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光線的藝術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人們將照相機形容為“畫筆”,把光線比喻為“顏料”,攝影者就是在利用光線繪製圖片,就像畫家仔細挑選他的顏料一般,攝影者也應該懂得選擇光線。一旦我們在攝影創作中學會了選擇光線,並且能夠隨心所欲地運用光線,你將擁有人世間最豐富的顏料,發揮你的想象力,在光影的世界中描繪人生。

  在各種光線效果下,逆光無疑是最令人捉摸不透,也是最難以把握的光線,這種高反差的光線既簡單又具有表現力,也因此成為攝影師最推崇的光線。在光的世界中,除了逆光以外,光線還有許多不同的表現形式,諸如順光、測光、反光、透射光、天空光、區域光、折射光等等,當然這僅僅是自然光中的一部分,還不包括繁雜的人工光線。

  可以講,光是攝影創作的靈魂,如果沒有光,攝影又從何談起?一旦你拿起照相機進入到創作階段,就意味著你進入了光的領域。事實上,作為攝影師,這輩子最主要的精力都是在琢磨光線。

  透射光的藝術效果

  無論走在首都哈拉雷的繁華大街上,還是在鄉間僻壤的小路上,都會看到婦女們頭頂物品匆匆走過的身影。她們頭頂的物品可謂五花八門,最常見的有編織袋、麻包和水桶,哪些身穿筒裙的非洲婦女,頭頂彩色的編織袋,身上再背一個小娃娃,婀娜多姿的身影讓那些職業模特也會讚歎。

  我在辛巴威的那段日子裡,腦子裡一直在琢磨採用什麼手法,將這一普通的生活場景藝術化。直到某一天清晨,在一個叫不上名字的小鎮,我發現了一片茂密的樹林,清晨的陽光透過晨霧灑向大地,那種感覺就好像是一個臨時搭建的舞臺佈景,據有非常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是一個十分難得的機會,可惜現場沒有人,我決定採取“守株待兔”的笨辦法,在等待中伺機抓拍。

  公路上遠遠地走來兩位頭頂紙箱的婦女,我將自己隱身到一棵大樹的後面,用長焦距鏡頭拍下了這幅非洲婦女日常的生活畫面。

  在拍攝之前,我也曾經考慮過使用廣角鏡頭,並靠近“佈景”實地比較了一番,最終還是確定用長焦鏡頭遠吊。因為廣角鏡頭距離景物太近,光線被分散了,光灑的效果就遜色很多,也會使被攝者感到緊張,甚至會躲避鏡頭;而長焦距鏡頭壓縮了場景,突出了空氣透視感,強化了光灑人間的效果,使一個看起來極為普通的生活場景藝術化。

  2006年4月13日早晨約6時,攝於辛巴威。

  尼康F100相機,NIKKOR 80-200mm 1:2.8 ED鏡頭,柯達EB-3反轉片,平均測光:-1EV, AV-F8 1/125s。

  投影的魅力

  肆虐了一晚的大雨不知何時停歇了,清晨的時候,狂風颳得窗戶嘩嘩作響,我真想貓在剛剛捂熱的被窩中多睡一會,可腦海裡那座魂牽夢繞的古城,時刻都在刺激我的神經,為了尋找被世人遺忘的古城,我還是早早地告別了溫柔鄉。

  沿著彎曲的小路向山上走去,在一個門牌號是36 ViaPortosalvo,看上去曾經輝煌的莊園門前,我徘徊了許久,確定沒有住人和看門狗後,輕輕地推開虛掩的柵欄門,沿著雜草叢生的小徑步入院中。十幾株高大挺拔的古鬆散落在園中,荒蕪的草坪上到處盛開著叫不上名字的小花,一棵體形怪異的橄欖樹佔據著院中最明顯的位置,橫著探出的枝條上掛著一盞造型典雅的風燈,柔和的晨光悄悄地爬上樹梢,當陽光照亮風燈的那一刻,原野的上空迴盪起教堂的鐘聲。

