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永不過時的演講稿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8日

  我們應該從每一件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為建設節約型社會為作出貢獻!希望我的演講能引起大家自發的自覺的節約意識。謝謝大家。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幾篇,希望能幫到你喲。

  篇一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古代就有“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的說法。有的同學會問:“現在我們的生活這樣好了,還需要勤儉節約嗎?”我的回答是:“當然需要。”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精神。它不以物質是否豐富為前提。

  生活貧困要勤儉節約,生活富裕也要勤儉節約。俗話說:“坐吃山空。”歷史上“今日花天酒地,明日乞討過街頭。”的例子屢見不鮮。我國五代時期有李存審“贈簇教子”的故事。李存審出身貧困,40年為國征戰,100多次被敵箭射中骨頭。後來他做了大官,看見孩子們整天吃喝玩樂,從小嬌生慣養很不放心。他就把以前從骨頭中拔出的箭送給孩子們,並說:“當知爾父起家如此也。”

  今天,隨著我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勤儉節約的精神內涵更加豐富。勤儉節約要從今天做起,古人的話仍值得我們借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意思是說勤儉節約是美德中最大的美德,奢侈是邪惡中最大的邪惡。如果我們從今天起,節約每一滴水,日積月累,我們就可能節約一個江河;節約每一張紙,日積月累,我們就可能節約一片森林;節約每一度電,日積月累,我們就可能節約一座小型發電站。那麼,既然節約那麼重要,就讓我們從今天起,把勤儉節約的美德傳承下去!謝謝大家!

  篇二

  節約是對家庭幸福的盤算,也是一份社會義務的擔當;節約是一種遠見,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和子孫負責的身體力行。

  然而,在我們的學習生活當中,與節約相違背的現象——浪費,卻是隨處可見,例如:

  有的中學學生每學期用的圓珠筆竟達40多支之多,大部分的筆芯只用了三分之一就扔了,目的是為了外觀新潮。

  有的中學食堂一個月的一次性飯盒竟達一千個左右,吃剩的饅頭、米飯到處皆是。

  有的教室白天陽光充足卻照開燈,學生外出時,電風扇照轉,遍地紙張,有些同學桌上還有紙飛機。

  還有的學生一個月的零花錢就一千多元,大多用在聚會、請客等豪華消費,僅有10%左右用於學習文具或參考書。

  更常見的是,用完水不關水龍頭的現象,公共衛生間更是如此。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可是,當我們隨手扔掉一塊饅頭的時候,我們是否想到自己的父母也許正在為一家人的一餐飯而辛苦奔波?當教室和宿舍的電腦、風扇或者電燈在“孤獨”工作的時候,我們是否想到西部山區有很多的孩子仍然在點著蠟燭的教室自習?當我們奢侈到用大量的自來水換取一點涼爽的時候,我們是否意識到我們在浪費水資源的同時,其實也是在毀滅一種希望,一種讓藍天、碧水、綠地永存的希望?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每個人在不經意間浪費點資源似乎沒什麼,但13億人浪費的資源將對我國的資源環境構成巨大威脅。在我們隨意浪費的同時,有多少人可以看到現在資源的匱乏與枯竭,未來發展的需求與壓力?

  近年來,隨著人口的驟增和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源緊缺的矛盾已經日益突顯,尤其是水、電、煤、石油等非可再生性資源的告急,不僅影響了經濟的發展,更威脅人類的生存,我國的資源供應情況愈加不容樂觀。據資料顯示,我國人均佔有耕地 僅為1.2畝,僅佔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淡水資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人均礦產資源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2,在探明的45種主要礦產中,到2020年可以滿足需求的僅為6種。資源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面對當前嚴峻的資源形勢,世界各國家為了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都在提倡節約的行為。而對於中國來說,這一點顯得更為重要和緊迫。

