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白有黑點是怎麼回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眼白出現三角、圓形或半月形的藍色、灰色或黑色斑點是腸道蛔蟲病的常見症狀。蛔蟲病***ascariasis***是由似蚓蛔線蟲***簡稱蛔蟲Ascaris lumbricoides***寄生於人體小腸或其他器官所引起的最常見寄生蟲病。國內流行廣泛,兒童發病為多。

  眼白藍灰色或黑色斑點的病因

  似蚓蛔線蟲***AscarislumbricoidesLinnaeus,1758***簡稱蛔蟲,人體經口誤食感染期蛔蟲卵。幼蟲致病期部分病人肺部X線檢查,可見浸潤性病變,病灶常有遊走現象;成蟲致病期可損傷腸粘膜、蕁麻疹、面板瘙癢、血管神經性水腫,結膜炎、化膿性膽管炎、膽囊炎、甚至發生膽管壞死、穿孔、以及腸扭轉和腸壞死。常由於誤食沾有蛔蟲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潔之物而引起。蛔蟲寄生在小腸內,擾亂脾胃氣機,吸食水谷精微。由於蛔蟲具有喜溫,惡寒怕熱,性動好竄,善於鑽孔的特性,故當人體脾胃功能失調,或有全身發熱性疾患時,蛔蟲即易在腹中亂竄而引起多種病症。若蛔蟲鑽人膽道、闌門,或蛔蟲數量較多,在腸中纏結成團,則出現多種病變及症狀。

  ***一***發病原因

  1.形態特徵: 蛔蟲成蟲為長圓柱形,似蚯蚓,新鮮時為淡紅色,死亡後為黃白色。雌雄異體,體形向頭尾兩端逐漸變細,尾部呈鈍圓錐形,兩側有明顯的白色側線。雄蟲短而細,長約15~31cm,最寬處直徑為2~4mm,尾端向腹面捲曲;生殖器官為單管型,盤繞蟲體後半部,射精管開口於洩殖腔;射精管的後端部背面有交合刺囊,囊內有近等長的棒狀交合刺一對;肛前乳突數目較多,排列成平行的四行,肛門後有四個雙乳突和六個單乳突。雌蟲粗而長,長約20~35cm***可長達49cm***,直徑為3~6mm,尾端平直;生殖器官為雙管型,兩級生殖器官盤繞於蟲體的後2/3部分;子宮粗管狀,每個子宮可長200mm,每組卵巢與輸卵管共約長1250mm,陰門位於蟲體的前1/3與中1/3交界處;體內子宮含蟲卵數可達2 700萬個,產卵約13~36萬個/d。受精卵為橢圓形,約***45~75***μm×***35~50*** μm,卵殼透明而厚;未受精卵較狹長,有不等的屈光顆粒。受精卵排出率為45%~60%,發育後成為感染期蟲卵。未受精卵無發育能力,也無傳染性。

  蛔蟲卵對外界有較強的抵抗力。在5~10℃條件下能生成約2年,在缺氧情況下可存活3個月左右,在22℃乾燥環境能耐受2~3周。在潮溼、疏鬆、砂質土壤中能生存6年左右。在糞坑中能存活1年以上。蛔蟲卵能耐受一般化學消毒劑,在30℃環境下,磺胺***2%左右***、氨水等均不影響蟲卵發育。蟲卵不能被醬油、醋及辣椒等調味品殺滅,但對溫度較敏感,日光直射或溫度超過40℃均可被殺滅。在高溫、乾燥環境或暴雨沖刷下,蟲卵存活時間短。

  2.生活史: 蛔蟲寄生於人體小腸內,以空腸為多,迴腸次之,寄生於十二指腸及胃者很少。寄生在腸內蟲數差異很大,少者幾條,多者幾十條,偶有多達2000條以上者。蛔蟲無中間宿主,雌雄交配後,雌蟲產受精卵隨糞便排出人體外,在溫暖、潮溼、氧氣充分的泥土中,約經2周發育為蚴蟲,再經1周蚴蟲第一次蛻皮後即為感染期蟲卵。感染期蟲卵在外界不能孵化,當被人吞食後,多數被胃酸殺滅,少數進入小腸。進入小腸的感染期蟲卵內的蚴蟲釋放孵化液***內含脂酶、殼質酶及蛋白酶***,消化卵殼後,蚴蟲破殼而出。孵出的蚴蟲侵入腸黏膜及黏膜下層,進入靜脈經肝臟、下腔靜脈至右心;或經腸繫膜淋巴管、胸導管、鎖骨下靜脈達右心,再經肺動脈,穿過肺微血管進入肺泡,在此進行第2次及第3次蛻皮。蚴蟲沿支氣管、氣管上行至會厭部。如蚴蟲被吞嚥,經胃至小腸,在小腸內經第4次蛻皮後即發育為童蟲,逐漸發育為成蟲。自吞食感染期蟲卵到成蟲第一次產卵,約需2個月左右***圖1***。一般情況下,成蟲在小腸內生存1年左右,長者可超過4年。成蟲排出體外後,生成時間很短。