  2006年2月某日清晨約6時,攝於義大利西西里島莫迪卡。

  尼康F100相機,NIKKOR 80-200mm 1:2.8 ED鏡頭,富士Provia100F反轉片。平均測光,-2/3EV, AV-F5.6 1/125s。

  酥油燈點亮的時候

  每天傍晚的時候,尼泊爾加德滿都谷地的許多寺院,都會在門前擺放上供桌,上面高低錯落地擺滿各種尺寸的酥油燈,虔誠的信徒會根據自己的能力新增酥油或鈔票。

  酥油燈較低的照度和溫馨的色溫,加上寺院特殊的環境氛圍,為我們提供了拍攝濃郁夜景圖片的有利條件。

  儘管光線十分暗淡,如果是拍攝相對靜止的景物,最好還是不要使用任何閃光燈,因為閃光燈輸出的色溫高達5500K,足以造成前景中的任何景物一片慘白。如果拍攝動態景物,希望主體清晰,必須要使用閃光燈時,可以在閃光燈頭上貼一張降低色溫的橙色慮片,使輸出的光源接近環境色溫。

  在拍這張照片之前,我一直在觀察、尋找合適的拍攝物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你預想的畫面***,當小男孩來到酥油燈前,我衝他做了一個手勢***目的是要引起他的注意***,他抬起頭來滿臉疑惑的表情正合我意,在加德滿都,好運再次眷顧了我。

  酥油燈是最原始的人造光源,與其他人造光源相比,顯得柔和的多,酥油燈具有神祕色彩,被廣泛用於宗教場所。單隻酥油燈會給人留下“風燭殘年”的感覺,成排成片地擺在一起就另當別論了。

  2006年12月3日晚上19:42, 攝於尼泊爾加德滿都某寺院。

  索尼DSC-R1數碼相機, 鏡頭焦距28.2mm, ISO 200 f4.5 1/8s 0.00EV。

  藉助折射光

  尼泊爾巴德崗附近有一座小山,山上聳立著一座古老的印度教寺院,與巴德崗其他的古老建築一樣,共同享有世界文化遺產的稱號。寺院的腳下是一個村鎮,從山腳延綿上來的民居與寺院基本融為一體,據說曾經是電影“小活佛”的拍攝外景地。

  走出寺院後,一陣朗朗讀書聲引得我來到山腰的一座小學,所謂小學實際上只有三個班級。我靠在門框上向裡探望,暗淡的教室中擠滿了孩子,一縷陽光投射在教室裡,攤開的教材恰好起到了反光板的作用,我在孩子的眼中看到了希望的閃光。

  代課老師問我何意,我告訴她,我是來自中國的攝影師,想拍一張反映尼泊爾孩子讀書的照片。徵得她的同意,我將鏡頭直接對準那個眼睛炯炯有神的男孩子,為了強調空間感,刻意保留了畫面右上角視窗的空白,以均衡構圖。

  正午是利用折射光的最佳時機,乾淨的地面是最理想的反光板。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門口透進來的光線、如果沒有平攤在書桌上的課本,也就沒有了一切。***當然也不能少了那個目光炯炯的少年***

  2006年11月28日中午13:41,攝於尼泊爾巴德崗郊外一所小學。

  索尼DSC-R1數碼相機, 鏡頭焦距27.7mm, ISO 200 f3.5 1/40s -1.70EV。

  拍攝透明物體的最佳光線

  韓國首爾市的南山是繁華都市中的一塊淨土,山上生長著茂密的松樹、櫟樹、白楊等樹木,一年四季會呈現出不同的色彩,是都市人喜愛的休憩場所。從首爾市的每一條繁華道路都可以駕車輕鬆地到達南山。山頂上有首爾市的標誌建築南山塔,電視塔前的廣場上空懸掛著幾個用金屬材料編制的抽象作品,時隱時現的太陽透過密佈的雲層照在金屬人上,使人感覺有些精靈古怪。

  時間倉促,同樣的畫面我只拍了一張,事後發現如果將太陽放到金屬人的頭部或者是託在手中,都會產生更神奇的效果。返回補拍的可能絕對沒有,滿天的烏雲早已散去,沒有云霞的襯托,金屬人好比一個被脫光衣服的模特架子,也就沒有了精靈古怪的神祕感。