  前不久,國家發改委、中央文明辦、中央電視臺便共同釋出了《公民節約行為準則》,號召全民節約,以達到建立節約型社會的目的。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核心就是節約資源。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通過採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節約儘管貢獻的是點點滴滴,但事實證明,長期堅持,持之以恆,就能創造出大效益,節約是與我們每個公民息息相關的。例如我們節約用紙,並將廢紙回收,1噸便能產生產出0.8噸好紙,並少砍17棵大樹,節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場空間,還可以節約一半以上造紙資源,減少35%的水汙染;我們節約用電,電力負荷就能夠降下來,發電廠就可以少燒煤,同時也減少了空氣汙染……

  因此,我們中學生作為公民,就要在日常的生活中用實際行動為建設節約型社會做出點滴貢獻。

  首先,我們要增強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自覺意識,深刻認識到我國面臨的嚴峻的資源形勢。增強節約資源的自覺性,努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牢固樹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觀念。

  其次,我們應積極參加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志願服務,積極參與此類的宣傳活動。同時,深入自己周圍的群眾,宣傳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大意義,使自己所在的居民區形成良好的節約風尚。

  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養成良好的節約習慣,並付諸實際行動,從身邊小事做起,牢固樹立“節約資源,人人有責”的意識,那麼,在日常的學習生活當中,我們更應該該注意些什麼呢?

  在節電方面:在今年的節約型社會講話中,xx就專門提到了26℃空調節能行動,因此,應該儘量把空調溫度調至26℃以上,每天調高1℃,開10小時,1.5匹的空調機便可以節電0.5千瓦時;煮同樣的米,700瓦的電飯煲比500瓦的電飯煲更省時省電;電腦在“睡眠”模式下耗電降低一半以下;每天離家的時候拔一下插頭,每個月可以節電20千瓦時左右;學校裡白天也儘量不開燈,放學後隨手關燈和電扇……

  在節水方面:在家裡,用洗臉的水沖廁所,用洗米的水澆花,可達到迴圈利用的目的;洗手時,沖洗比盆洗節約用水一半以上;洗澡時,淋浴也可以比泡泡浴節約一半的水;洗餐具前最好先用紙把餐具上的油汙擦去,再用水洗一遍。在學校,用水時勿將水龍頭開到最大,只要適當扭開即可,用完水,立刻關緊水龍頭;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使用智慧卡節水控制管理系統……

  在節約木材方面:儘量少使用或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在節日時不送賀卡;打草稿時,稿紙要雙面利用;不接受無用的廣告傳單;更不要用這些紙張折飛機;平時可以收集廢棄的紙張,送到廢紙回收站,進行迴圈利用;高年級的同學可以把不用的課本或者參考書留給低年級的同學,一本教材可以讓多個學生先後使用,使書本得到迴圈利用……

  在節約糧食方面:吃飯時量力而行吃多少盛多少,不要剩飯菜;在餐館用餐時點菜要適量,不應該擺闊氣,吃不完的飯菜打包帶回;吃飯時,切勿亂丟飯菜,不浪費一日三餐和課間點心,做到節約每一粒糧食……

  馮培恩曾經說過:“每個公民都應當摒棄講排場、擺闊氣、愛面子、相互攀比的陳舊觀念,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每一張紙、一度電、一滴水、一滴油、一粒米、一塊煤……不要小看我們身邊這些不起眼的小事,如果人人都把節約資源意識滲透至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13億人將會創造驚人的數字,對建設節約型社會將會做出巨大貢獻……”

  為此,我們呼籲:“讓節約成為我們的舉手之勞,讓厲行節約不再是一句空話,讓建設節約型社會成為現實的潮流!”

  節約,人人有責,人人有利,人人有為!全民參與,共同行動。建設節約型社會,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很多。

  篇三

  大家下午好!我演講的題目是:勤儉節約,永恆的話題。

  在座的各位一定從小就會背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小時候我們就知道要節省一粒米,農民伯伯太辛苦,我們吃的每一口糧食都是用雨水和汗水澆灌的。千百年來勤儉節約的思想一直貫穿於中華民族的進步史中。古人有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即使在今天,人們越來越講究吃穿,講究檔次,國家也鼓勵消費。但我要說的是鼓勵消費,更要嚴禁消費過程中的浪費,別忘了“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更別忘了“浪費是極大的犯罪”。勤儉節約至今仍然是我們應當樹立的正確的榮辱觀,人生觀。我們不能僅僅把它當作一句口號,在當今時代“勤儉節約、艱苦奮鬥”,被賦予了新的歷史意義和使命。

