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對抗練習中的聽勁和喂勁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欲深研太極拳藝,以用於推手、技擊,聽勁是最好的學練內功的手段,而喂勁是老師培養學生具備柔化聽勁能力的最為重要的方式.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了關於,希望你喜歡。

  太極拳的聽勁

  “聽勁”的“聽”字,不能從字面理解為用耳聽,而是手的末梢神經在與對方接觸時,感覺其勁力的大小、方向等,故稱聽勁。久練太極拳,手上的觸覺異常敏銳,能感覺到對方肢體的勁力的來路去向,這就是太極拳家的聽勁功夫。

  《太極拳論》雲:“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如果將太極拳分為三乘功夫:“著熟”為初乘,“懂勁”為中乘,“神明”為上乘,修煉太極拳到中乘功夫,也就到達聽勁的境界,即懂勁之後自然懂得聽勁。悟性好的人,練拳不久也可具備聽勁功夫。有了聽勁功夫,則可深研太極拳,一般不會再走彎路。當然,這種聽勁感覺到的勁也不是常人理解的勁或力。

  那麼,聽勁“聽”到的是什麼勁呢?前文已經闡明,“聽勁”是太極拳中的術語。其實,聽勁時既不用勁,也不用力。當雙方肢體相接時,修養高深的太極拳家,在接觸點不著勁力。相反,太極拳初學者手上及接觸部位充滿勁和力,還須深研太極拳內功。

  修煉到中乘功夫階段的拳友,經常要練推手,在雙方推手中熟練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即四正四隅八法,還有左顧、右盼、前進、後退、中定等入門五步十三勢的功夫。從練中退去身上本力,使手上鬆空,提高觸覺神經的敏銳性,從而向高境界修煉。

  聽勁在太極拳修煉中有什麼益處呢?聽勁是提高拳藝十分重要的修煉方法。在練拳中,要在老師的手上聽勁,感覺老師的手上如何鬆空,這便是聽勁--只有手放鬆才能敏銳感知對方的勁。李亦宗師在拳經中說:“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只有“聽”懂明師的勁之後,方能明白什麼是手上的“分寸”,再讀陳鑫大師的“妙手空空”之語,便可心領神會,不會再雲裡霧裡。

  談到太極拳修煉,筆者是十分幸運的。筆者年輕時,北京的吳圖南、楊禹廷、汪永泉等三位太極大師都在拳場以及各公共場所授拳,筆者經常見到他們,能去練習聽勁,心中樂不可支。可見,聽勁是一種令人愉快的學習。太極拳的每個動作都有深刻的內涵,所以要花很長的時間去潛心研修。太極拳“其根在腳”,往上的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九大關節放鬆下來不是易事,是很難求的拳藝。在學練中,要走近路,最好的方法是聽老師的勁,練胯聽老師的胯,練腰聽老師的腰,當然,不是聽幾次勁就可以明白的。筆者獲老師首肯,進楊禹廷大師家中學拳,能明白太極拳,也是得益於聽勁。老恩師讓我從腳到頂,從下到上,從上往下,前後左右,幾乎是一寸一寸的聽勁,感覺他身上的陰陽變化,筆者忽而被拿起時臟腑似將傾倒出來,忽而被髮放時嚇得靈魂出竅。聽吳圖南大師的勁,拿放在一個點上,不管用力不用力,摸上便被髮打出去。汪永泉大師不喜打人,不管他或走或立,我無論摸哪個部位,腳下便沒有了根基,飄飄欲起,六神無主,只有等待發落。

  總之,欲深研太極功夫,得到內功,不常年聽明師的勁,是難以提高的。有人不信這一套,二人推手,以力加招數,制服對手露個臉。筆者認為,太極拳講究以陰陽變化,舉動輕靈是根本,用力顯然不是太極拳藝。

  太極拳的喂勁

  “喂勁”的“喂”字作餵食給對方解。太極拳老師為了使學生早日學得太極拳功夫,經常以喂勁的形式給學生上推手、技擊課,便於學生明白勁路的來龍去向以及雙方在接觸點上空鬆是什麼狀態。給學生喂勁是有條件的。學生在學練多年以後,已經把握太極拳的陰陽變化,初具“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的中乘功夫,且有悟性,是可造之才,老師有可能重點培養這類弟子,給他喂勁,也有人稱為“開小灶”。能不能給所教授的學生都喂勁呢?不可,同年同月開始學太極拳的同班同學,學練一段時間,很快便能分出長短,如果一視同仁,給悟性差的學生聽勁,不懂聽勁的人死死按住接觸點,腳下飄忽也不鬆手,還談什麼從聽勁中學練提高技藝呢?

  老師給學生喂勁,使學生知道自己的勁力是撲空了,還是自己的勁力未能發揮出去,是手上摸空,還是腳下飄浮,體驗得明明白白。說得再通俗些,學生的勁力打到老師身上,聽聽老師是如何柔化來力,或是截住不讓對方的力出來,或是將來力發往左右側後方,或是將來力疏於腳下。以上種種柔化拳法,不是老師喂勁,十年八年也弄不明白。

