伴奏。

  2.激情點撥。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畫,這幅畫有83公里,所以說是連綿不斷的畫卷。這幅畫是誰畫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筆把桂林山水描繪得這般如詩如畫、如夢如幻,讓我們感到如痴如醉。***板書:美如畫***

  3.出示動畫,文字,生齊讀最後一節,音樂伴奏。

  讓我們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裡吧!

  ***對於《桂林山水》這樣的精品,只有多讀,方能領悟文中之意,體會文中之情,讓學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鳴,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六、讀寫結合,延伸課外。

  1.其實,同學們也遊覽過很多名勝。讓學生交流所帶來的風景照或自己所瞭解的名勝古蹟,。

  2.說一說,仿照第2、3節的寫法,抓住景物的特點,學習用整齊的句式具體地描寫。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語言文字瞭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瞭解作者的遊覽順序,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教學重點

  1.瞭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2.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二***閱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遊覽順序。

  ***三***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

  ***一***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遊覽順序。

  ***二***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以她那壯美的河山、神奇的風光吸引了人們的目光,留下了人們的讚歎。《記金華的雙龍洞》就是作家葉聖陶遊覽之後寫下的一篇遊記。我們就沿著他的足跡去觀賞這一神奇的溶洞。***板書:3.記金華的雙龍洞***

  ***二***檢查預習。

  1.填寫生字表。

  教師強調生字“浙”的讀音是zhè,不要讀成zhé;“蜿”的讀音是wān,不要讀成wǎn。“蜒”字中間是“廴”,不是“辶”。要求學生在讀寫時注意。

  2.查字典並結合課文內容解釋詞語。

  解釋詞語要依據“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聯絡上下文準確地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

  盤曲:曲折環繞。課文中指汽車沿盤山道曲折向上行駛。***“曲”讀qū,不要讀成qǔ***

  呈:顯出,露出。課文中指山上沙土顯出粉紅色。

  明豔:明亮鮮豔。課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鮮豔。

  突兀:高聳。課文中指山勢高聳。

  森鬱:樹木茂盛繁密。課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長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兒;縫兒。課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兒。***“隙”讀xì,不要讀成xī***

  昏暗:光線不足;暗。課文中指洞中光線不足,視線模糊不清。

  擠壓:靠攏壓迫。課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從左右兩邊及上方向他靠攏壓迫過來。

  稍微:表示數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課文中指頭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類爬行的樣子。課文中形容洞頂雙龍彎彎曲曲的姿態。

  石鐘乳:石灰岩洞中懸在洞頂上的像冰錐的物體,常與石筍上下相對,由含碳酸鈣的水溶液逐漸蒸發凝結而成。也叫鐘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稱。課文中指石鐘乳和石筍的各種名稱。

  變化多端:變化多種多樣。端,專案。課文中形容鐘乳石和石筍的形狀多種多樣。

  顏色各異:顏色各不相同。異,不同。課文中指石鐘乳和石筍的顏色各不相同。

  一轉:走一圈兒。課文中指作者在內洞裡走了一圈兒。

  進:平房的一宅之內分前後幾排的,一排稱為一進。課文中指內洞大約有十來排平房那麼深。

  上源:水流起頭的地方。課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頭。

  ***三***閱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遊覽順序。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邊聽邊認真看課文,進一步加強對生字、新詞的記憶與理解。

  2.學生默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遊覽順序。

  ***1***學生邊默讀課文邊畫出遊覽雙龍洞的路線。

  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幫助指導。

  ***2***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作者記敘了他遊金華雙龍洞的經過***

  作者從金華出發,是按怎樣的順序遊覽的?

  學生總結遊覽順序時,有不少學生會忽略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對此教師可設計提問:作者是由外洞直接進入內洞的嗎?以引導學生注意從孔隙進入內洞的過程。***板書:·金華·羅甸洞口外洞孔隙內洞***

  教師根據學生描述的遊覽順序邊板書邊畫一幅簡單的示意圖。

  ***四***按遊覽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導學生按遊覽順序給課文分段。***按遊覽順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學生在理清作者的遊覽順序後,按遊覽順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獻比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寫4月14日作者去遊覽金華的雙龍洞。第二段:寫去雙龍洞路上的見聞。第三段:介紹遊覽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紹從外洞進入內洞的經過情形。第五段:介紹遊覽內洞的情景。第六段:寫乘船出洞。***

  ***五***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祖國山川的熱愛之情。

  1.請6名學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齊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寫的景物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六***作業。

  1.抄寫生字、生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通過語言文字瞭解金華雙龍洞的外洞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二***感受雙龍洞的雄、奇、險,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學重點

  ***一***瞭解金華雙龍洞外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二***感受雙龍洞的雄、奇、險,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中“山上開滿了映山紅,……顯得有精神”和“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兩句話的含義。