  古今中外,無論是發達的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都將艱苦樸素作為一種美德。聯合國專門把10月31日設立為“勤儉日”,時時提醒人們在新世紀仍然要堅持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美德。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都離不開“勤儉節約”這四個字。可以說修身、齊家、治國都不得不勤儉節約。李商隱有句名言“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歷史也反覆證明了這個道理: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繁榮昌盛的;沒有勤儉節約精神作支撐的社會是難以長治久安的;沒有勤儉節約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

  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啊,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可以看到全國自上而下都在為建設節約型社會而努力。就拿正在召開的政協會議來說,本著節儉和環保的原則,將會期縮短到了8天半。政協委員的食宿都安排都力求節約。集中住宿,減少車輛往來接送造成的浪費;委員們下榻的房間內,也沒有提供一次性的洗漱用品。為了節約紙張,儘量減少紙質檔案的傳送和列印,而將提案用電子文件傳到委員們的電腦上。

  有人問:“我能做什麼?”答案很簡單: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自身崗位做起。對,就是這麼簡單! 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我們洗臉刷牙、洗頭洗澡、每天上班前打掃衛生的時候,是不是在意的節約了一滴水?在我們使用電燈、空調、電腦、飲水機的時候,是不是刻意的節約了一度電?在我們影印列印檔案的時候是不是把紙張兩面使用,節省了一張紙?建設節約型社會就是需要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升油、一張紙開始。日子久了就會養成節約的好習慣。

  我還想特別提到的是節約用水,因為再過幾天***3.22***就是“世界水日”。水,作為生命之液哺育著人類和天地間萬千生物。在因為人口增長、不合理使用、汙染和全球變暖時,地球的生命之源已經向人類亮出黃牌。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不知道去愛惜,而浪費揮霍,但大家是否知道我國水資源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人均佔有量的四分之一,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水的缺口越來越大,目前我國農村還有3000多萬人飲水困難,全國有110多個嚴重缺水的城市。人為的浪費和沒有合理利用水源以及嚴重的汙染等問題,使水資源更加缺乏。

  節水,是國情所迫。一場大旱,舉國關注,因為抗旱關乎13億人的“吃飯”問題。不僅立足當下抗旱,還需著眼節水才是長遠之計。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在千方百計投入大量財力物力,增加抗旱水源。可還是有一些農民家庭已經註定糧食要顆粒無收了。合理利用水資源,開源節流已經是農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還有,在我國西北的嚴重缺水地區,有很多家庭每天的用水要依靠肩擔手提,甚至趕著牲口走幾十裡山路駝運。洗臉已經是很奢侈的事情了。大家也知道有的地方人一輩子只洗一次澡。幸好從XX年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發起了“母親水窖”行動,修建水窖10萬多眼,幫助120多萬老百姓的擺脫了生存困難。面對這些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節約用水。

  今後在當你眼睜睜的看著水龍頭滴答滴答沒有擰緊時,你是不是能伸把手把它擰緊?在你下班離開辦公室時,會不會檢查一下關沒關電腦、印表機?不過現在已經讓人感到欣慰的是許多人養成了兩面使用列印紙的習慣;大家都很樂意使用節能燈具;以前辦公室用紙發的通知、檔案,現在也改成了電子文件,推進了無紙化辦公。

  最後我要說:勤儉節約不是一時的、而是永恆的話題。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牢固樹立資源意識和節儉意識,“讓節約成為習慣”、“讓節約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從每一件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為建設節約型社會為作出貢獻!希望我的演講能引起大家自發的自覺的節約意識。謝謝大家。

  

小學英語演講稿一分鐘
節儉養德演講稿
相關知識
節儉永不過時的演講稿範文
節儉永不過時的演講稿
關於永不言棄的演講稿五篇
青春飛揚永不言敗的演講稿
關於永不言敗的演講稿
大學永不放棄的演講稿
節儉養德的演講稿範文
正視挫折永不言敗的演講稿
聖誕節國旗下的演講稿範文
關於青年節的演講稿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