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練武的力與勁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在練武當中,很多人都聽過勁,還有力,都是與人戰鬥時常用的力量本質。兩者的到底是什麼呢?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內勁力與勁

  拳道境界的高下,不在於拳種的名稱或招式動作,而是決定於功夫所運用能量的性質。也就是“力”與“勁”的分別。中華拳道的初等學,是“力”的表現。無論是哪種拳,只要是以“力”為能量,使招式產生威力的,都是“力”的功夫。用“力”的功夫,需要槓桿原理中的支點。在攻擊的一剎那,全身一緊,達到“整”的效果,發出爆炸力。力的大小,則視乎筋的柔韌、骨的堅硬、肌肉鬆緊,配合速度、距離、時間等因素的配合。這是明勁的階段。

  中國拳術的高階階段,則是“勁”的表現。“勁”是神、意、氣的化合。無論是哪種拳,只要是以“勁”為能量,使招式產生威力,都是“勁”的功夫。用“勁”的功夫,不需要支點。只要與對手有一接觸點,對手全身任何一點均在內勁的攻擊範圍之內。在攻擊的一剎那,全身一鬆,達到“整”的效果,發出比“力”更強的能量。這是暗勁至化勁的階段。

  用勁與用力不同的地方,是它以“鬆”為原則。身體越鬆越不用力,勁就越大。所謂“一分鬆,一分功”。反之,身體哪個部位緊了,勁就在那個地方斷。因為緊張的肌肉就像淤塞的水管阻礙水的流通。用力越多,肌肉就越緊張,產生的內勁就越少。這鬆的原則,使“用力的”決不可能冒充“用勁的”。

  “力”的功夫是有限的,有止境的。一旦年紀老邁,筋骨退化時,一身的功夫也隨而消逝。然而,“勁”的功夫卻沒有止境。儘管年紀老邁,筋骨退化,但內勁卻越練越強。王薌齋、吳翼翬、等先輩,以及現在北京楊家太極汪永泉一脈的名家孫德明、李延璽等老先生,就是著名的例項。

  內勁的培養

  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內氣”,只是有強弱不同的差異而已。武術家可以通過有效的鍛鍊,培養及壯大本身的“內氣”。成為支援招式攻擊、防守的能量。培養及壯大“內氣”的關鍵,在於能“鬆”。“鬆者,蓬鬆也;寛而不緊也;輕鬆也;放開也;輕鬆暢快也;不堅凝也。含有小孔以容其他物質之特性也”。具體內容包括骨骼鬆、肌肉鬆、臟腑鬆、氣鬆和精神鬆。這是在提起精神狀態之下的“鬆”。是令氣機啟動、內氣鼓盪的積極的“鬆”。而求鬆的法則是“先梢後根”。也就是“先手腕,腳脖鬆開,靈活自如。再繼續鍛鍊膝和肘的放鬆。而後至肩、胯等等的放鬆”。能“鬆”,才有能量。不能“鬆”,就沒有能量。這是“勁”的能量。所以,太極拳大師楊澄甫每日授徒時,必重複十餘次提醒道:“要鬆,要鬆,要鬆淨。要全身鬆開。”“不鬆,不鬆,不鬆就是捱打的架子。”

  武術中的內勁

  "內勁",武術勁法術語,內家拳專長,而形意拳獨善,故有形意勁,八卦步,太極腰之說。指經過武術修煉,全身骨節靈通,心意貫穿而獲得的一種能隨意轉換方向、變化大小的力。因其運轉隱於丹田而不顯於外,故名"內勁"。這種勁具有聚全身氣力於一點的威力,比不少有功夫人練出的"整勁"更高一籌。內勁鍛鍊注重以內裡感覺引導動作,以丹田配合力的蓄髮,從而提高神經中樞系統駕馭肌肉張弛的機能和以氣催力的能力。內家拳招法樸實實用,但是如果未練出內勁卻無法應用於交手,因缺乏內勁運轉,同時內家拳招式多小式,沒有外在速度慣性和力量,很難抵擋來人招式。內家拳的發人丈外,四兩撥千斤,沾連粘隨等都靠內勁轉換,所以才能打出出乎意料招法和效果。

  內勁的表現形式在《內功經》總結為通、透、穿、貼、鬆、悍、合、堅。曰通,勁之順也;曰透,勁之順也;通透言自此至彼往來無礙;曰穿,勁之連也;曰貼,勁之絡也。穿貼者,橫豎連絡之謂也,橫絡為貼,豎連為穿,屬陽伸筋拔力,以剛堅凝結之意謂也。曰鬆,勁漁者,柔之極也。曰悍,勁之萃也。悍者剛之甚,健之極,氣血結收之謂也。蓋柔能濟剛,剛能濟柔也。曰合,勁之一也;曰堅,勁之能也。合者,周身骨節合而為一也;堅者,橫豎斜纏直之謂也。由此可見,內勁不但包括身體素質***四項素質: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韌***,還包括智力和經驗等多種因素,應當說內勁是一種運動機能。[1]

  小說中的內勁

  內勁是亦常見於小說中的說法,金庸較早的在武俠小說裡提出了內勁的感念。和傳統說的氣功相似,但在小說中的效果卻要比氣功強悍很多。金庸認為內勁是一種由呼吸吐納產生的內部的力量,依靠真氣在體內執行,而產生可以作用於外部的力量!

  人體中的內勁

  內勁一指禪,對內勁給出了一個定義:內勁是指人體活動的能量,是人體內的潛能,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這個常人不易覺察到的東西,正與人體健康水平有著莫大的關係,經過長期特定訓練,可以感知並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內勁。

猜你喜歡

關於練武術的作文
防身練武術還是跆拳道
相關知識
古人練武的力與勁
古代人怎麼練武的主要方法
練武的精神與太極拳丹田勁
關於練武的經典勵志名人名言
古人常用的養生方法
古人霸氣的勵志格言
古人高超的勸說藝術
古人經典的愛情語錄
古人自勉的格言古代名人自勉的名言
古人勵志的名言名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