  四、教學過程

  ***一***結合課文引入新課。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華,作者踏上了去雙龍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緻不斷撲入作者的眼簾。我們也來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瞭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二段,學生在書中畫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麼?作者是怎樣描述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紅、油桐、山、溪流。映山紅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紅色的山獨具特色,溪流隨著山勢不斷變化***

  請一位同學讀一下這一段的第二句話,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

  對這句話學生理解起來有些難度,教師可設計提問:盆栽的杜鵑有人照顧,上肥澆水,怎麼在作者眼中卻沒有山上的杜鵑有精神?引導學生理解花兒在大自然中無拘無束,吸收陽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長,顯示出它的本性姿態,而格外地有生機有靈氣。作者有崇尚自然、讚美自然之意。

  請一位同學讀一讀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寫出來的和沒有直接寫出來的顏色畫出一幅明豔的畫面。

  教師告訴學生映山紅的花大多是紅色的,也有紅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較大,白色帶有黃紅色斑點和條紋。

  聯絡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綠”的意思。“新綠”是指春天新長出的草和樹葉的顏色。剛長出時是淡綠的,長出時間稍長顏色就變深變濃了。

  ***粉紅色的山上,開滿了紅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紅,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叢叢,一簇簇,在一片新綠的映襯下格外生機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誰來讀一讀一路迎接遊客的溪流。***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3自然段***

  討論:溪流為什麼會有寬、窄、緩、急的變化?溪聲為什麼會變換調子?溪流和雙龍洞有什麼關係?

  ***因為山勢不斷變化,有的地方寬,有的地方窄,有時山勢高,有時山勢低,有時平坦,有時陡峭,溪流從山上向下流,會隨著山勢的變化而時寬時窄,時緩時急。溪聲也會時高時低,時斷時續。溪流是從雙龍洞中流出來的。***

  作者邊欣賞著山中明豔的春色,邊傾聽著淙淙溪聲,一路逆溪流而上,來到了雙龍洞洞口。

  ***三***瞭解外洞特點,體會雙龍洞的“雄”。如果說沿途的風光可用一個“美”字來概括,那麼洞口和外洞你會用哪兩個字來概括。

  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三段。

  ***板書:山路美***

  ***洞口可用“寬”字來概括,外洞可用“大”字來概括***

  ***板書:寬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產生什麼感覺?讀一讀,說一說。

  ***高山之上,樹木繁密,感到很有氣勢,也不禁對雙龍洞產生一種神祕感***

  作者的哪些描寫讓你體會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從全篇來看,它起什麼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覽的一條線索。迎著溪流入洞—乘船通過泉水流出的孔隙進出內洞***

  乘船從孔隙中穿過是什麼滋味,我們也來試試。

  ***四***瞭解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體會雙龍洞的“險”。

  ***板書:孔隙***

  說到“孔隙”我們就會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細的縫兒,而這個孔隙卻可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那麼作者為什麼不稱之為水洞卻還要稱為孔隙呢?

  這是學生理解上的又一個難點。教師可以用“高樓上看物體,物體好像變小”的生活經驗作比方,讓學生懂得因為外洞面積太大了,水洞相對就顯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詞是恰當的。

  默讀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與我們平日乘船水上游,遊法上有什麼不一樣?

  ***作者只能仰臥在船上,身子緊貼船底,由管理處的工人把船拉進拉出。***

  不僅遊法上不一樣,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讀一讀作者當時的感覺,體會體會他當時的心情。

  ***隨著小船慢慢移動,光線越來越暗,作者的視線也越來越模糊,心情也緊張起來***

  討論:作者為什麼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擠壓過來?

  ***因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狀,周圍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覺山石挨著他,似乎將他緊緊包圍起來。越往內洞走,黑暗越濃,這種壓迫感就越強***

  我們也為作者捏著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實這段水路並不長,大約就十米,但讓人覺得船兒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險”了!

  ***板書:險***

  ***五***背誦第四段。

  ***六***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5自然段。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瞭解內洞的特點,感受內洞的“奇”。

  ***二***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二、教學重點

  ***一***瞭解雙龍洞內洞的特點。

  ***二***練習課文編提綱。

  三、教學難點

  給課文編寫提綱。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1.同桌學生相互檢查課文第5自然段的背誦。

  2.教師瞭解學生背誦的情況。

  ***二***聯絡上文引入新課。

  作者飽覽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巨集大氣勢,經歷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驚險,終於到達了內洞。內洞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板書:內洞***

  ***三***瞭解內洞特點,感受內洞的“奇”。

  1.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五段,學生邊聽邊畫出寫洞中雙龍的句子。

  2.討論學習:內洞的景象是怎樣的,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學習,互相啟發,開闊思路。

  ***內洞有很多石鐘乳和石筍,它們形狀變化多端,顏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龍,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動物……給人的感覺是神奇而有趣。內洞比外洞還要大得多***

  ***板書:奇***

  洞中有名稱的石鐘乳和石筍多達四十多個,而工人首先指點給作者看的是洞頂雙龍,為什麼?