  後學者欲深研太極拳技藝,瞎推盲練是無益的,尋明師指點,在聽勁、喂勁上得到真傳,是紮紮實實的太極功夫。

  太極拳技擊是綜合內功的大工程,是太極拳修練到高層次,涉足到技擊功夫之領域。通俗地講,太極技擊,是從“由著熟而漸懂勁”的懂勁功夫:到“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神明功夫。懂勁和神明須經過多年的修煉,千萬次的練拳,還要有悟性,才能體悟太極拳拳道,因此是懂勁和神明的綜合功夫。已故京城太極拳大師楊禹廷關於技擊的談話很有深意,他不止一次說過:“打人容易,摔人難;摔人容易,發人難。”一個一百多斤的人將另一位有頭腦,動作靈活,同樣一百多斤的人發放出去確確實實很難。時下各公園或體育場,隨處可見太極拳愛好者仨人一群,七八位一夥你來我往地練拳,很有意思,更有春夏秋冬大汗淋漓,寒暑不綴者。有人說這是練太極推手,有人說是玩。玩也好,練也罷,這不是真正的太極推手,只能說是最初級的較技,難以冠以“太極”二字。王宗嶽在《太極拳論》開篇章第一句話說到“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你的推手是不是太極推手,要按拳論規範動作,一動一靜,要有陰陽變化。無陰陽變化的推拉搡拽,當然不是陰陽變化執行中的太極推手。

  凡事物發展,都有規矩,太極拳的拳套、推手、技擊等動作,都應循太極拳規範的拳理拳法行功。退回一步講若練拳、推手、技擊並沒有按太極拳的拳理拳法,也沒有遵太極拳道而修,當然談不上“太極拳”三字。

  太極拳的規律和規範

  太極拳有自身的規律和規範,我們習練太極拳必須遵守規範,循拳之規律行功,在訓練中嚴格規範動作,絕對不能有隨意性。太極拳的規律和規範是怎樣的呢?

  1、不應單單將太極拳看成是單純的拳套。太極拳講究陰陽變化、舉動輕靈、動分虛實、鬆肩垂肘、空腰鬆胯、展指鬆腕,還須合乎動靜開合、腳虛鬆趾、立柱身形、以意行功、不用勁力、安舒中正等規範。要按太極拳的規範習練,則沒有不成功的。但太極拳的規範不僅僅是理論,操作中不規範,功夫仍難以上身。如太極起式,一般人練起式,首先鬆左腿,重心移到右腿,左腿向左開步。然後,左腿落實,重心移為左右腿雙重。這是不按太極拳的拳理拳法的不規範操作。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操練下去,練拳者向右移動重心時,你輕推他的左胯,對方絕對站立不穩向右跌出,因為他的動意是右去,身形向右,向右推他當然站立不穩。

  按太極拳的拳理拳法規範行功的操作如下:1鬆動左右腳,左腳意達頂,從頂下到右腳,完成了左腿重心移向右腿重心的全過程。左腳自然左移,出左腿。隨之鬆右腿,左腳鬆落地,右腳鬆到頂,下到左腳,完成右腳向左腳重心的轉移。如此操作,日久則太極功夫上身。輕推他的左胯,對方穩如泰山,腳與地似融為一體,推之不動。

  2、少推手多練拳。有些愛好推手的朋友,每天湊在一起推手,少練拳或者根本不練拳,學練的傳統太極拳也忘得一乾二淨,以為推來推去可以提高技擊水平。陳鑫大師在“三十六病手”中將“推”列為病手,“是以手推過一傍”。推為病手,可見推手愛好者每天推來推去,“病入膏肓”不可救藥,還奢談什麼提高太極拳技藝。

  筆者有幸在20世紀70年代拜訪過京城太極拳大師楊禹廷,他反對不練太極拳到處推手。他以不容討論的口氣,不讓我去外邊推手,他說“太極拳功夫就是一陰一陽,一通百通。”三十多年過去了,經過多年修煉的體驗,證明確實如此,不練拳不可能有“關節要鬆,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的體會。楊式太極拳家楊振基先生說“推手不能長功夫。功夫是拳上練出來的。”這些話語是老拳家多年修煉的經驗總結。

  為什麼一定要先修煉拳,再去練推手呢?這是經過千百年來,代代拳家從實踐中不斷研習,不斷改進而得出的結論,是內外雙修、動靜相兼、上下相隨、內外相合、舉重輕靈、用意行功的嚴謹結構,即陰陽變化的科學化的太極拳。

  太極拳的動作,須經過八門五步十三勢,從實踐中不斷研究改進,陰陽相接,行功走弧形線,拳架則是習練者如在圓環中行功。因為在盤拳中養成輕靈的良好習慣,已經退去本力,再經過推手的觸覺訓練,出手空鬆,接觸點虛實清楚,不再是雙方臂部接觸步位力與力的較量。若沒有基本功,也不循太極拳的規範練拳,推來推去雙手絞在一起,無論多少年,太極功夫也不上身。

  筆者初學太極拳時,有幸見到多位太極拳大師,像吳圖南、楊禹廷,20世紀60年代都已七八十歲高齡,仍帶領學生練拳。楊式太極拳的汪永泉大師,每次見到他,都是先練百多式的太極拳,收功以後再“說手”。他們從拳上得到太極內功絕技,得到健康,得到長壽。

  我們欲得到高境界太極內功,每天瞎推猛打,恐難功成。不妨思之、鑑之,則可從中受益。
 

練太極拳對五臟六腑有好處
太極劍的階段有哪幾個
相關知識
太極拳對抗練習中的聽勁和喂勁
陳氏太極拳對抗中各種技法的應用
練習陳氏太極拳對軀幹部位的要求
太極拳對抗中的接勁
太極拳對抗中腳法的應用
太極拳身法練習要領怎樣練習好
楊氏太極拳內功練習要點
太極拳怎樣練習才有效果
吳式太極拳如何練習
練太極拳對身體健康的好處及注意事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