  ***二***發病機制

  1.幼蟲的致病作用: 蛔蟲幼蟲在體內移行過程中對腸、肝、肺、微血管及淋巴組織可引起機械性損傷,或因抗原抗體反應、代謝產物或幼蟲死亡均可產生炎症反應。幼蟲大量移行於肺,可損傷肺微血管引起出血、水腫,肺泡及細支氣管周圍大量嗜酸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嚴重感染者肺部病變可融合成斑片狀,支氣管黏膜炎性滲出與分泌物增多。也可發生支氣管痙攣,細支氣管和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內可見幼蟲。

  2.成蟲的致病作用: 蛔蟲成蟲寄生在小腸內,以空腸與迴腸上段為主。蛔蟲可產生溶血素、過敏素、內分泌毒素、神經毒素等多種毒素,加上機械性或化學性刺激,蟲體分泌消化物質的附著及損傷腸黏膜等,引起區域性黏膜上皮細胞脫落或輕度炎症反應。臨床可出現間歇性臍周疼痛、消化不良、嘔吐、腹瀉或便祕等胃腸功能紊亂。

  蛔蟲以人體腸腔內半消化物為食;同時也分泌消化酶以消化和溶解腸黏膜為食物;蛔蟲代謝產物可刺激、損傷區域性腸黏膜,或引起痙攣性收縮和平滑肌缺血。因此,大量寄生蛔蟲者可引起消化與吸收功能障礙,特別是可影響兒童對蛋白質、糖類、脂肪及維生素的吸收,出現營養不良,甚至發育障礙。

  在小腸內如有大量蛔蟲,可相互纏結成團而引起不完全性腸梗阻,表現為腹痛、腹脹、停止排便等。梗阻部位以迴腸末端或回盲部最常見。少數嚴重者可併發腸壞死、腸套疊、腸扭轉等。

  蛔蟲習慣於鑽孔,常可導致異位損害。成蟲鑽入膽總管時,常僅前半部進入膽總管腔內,而後半部仍在十二指腸內。侵入蛔蟲一至數條不等,多者可達10~l00條,以雌蟲較多。因膽道口括約肌***Oddi’s sphincter***與膽總管痙攣引起劇烈絞痛,可繼發感染引起膽管炎或肝膿腫。死亡的蛔蟲碎片可成為泥沙樣膽結石形成的核心,蛔蟲鑽入胰管可併發出血性壞死性胰腺炎;鑽入闌尾可引起急性闌尾炎,或闌尾穿孔。若蛔蟲鑽入咽喉或支氣管,可引起梗阻與窒息。雌蟲侵入肝臟、腹腔或肺部等處可排出蟲卵。

  3.蟲卵的致病作用: 遺留在肝臟、膽管、胰腺及腸繫膜等各種腸外臟器組織中的蛔蟲卵,可先引起區域性炎症病變,嗜酸性膿腫,其後形成蛔蟲卵性肉芽腫。肉芽腫由嗜酸性粒細胞、鉅細胞、纖維細胞、成纖維細胞及增生的結締組織構成,其周圍有纖維包裹。病理型別可分為異物鉅細胞性肉芽腫和假結核性肉芽腫,以假結核性肉芽腫為多見。遺留於膽囊、膽管內的蛔蟲卵也可成為膽道結石的核心。

   眼白藍灰色或黑色斑點的病因

  1.控制傳染源: 驅除人體腸道內的蛔蟲是控制傳染源的重要措施。應積極發現、治療腸蛔蟲病患者,對易感者定期查治。尤其是幼兒園、小學及農村居民等,抽樣調查發現感染者超過半數時可進行普治。在感染高峰後2~3個月***如冬季或秋季***,可採集體服用驅蟲藥物。驅出的蟲和糞便應及時處理,避免其汙染環境。

  2.注意個人衛生: 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飯前便後洗手;不飲生水,不食不清潔的瓜果;勤剪指甲;不隨地大便等。對餐館及飲食店等,應定期進行衛生標準化檢查,禁止生水製作飲料等。

  3.加強糞便管理: 搞好環境衛生,對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不用生糞便施肥,不放牧豬等。

  使用無害化人糞做肥料,防止糞便汙染環境是切斷蛔蟲傳播途徑的重要措施。在使用水糞做肥料的地區,可採用五格三池貯糞法,使糞便中蟲卵大部分沉降在池底。由於糞水中游離氨的作用和厭氧發酵,蟲卵可被殺滅,同時也會增加肥效。利用沼氣池發酵,既可解決農戶照明、煮飯;又有利糞便無害化處理。可半年左右清除一次糞渣。此時,絕大部分蟲卵已失去感染能力。在用於糞做肥料的地區,可採用泥封堆肥法,三天後,糞堆內溫度可上升至52℃或更高,可以殺死蛔蟲卵。

鼻子有紅血絲是怎麼回事
牙齒一喝熱水吸冷風就疼怎麼回事
相關知識
眼白有黑點是怎麼回事
牙齒上有黑點是怎麼回事
鼻子上有黑頭是怎麼回事
寶寶舌頭有紅點是怎麼回事
指甲上長白色斑點是怎麼回事
鼻尖有紅點是怎麼回事
毛孔粗大有黑頭是怎麼回事
眼角長黑斑是怎麼回事
臉上有黑頭是怎麼回事
指甲上有白點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