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工業設計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6日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工業設計專業蓬勃興起,社會對工業設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傳統的工業設計教育,直接關係著工業設計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發展素質教育,傳播人文精神,是21世紀教育的中心特徵。
        關鍵詞:工業設計;人文;素質教育
        一、 引言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理念受到人們的推崇。發展素質教育已被認為是21世紀教育的中心特徵。一個人如果具有堅實行為素質,無論在學習與生活之中都將具有更好的行動力與自主性。在教育目標層次的體現上,素質教育與傳統教育完全相反,其追求的目標層次為:態度和技能—實用技術—知識,在這之中,人格的培養是素質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
  人的素質受先天素質(由遺傳與非遺傳因素組成)與後天社會生活共同的影響,是一種既來自先天遺傳,又源於後天塑造的有機結合體。人的素質潛能能否得到充分體現,一方面取決於遺傳因素,另一方面取決於教育。
  工業設計是在人類社會文明高度發展過程中,伴隨著大工業生產的技術、藝術和經濟相結合的產物。由於工業設計與特定社會的物質生產與科學技術的聯絡,這使得它本身具有自然科學的客觀性特徵;然而與特定社會的政治、文化、藝術之間所存在的顯而易見的關係,又使得它在另一方面有著特殊的意識形態色彩。作為一種物質文化行為,工業設計既有自然科學特徵,又有人文學科色彩。
  工業設計是一項綜合工程,它需要設計師具備多方面的素質。不僅要具備合格的技術知識,也應具備相當的人文素養。
  二、自然科學與工業設計教育
  七十多年前,德國包豪斯就提出了藝術與技術結合的觀點,開創了理性藝術設計的先河,第一次把不可靠的感覺變成科學的理性的視覺法則,這一點至今影響深遠。目前在國內,很多設計院校在教育實施中仍然側重於審美形式教育,對工學等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授相對較少。這種教育的結果,沒有給學生建立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知識結構殘缺。對於藝術類的工業設計教育而言,學生多數來自文科,大多以一種“繪畫”的態度來面對工業設計,只具有傳統的美術基礎思想,缺乏設計思想的培養和訓練,缺少工業設計中理性思維的認知。另一方面,學生對數學、物理、化學等理工科知識的欠缺,導致很多工業設計所必需的理、工科基礎教育,諸如材料與工藝學、機械製造基礎、工程製圖等均無法正常展開。最終,藝術類院校畢業的學生大多隻能從事產品的外型設計,缺乏對產品進行科學的綜合設計的水平。
  工業設計對技術與藝術的融合要求非常深刻。技術和藝術只有相輔相成才能保持平衡。“重藝輕工”,是不科學的。技術需要人文為其提供精神指導,人文也需要技術提供物質保障。
      三、 工業設計教育與人文精神
  人文科學關注的中心、研究的物件主要是人自身,是關於人的精神、文化、價值、觀念的問題。人文科學的學科包括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宗教、美學、倫理學等。人文精神則是指始於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通假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之意。在今天,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實質上指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對生活意義的追求,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
  現在我們雖然不必要求將學生培養成為文藝方面的全才,但也應該強調人文方面的素質教育。很多學生只學術而不學道,對學生的人性、人格教育沒有好處。人文知識對於指導學生鑽研本專業知識大有裨益,可緩解工業時代高科技發展對人性的扭曲,使設計、技術更趨於人性化。
  對於工業設計而言,設計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設計其實都是圍繞人的需要展開的,設計承載了對人類精神和心靈慰藉的重任。設計以人為本不能僅停留在口號上,對傳統人文的復興、挖掘,使我們能與祖先進行精神的交流,也能洞察出中華傳統設計中那精彩、深邃的內涵,我們是中華文明、文化的承繼者,因而需要我們培養出的設計師不僅要有技術的素養,還要有人文的涵養。縱觀國際知名設計大師,無不具有極深的文化底蘊:貝聿銘先生設計的北京香山飯店,融合了古今中外文化,是中西文化的集大成者;靳埭強設計中國銀行標誌是中國漢字文化和現代審美觀的成功結合;中國聯通的司標,由一種迴環貫通的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盤長”演變而來,富有信達暢通,無以窮盡,日久天長的文化內涵。
  工業設計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整合,是知、情、意並重的教育,是使個體的精神道德和專業知識平衡發展的教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藝術設計教育中加強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是藝術設計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保證設計具有強大生命力,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
        四、 結語
  工業設計在藝術設計類的各個設計學科之中,對藝術與技術的融合有著更高的要求。在當前資訊時代,加大人文精神在設計中的地位和影響,實踐設計為人服務的宗旨,在物慾橫流的物質社會中保持清醒的頭腦,遵循以人為本,遵循天人和一的傳統準則,一方面重視科學技術的創新理念,另一方面注重傳統人文精神,復興人文精神中“重人”的優良傳統,與時俱進,使工業設計設計教育向良性的可持續性的方向發展。在這一過程中,科學和人文必將有所衝突,真正的融合還有待於我們做出努力。我們將進入更加成熟的現代設計教育與人文教育並重的新時代,這就是二十一世紀高等工業設計教育的核心所在。
參考文獻:
[1] 馬春東  工業設計應建立完整的教育體系  北京:中國裝飾雜誌社  1999;
[2] 何人可 工業設計史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0;
[3] 尹定邦   設計學概論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6;
[4] 周明宇  21世紀設計教育發展初探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4;
[5] 林家陽  林家陽的設計視野 設計創新與教育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2。

探討公共交通系統中的人性化設計研究
模組化與分工的區別及影響探析
相關知識
淺論工業設計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提高工業設計教學中的感性體驗
淺談我國高校工業設計教育的現狀與發展
淺談英語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論文
插圖在藝術設計教育中的特色及創新
插圖在藝術設計教育中的作用
試論工業設計的教學知識結構體系
試論工業設計的教學知識結構體系
關於工業設計本科生的畢業論文
論工業設計中的細節設計與品牌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