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乃太極拳之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太極拳認為“靜”是其本質屬性,以“靜”為其“理”,因而成為一種人們眼中與眾不同的體育運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閱讀!

  

  太極拳之靜有兩層含義:一是說學習和演練太極拳時要心神專注,不得雜念旁生。有道是“一塵不染謂之清,一念不生謂之靜”;另一層含義是說太極拳是一種動靜結合的運動,“靜”是其基本核心。

  就第一層含義來說,太極拳是心意拳。太極拳主張“以意導行”,其一招一式都是在意念的引導下進行的,故有“意先形後”之說。李雅軒先生在闡述太極拳動作的一致性、整體性時說,太極拳是“先由思想發動腰脊,由腰脊達於肩跨,帶動四肢”。我們打太極拳時,總是在做一個動作時就思考著下一個動作的要領、姿勢,出手運足、左顧右盼、瞻前顧後,都在意念的引導下,思想是發動者,故又把太極拳稱之 為“思想拳”。

  意念在引領動作之前必須保持“穩靜”。李雅軒先生說:“未從出勢先將身勢立穩,重心放正,身心放鬆,身鬆則不留絲毫拘束之力,心鬆則思想雜念摒除,如此稍停,以俟身心穩靜下來,而後出動”》我們在打太極拳之前,如果心情激盪,各種雜念存在於心,打起拳來就會快慢不一,飄忽不定,意亂形隨。“濁以靜徐清”,所以我們從預備式到起勢之間有一個穩定心性,摒除雜念,以“靜”清“濁”的過程,使激盪的、雜念叢生的心性靜下來,打拳才會“行雲流水”,“勢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有的人忽視從預備式到起勢之間這個“以靜清濁”的過程,心神未定即開始動作,在打拳的過程中始終處於躁動不安之中,只要身邊有點兒響動就走神,更有甚者,一會兒接聽電話,一會兒與人交談,忙著與行人熟人打招呼,乃至一套拳打完了,什麼感覺也沒有,甚至行拳錯誤。當然,要真正做到摒除一切雜念也不容易,必須有相當功力,吾師陳龍驤先生經常在成都市體育中心的一個通道打拳,身邊來往行人頗多,其中不乏相熟者,但他從不受干擾,專心打拳,足見其功夫之深。



 

  要心性穩靜下來再行練拳的道理在於:太極拳的練習方法是“心靜用意”,大腦皮層在運動中得到休息,中樞神經指揮全身各器官機能協調動作,使神經系統的靈活性受到了鍛鍊。上場打拳先求心神兩靜,心神兩靜,才“存得起真心,養得起真氣”,在手足未動之時,“於端然恭正之中,其陰陽開合之機,訊息盈虛之數”已瞭然於心腹之內。這就是所謂“一志凝神,專主於敬,洗心滌慮,平心靜氣,以待其動”,這樣,一切“動”就完全處於心意引導之下。

  再說太極拳是一種動靜結合的運動。

  打太極拳就是一開一合,一陰一陽,一動一靜。太極十三勢:掤、捋、擠、按、採、挒、肘、靠、進、退、顧、盼、定,其中以中定為主,其他十二式為輔,有中定然後生一切勢,而每一勢都有中定。中定是什麼?中定即靜力,是一切動作的支撐,動力得靜力支援,“乃從心所欲,快慢為之,輕靈而復無遲重之虞”,可見“靜”的作用之大。

  太極拳是“動靜互根”,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靜是動的基礎,一切動都發源於靜。師爺李雅軒大師說:“太極拳所以異於其他拳者,其主要在於有穩靜心神之功夫,其動是靜中之動,雖動仍保持靜,無斷續,無凸凹,無缺陷,如抽絲掛線一氣完成。”他又說: “太極拳的功夫,不外乎是動靜開合而己,但一切要在穩靜的基礎上作,不可有慌張冒失的現象,它雖是靜,但靜中藏動機,雖是動,但動中存靜意,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此太極拳之道理也”。所以打太極拳要有“靜如山嶽,動若江河”之氣概。

  “以柔克剛”、“以靜制動”是太極拳最核心的價值。在太極推手中有“聽勁”、“懂勁”、“化勁” 幾種功夫,這個“聽”,是通過與對手肢體接觸憑藉肢體的感覺來把握對手的力道和意圖,自己再著意化解之,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不自伸縮,“彼有力,我亦有力,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在先”,必須刻刻留心,挨著何處,心就要在何處,在不丟不頂中討訊息。要如此,沒有穩靜的心性,專注的心神是不行的。沒有這種“聽勁”就談不上“懂勁”和“化勁”。吾師陳龍驤大師在“走進淮安”中國首屆太極拳職業聯賽選拔賽的現場點評中對選手們說:“要充分運用太極拳特有的以柔克剛、以靜制動的特點,用心、用腦打拳”,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上述可見,“靜”是太極拳的基本原則和核心內容,也就是說,“靜”是太極拳的基本核心。李雅軒先生告誡我們:“練太極拳的功夫,一定要使身心真正穩靜下來,然後出動,在動的時候,更要保持其穩靜,不要將穩靜的情形分散了,這是最重要的”。我們學習、演練太極拳,務必時刻牢記。

 

習練太極拳貴在堅持
修如水上善練如水太極
相關知識
靜乃太極拳之理
氣與靈乃太極拳之本
練習太極拳之難
太極拳之鬆胯
太極拳之調形
太極拳之纏絲勁論
初辨太極拳之優劣
簡述太極拳之以內養外
太極拳之無極氣功四句訣
打太極拳之前怎樣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