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健康教育宣傳欄內容資料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5日

  教育宣傳是新聞宣傳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2017健康教育宣傳欄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2017健康教育宣傳欄內容篇1

  是由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各種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簡稱上感,俗稱“感冒”,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該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如上呼吸道某一區域性炎症特別突出,即按該炎症處命名,如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等。急性上感主要用於上呼吸道區域性感染定位並不確切者。鼻咽部感染常出現併發症,累及鄰近器官如喉、氣管、支氣管、肺、口腔、鼻竇、中耳、眼及頸部淋巴結等,有時鼻咽部症狀已經好轉或消失,而其併發症可以遷延或加重。

  各種病毒和細菌均可引起,但90%以上為病毒,主要有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感染後可繼發細菌感染,最常見為溶血性鏈球菌,其次為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近年來肺炎支原體亦不少見。

  嬰幼兒時期由於上呼吸道的解剖和免疫特點而易患本病。營養障礙性疾病,如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亞臨床維生素A、鋅或鐵缺乏症等,或護理不當,氣候改變和環境不良等因素,則易發生反覆上呼吸道感染或使病程遷延。

  由於年齡大小、體質強弱及病變部位的不同,病情的緩急、輕重程度也不同。年長兒症狀較輕,嬰幼兒則較重。

  1.一般型別上感

  ***1***症狀①區域性症狀 鼻塞、流涕、噴嚏、乾咳、咽部不適和咽痛等,多於3~4天內自然痊癒。②全身症狀 發熱、煩躁不安、頭痛、全身不適、乏力等。部分患兒有食慾不振、嘔吐、腹瀉、腹痛等消化道症狀。腹痛多為臍周陣發性疼痛,無壓痛,可能為腸痙攣所致;如腹痛持續存在,多為併發急性腸繫膜淋巴結炎。

  嬰幼兒起病急,全身症狀為主,區域性症狀較輕。多有發熱,體溫可高達39℃~40℃,熱程2~3天至1周左右,起病1~2天可因高熱引起驚厥。年長兒以區域性症狀為主,全身症狀較輕,可僅輕度發熱。

  ***2***體徵 體檢可見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有時可見下頜和頸淋巴結腫大。肺部聽診一般正常。腸道病毒感染者可見不同形態的皮疹。

  2.兩種特殊型別上感

  ***1***皰疹性咽峽 炎病原體為柯薩奇A組病毒。好發於夏秋季。起病急驟,臨床表現為高熱、咽痛、流涎、厭食、嘔吐等。體檢可發現咽部充血,在咽顎弓、軟顎、懸雍垂的黏膜上可見數個至十數個2~4mm大小灰白色的皰疹,周圍有紅暈,1~2日後破潰形成小潰瘍,皰疹也可發生於口腔的其他部位。病程為1周左右。

  ***2***咽結合膜熱 以發熱、咽炎、結膜炎為特徵。病原體為腺病毒3、7型。好發於春夏季,散發或發生小流行。臨床表現為高熱、咽痛、眼部刺痛,有時伴消化道症狀。體檢發現咽部充血、可見白色點塊狀分泌物,周邊無紅暈,易於剝離;一側或雙側濾泡性眼結合膜炎,可伴球結合膜出血;頸及耳後淋巴結增大。病程1~2周。

  3.併發症

  以嬰幼兒多見,可引起中耳炎、鼻竇炎、咽後壁膿腫、扁桃體周圍膿腫、頸淋巴結炎、喉炎、支氣管炎及肺炎等。年長兒若患A組溶血性鏈球菌咽峽炎可引起急性腎小球腎炎和風溼熱。

  2017健康教育宣傳欄內容篇2

  小兒肺炎是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在冬、春季節較多見,是嬰幼兒死亡的常見原因。肺炎是由不同病原體或其他因素***吸入或過敏反應等***所致的肺部炎症。

  孩子患肺炎後多數表現有發熱、咳嗽、氣急、有時有鼻翼煽動、口脣青紫等現象。嚴重的肺炎可由於呼吸困難而造成嚴重缺氧,出現心跳加快、面色蒼白或青紫、煩躁不安、嗜睡等症狀,甚至出現高熱抽搐、吐咖啡色物體、腹脹,這就非常危險了。新生兒特別是未成熟兒反應能力很差,患肺炎時症狀不典型,不發熱,也不咳嗽,體溫正常或低於正常,因此大人往往容易忽視新生兒肺炎,導致發生不良後果,其實只要細心觀察,還是可以發現一些症狀的,患肺炎的新生兒常有口吐白色泡沫、不吃奶、哭聲低、面色發灰、口脣周圍青紫、面板灰白、四肢發涼、煩躁不安、呼吸淺表急促或不規則,還可以見到鼻翼煽動或鼻孔擴大等症狀,家長如發現新生兒有上述症狀,應特別警惕。

>>>下一頁更多精彩“2017健康教育宣傳欄內容”

學校健康教育黑板報內容
食鹽應該怎樣美容
相關知識
2017健康教育宣傳欄內容資料
秋季健康教育宣傳欄內容
婦幼健康教育宣傳欄展板內容
健康教育宣傳欄工作計劃優秀範文
安全教育宣傳欄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專欄內容
2017年健康教育宣傳內容資料
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總結範文
心理健康教育宣傳資料
冬季健康教育宣傳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