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心理危機干預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心理危機的提出最早始於20世紀40年代,來自Lindemann對喪親事件的研究。在20世紀60、70年代以後,經Caplan等人發展後逐漸形成心理危機理論。然而我們該如何寫有關心理危機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大學生心理危機分析及干預》

  摘要:社會進步與社會節奏的加快使心理危機的發生不再成為偶然,而處於各方壓力交匯時期的大學生,其心理健康水平一再降低的同時,由其心理危機所造成的危險事件也頻頻發生。因此,以大學生心理危機特點及形成原因的分析為基礎,做好大學生特殊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不容忽視,本文就此進行分析探究。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危機;危機干預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0-0056-03

  現階段,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我國經濟也面臨著各方面的衝擊,就業求職困難重重,社會問題頻頻出現,大學的校園已不是從前的安逸,遭受各方壓力衝擊大學生,心理危機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大學生自殺、犯罪等事件的不斷驚爆,大學生心理健康關注度的不斷增加,頻繁發生的大學生殺人、自殺、校園暴力等現象都是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外在表現。因此,關注大學生心理危機,及時做好危機干預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一、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概念

  ***一***心理危機

  心理危機的提出最早始於20世紀40年代,來自Lindemann對喪親事件的研究。在20世紀60、70年代以後,經Caplan等人發展後逐漸形成心理危機理論。Caplan認為,當一個人面臨困難情景***Problematic Situation***,而他先前的處理危機的方式和慣常的支援系統不足以應對眼前的處境,即他必須面對的困難情境超過了他的能力時,這個人就會產生暫時的心理困擾***psychological distress***,這種暫時性的心理失衡狀態就是心理危機。其後,隨著心理學理論的發展,對於心理危機概念界定有很多種不同的定義。但美國加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Kristi Kanel從實質上分析,心理危機包括三個基本的部分,即:1.危機事件的發生;2.對危機事件的感知導致當事人的主觀痛;3.慣常的應付方式失敗,導致當事人的心理、情感和行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較突發事件發生前降低[2]。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

  大學生作為心理危機的限定詞,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別於心理危機在其他群體發生時的特點的。目前為止,心理學界的諸多學者給出了特殊的界定,主要是在心理危機的定義中注入大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及其高校出現心理危機的特徵等因素。大學生處於心理髮展的敏感期、危險期、斷乳期,此階段是各種人生壓力相對集中的階段。廣義上將大學生心理危機定義為:大學生個體或群體面臨超出其承受能力範圍的壓力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失衡狀態。狹義的概念中則涉及到大學生心理結構發展的不平衡性,價值觀的不確定性,自我意識的不明確性,思維觀念的模糊性,理想現實的矛盾性等內在特點,還包括有大學生處於學業、就業、經濟、情感發展等的特殊環境中,因此面對問題,無法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而出現的情緒與行為的嚴重失衡狀態。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原因分析

  ***一***個體因素

  1.生理因素。大學生的處於青年中期的人生髮展階段中,其生理髮育已完全成熟,且性生理也與成年人相同,因此有了強烈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需要。我國法律在現階段隨意規定大學生有在校結婚的權利,但道德、學業、就業、生存等各方面問題任要求大學生以學業和自身發展為重,所以大學生處於性成熟到以合法婚姻形式開始正常的性生活的過渡時期,有人將這段時間稱為“性飢餓期”,從而產生因生理帶來的心理困擾。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影響包括大學生的人格結構不健全,價值觀、人生觀的不穩定性,心理素質過低等因素。大學生的人格結構,主要影響在氣質與性格層面中,現階段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家庭教養方式使其性格中帶有自我、衝動、或孤僻、驕縱等特點,因此受挫力低,心理脆弱性高,危機承受能力不強。而且我國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大多數中小學校對學生心理髮展不重視,造成相當多的青少年人格不健全,心理素質較低,從而進入大學後其心理問題凸顯。