  當然,現在的PHOTOSHOP技術也足以達到完美,但我不想那樣做,因為殘缺同樣產生美。

  隱約的透射光是拍攝透明物體的最佳光線***玻璃物品、雨、雪、霧、霜,所有與水相關的載體都是表述物件***。

  2009年6月11日下午15:48,攝於韓國首爾,南山公園懸掛的抽象藝術品。

  索尼α700數碼相機,16-80mm 3.5-4.5 ZA鏡頭, ISO 200 f8 1/8000s 0.00EV。

  用逆光營造立體空間

  傍晚的時候,當太陽的角度低到足以投射進狹窄的街巷時,也是麥地那市場一天中最繁華的時刻。夕陽將熙攘的人群勾勒出金色的輪廓,那些因長期懸掛落滿灰塵的商品,也因此鮮亮了許多。

  為了表現麥地那市場獨特的環境氛圍,我選擇了一段帶有拱門的街巷作為拍攝點,陽光透過拱門投射在光滑的石板路上,折射出的光線恰好起到反光板的作用,儘管是逆光拍攝,那些懸掛的商品,暗部層次依然豐富。考慮到虛、實對比的透視效果,我將裝有17-55mm變焦鏡頭的相機貼近右邊的商品,焦距推到55mm端。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壓縮畫面,使前景的商品虛化,同時將焦點鎖定在畫面前1/3處,並在畫面的左邊留出空間,當身穿紅衣的婦女進入到預留位置時按下快門。

  其實這是一種比較隱蔽的拍攝手法,當你將鏡頭靠近被攝物體時,別人會誤以為你是在拍某個區域性,既使是迎面走來也不會刻意躲避鏡頭,這樣拍出的畫面現場感強,人物表情真實自然。

  由於乾燥,空氣中漂浮著許多灰塵,傍晚低角度的逆光可以強化空氣中飄浮的塵埃介質,營造出多層次的立體空間。

  2008年1月23日下午17:37,攝於突尼西亞老城區麥地那市場。

  尼康D300數碼相機,Nikkon 17-55mm f2.8ED鏡頭,ISO400 f5.6 1/60s -0.67EV。

  時光在這裡停滯

  中山道妻籠宿。是指江戶時期通往京都的古棧道。由於一路翻山越嶺,沿途的住宿就變得非常重要,依照當時人步行的腳程,道上共有69個驛站,妻籠宿是其中第42個驛站。它位於中山道和伊那道的交叉點,有數十家旅館客棧,曾經輝煌一時;明治維新後隨著交通工具的發達,這裡逐漸失去了要道的地位,驛站也隨之蕭條。值得稱讚的是,當地居民很早就有保護老街建築的意識,制定了“不出售、不租賃、不破壞”的三大原則,完整地保留了十七世紀初的原始風貌。是日本保護老街建築的先驅,1976年妻籠宿被選定為日本重要傳統建造物群儲存地區。

  走在妻籠宿的街道,兩邊是數百年曆史的木屋,歲月使木屋的顏色積澱很深;初春的積雪尚未融化,在純淨的藍天襯托下,古鎮顯得格外清新而充滿活力。我們來到了明治天皇曾留宿過的林家老宅,踏進昏暗的門廳,高大的山牆上有幾扇木格窗戶,午後,溫暖的陽光悄悄地透過木格間隙,在室內緩緩地遊弋,堂間燃起的炊煙沿著光柱飄向窗外,光線與煙塵無形地交織在一起,使空曠的木屋有了些許暖意。年逾古稀的山下阿媽熱情地招呼我坐在榻榻米上,捧上一杯抹茶,溫暖傳遍全身。液晶屏上漸漸浮出一幕江戶時代的生活場景 ,看上去有點遙遠,有點寂靜的美。

  2008年3月4日上午11:30, 攝於日本長野縣中山道妻籠宿客棧。

  佳能EOS 5D相機, EF24-105mmf4L鏡頭, ISO 640 f9 1/8s -0.33EV。

銳利照片的進階技巧
北極極光的基本拍攝技巧介紹
相關知識
運用光線的藝術
怎麼運用光線攝影構圖出電影感人像
謝靈運山水詩的藝術特色
攝影中如何合理運用光線
利用光線提升相片藝術感的技巧
人像攝影光線的運用
人物肖像照中光線的運用技巧
關於用光的藝術
如何利用光線提升相片藝術感
拍攝花朵光線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