  ***因為這是“雙龍洞”名稱的由來***

  請一名學生朗讀描寫雙龍的句子。

  雙龍有形有態,更妙的是一黃一青,雙龍盤繞在洞頂,為洞中平添了幾分氣勢。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鐘乳和石筍,側耳傾聽,耳邊響起輕緩的聲音,尋聲找去,只見……

  ***學生接下去讀寫泉水的句子***

  ***板書:深黑的石洞裡***

  ***四***小結:作者乘船出洞,結束了雙龍洞之遊。我們同作者一道感受了雙龍洞的雄偉、驚險與神奇。面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不禁折服於自然之偉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五***練習給課文編寫提綱。

  1.概括課文中心思想。

  ***課文通過記敘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2.在寫一篇文章之前,我們的大腦中要有一個思路—我要寫一篇什麼內容的文章***板書:題目***,我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麼***板書:中心***,我要怎樣把文章寫具體,寫通順***板書:材料安排***這個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綱。

  3.練習給課文寫提綱。

  我們學習了《記金華的雙龍洞》,按照剛才老師講的寫作思路,我們試著給課文寫個提綱。

  指導學生給課文寫提綱。

  作者遊歷了雙龍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這次遊歷記敘下來,這就是文章的內容。

  ***板書:記金華的雙龍洞***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他要表達什麼情感或說明什麼道理呢,這就是文章的中心。這篇課文的中心我們剛剛總結了。

  ***板書:表達對祖國山川的熱愛之情***

  確定了寫作的內容和要表達的中心,怎樣選擇材料、組織材料呢?我們來看作者是怎麼做的。

  作者這次遊覽,所見所聞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寫進文章。所以必須對材料進行整理和選擇。選擇最能體現這次遊覽特點的,最能表現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選了山路上的景色,因為它能表現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遊雙龍洞的興趣。作者挑選了洞口、外洞、進入內洞、內洞幾處景物來寫,因為這些都是作者遊覽的物件,也是作者遊覽的順序,是文章的主要內容。挑選好材料後,還要對選好的材料進行合理的安排,先寫什麼,後寫什麼,按什麼順序組織材料,才能使文章條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遊覽順序組織材料的,同學們把作者對材料的安排按順序寫下來。

  ***學生在本上寫***

  ***板書:1.交待時間地點2.路上見聞3.外洞4.由外洞進入內洞5.內洞6.出洞***

  4.小結:***指黑板***這樣就是一個簡單的提綱。我們在寫作文前,應該編寫作文提綱。首先想好要表達的中心,然後選擇能表達中心的材料,最後把選好的要寫的內容安排好。

  5.學生將編寫的提綱補充完整。

  ***六***作業

  從學過的課文中選出一課,練習給課文編寫提綱。

  板書設計:

  教後記:通過學習課文,學會閱讀遊記的方法,引導學生多讀課外書,豐富見聞。

  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七月的天山》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認識生字新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能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意思,感受優美詞句並積累。

  4.感受北國天山的美景,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課前準備

  掛圖:畫有導遊線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課件。

  教學重、難點:能說出天山景物的特點,能從作者的字裡行間感受天山的美景從中感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直接揭題:指名讀課文前面的過度語。

  ◆學生自學

  帶著過度語提示問題,初讀課文,並讀準生字,找出新詞。

  整體感知,提問:文章似乎是個嚮導,帶著你遊覽,能看出導遊線路嗎?

  教師指導:隨著導遊線路觀看圖象或網頁瀏覽,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麗風光。

  ◆引導讀通

  結合看畫面,指導讀好課文各個小節,讓學生說說作者分別寫了哪些景物。

  同時正音、解詞、通讀句子。

  ◆合作學習

  你覺得 哪些語段、詞句寫的好?這段話或這一詞語好在哪裡?在四人小組裡閱讀交流,說出感受,請同學發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請教老師。

  ◆班級交流

  各小組派代表在班上彙報討論情況,教師給予肯定和鼓勵,對體會不到位的進行點撥,並結合朗讀加深體會。

  ◆激發興趣,課外延伸

  在學生交流後,問他們是否喜歡讀這樣的遊記,並讓學生在課外自由選擇讀些這方面的書,也可以瀏覽網際網路上的資料,鼓勵學生多和老師、同學交流。

  第二課時

  ***一***用設境式教學導語引入新課

  同學們,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實奇妙無比,引人入勝,每當想到那奔騰咆哮、一瀉千里的長江黃河,那千姿百態、氣勢雄偉的三山五嶽,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國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云:“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清代詩人洪亮吉也有詩云:“地脈至此斷,天山已包天。日月何處棲,總掛青松巔。”現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發烏蘇望天山》一詩中讚道:“蒼蒼浮紫氣,天山真雄偉。陵谷分陰陽,不假皴擦美。初陽照積雪,色如胭脂水。”這些名詩人筆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寫天山綿亙數千裡,地域廣袤,景物豐美。那就讓我們隨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進天山裡去看一看、遊一遊吧!

  ***二***出示課題,明確學習任務

  1、讀課題,學生利用資料介紹天山,教師演示課件,小結:

  ***演示***天山:亞洲中部的大山系,橫貫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全長2500千米,寬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約5000米,最高峰托木爾峰海拔為7435.3米,峰頂白雪皚皚。天山博格達峰上的積雪終年不化,人們叫它“雪海”。在博格達峰的山腰上,有一個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約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鏡子。潔白的雪峰,翠綠的雲杉倒映湖中,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相傳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來到這裡,王母娘娘就在這裡設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稱“瑤池”。現在這裡已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2、解題,瞭解作者,明確學習任務:《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寫山川景物為主要內容的遊記散文,選自於《天山景物記》,作者碧野。***簡介作者***

  “閱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學習要求──抓住景物特點,積累語言***。

  3、提出學習方法***演示***

  ***三***根據“閱讀提示”速讀全文,理清全文所記敘的遊覽順序,引導理解內容

  1、學生根據提示自讀課文;

  2、引導閱讀:

  ***1***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觀察點的移動,由山外到山裡。***讓學生找出課文的脈絡句,即地點變換的句子。***“進入天山”“再往裡走”“走進天山深處”***這些句子表示空間的轉換,順序從山的外圍寫到山的深處。

  ***2***學生朗讀***或配樂朗誦***課文第二自然段;

  課文描寫了哪些景物?主要採用什麼方法寫的?***讓學生議論,然後交流***

  ***明確:寫了雪峰、雲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繪方法:A、襯托,如:以藍天和雲影襯托雪峰之高大、靜美;以溪流、游魚的活躍襯托天山的寂靜。B、比喻,如:說白雲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開的“白蓮”。***

  ***3***第三段集中寫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導學生思考交流: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點來寫的?

  ***明確:用“蜿蜒無盡”,寫森林之廣大。以馬蹄濺水,幾聲鳥鳴來襯它的幽靜。以林間“只漏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來襯它的稠密。以林外陽光燦爛和林中閃著菸頭的紅光來襯它的幽深。最後,以“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駱駝”來突出森林之富饒。***

  ***4***朗讀四自然段***或放配樂朗誦***

  自讀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點進行描繪的?***學生用筆在書本上做出標記***

  學生邊交流,教師演示。

  ***“紅、黃、藍、白、紫,五彩繽紛”——描其色;

  “像……織綿……彩霞……長虹”——繪其豔;

  “賽八寸的瑪瑙盤”——狀其大;

  “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顯其多;

  “用不著離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誇其高;***

  ***四***細品語言文字,小結學習內容

  1、課文主要是由外到裡,由高到低。表現方法主要運用襯托和比喻。

  2、引導學生從描寫景物形態、描繪聲音、描繪動態、描繪色彩、描繪感覺上去找比喻句、體會精妙之處。

  3、積累自己喜歡的字詞和句子

  4、課外閱讀《天山景物記》

  ***五***拓展訓練

  1、歸納寫作特點、然後進行小練筆:

  ***1***十分講究寫景的順序,全文從總體上說,以遊蹤為序,從山的外圍寫到山的深處,或由遠及近,或自上而下,寫出了景物的變化,顯得繁而不雜。

  ***2***抓住景物的特徵,展開細膩的描寫。作者抓住特徵,用簡練而又形象的筆觸加以描繪,使之活靈活現,躍然紙上,構成一幅幅生動、奇美的畫面。

  ***3***絢麗多彩的語言,飽含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邊疆風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運用了比喻、映襯、誇張、對偶、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把景物描繪得淋漓盡致,美不勝收。

  2、小練筆:練習寫景狀物作文,要求寫一段特定環境下的景色,如校園的早晨、公園的景物、節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徵,安排明確的線索,採用合理的順序和即景抒情。

  ***四***摘抄優美詞句

  有條件的設計專門的摘錄本子,指導摘錄的格式,提醒學生在課外閱讀中也要進行這樣的摘錄。

  ***五*** 作業:複習詞語卡。

  教後記:沿用上一課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學課文,掌握學法。

四年級第八冊語文第一課教學設計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人教版
相關知識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人教版
六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
北師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
小學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
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
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
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