  ***二***環境因素

  1.學校因素。大學生的生存環境以學校為主,因此學校對大學生的心理危機有直接影響。其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學業壓力,成績的不合格影響畢業,中學的優秀和大學的平淡反差;情感問題,戀愛與失戀的困擾;就業壓力,經濟危機,就業困難加劇,求職屢屢受挫;人際關係問題,同學間的文化差異,生活處事方式的不同引起人際衝突等;個別學生的網路成癮,使之感情缺失,脫離集體,嚴重影響生活和學習;經濟問題,我國大學生中貧困生佔30%,其學費負擔,生活來源問題等都會嚴重影響自尊心發展。因此,諸如此類學校的正常事件均可能影響部分學生心理環境失衡。

  2.社會因素。許多研究也表明,社會支援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呈顯著正相關。其原因是由於社會支援能夠從兩個方面對危機起到緩衝的作用:一是社會支援能夠影響大學生對潛在危機事件的知覺評價,即大學生如果知覺到他人提供的社會支援的內容和程度足以應付潛在的危機事件,那麼潛在的危機事件就不會知覺為危機事件;二是在危機知覺之後,足夠的社會支援能夠導致危機的再評價、抑制不良反應或產生有利的調整性反應,從而降低甚至消除危機的反應症狀,或者直接影響生理活動過程,從而達到緩衝的效果。

  3.家庭因素。學生的家庭環境不僅影響學生現在的心理環境,還影響將來的心理髮展。有關研究表明,大學生的不少心理問題是與家庭生活的不良背景、早期不良家庭生活經歷聯絡呈現相關。家庭的顯性或隱性的文化環境,如家庭的自然結構、家庭的人際關係、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撫養方式以及家長的素質等,都會對大學生的心理髮展及心理健康水平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三、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

  1.心理危機干預的概述。心理危機干預,簡稱為危機干預***crisis intervention***。其概念最初源於Lindemann和Caplna的軍事精神病學實踐工作,近幾十年來在西方取得很大的發展,已成為一種在簡單的心理治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特殊的心理技術的領域。概括來說,危機干預是指心理學人員對心理危機者提供有效幫助和支援的一種技術,即給與及時適當的心理援助,防止其精神崩潰,防止意外發生,並使其儘快擺脫危機狀態,重新建立和恢復其危機前的心理平衡狀態。

  2.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具體步驟。第一階段***問題評估***:治療師須全面且真實瞭解引起心理危機的外部誘因、內部誘因,危機者的心理特點,危機的影響程度,危機處理的影響因素,危機解決的協助條件,危機者的自殺自傷可能性以及危機干預的效果,如有需要應及時住院治療。在此同時,還應注重建立良好的工作關係。第二階段***制定計劃***:危機干預不是注重人格塑造,而是要幫助危機者恢復其危機前正常的心理平衡水平。因此在制定危機干預計劃時,要根據前階段瞭解的內容和危機者的生理心理及生活環境的特點,制定適宜的干預計劃。干預目標明確,干預技巧有效。第三階段***治療干預***:這是危機干預工作中最重要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首先要幫助危機者正確認識與理解自己所處危機問題,其次要引導並幫助危機者釋放壓抑的危害情緒,再次幫助危機者總結原因,學習用正確的應對方式面對逆遇,最後要讓危機者建立新的人際、生活環境,特別是對失戀或喪親的危機者的干預。第四階段***治療終止和隨訪***:多數心理學家認為,一般經過4~8周的危機干預,大多數病人的危機問題會得到緩解或解決。因此,應採取適當的技巧及時中斷治療,防治危機者形成依賴性。同時對危機者給與鼓勵與應對方式和社會治理利用技巧的強化,便於避免或減少危機再次發生。

  四、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針對性研究

  1.教育和引導。對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前期預防,應從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著手。構建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加強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調適技能的宣傳和教育。讓學生了解心理危機的內涵,最容易出現心理危機的情況,大學生心理危機的主要特徵和預兆,以及如何發現自己或身邊的同學、朋友可能產生心理危機等。學校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宣傳和心理素質訓練活動,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加大心理危機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同時,開展生命教育和價值教育,讓他們對生命有更清晰的認識,學會珍惜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培養學生對社會及他人的關愛,使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和心理成熟度獲得全面發展,學會有價值幸福地生活,從而減少危機現象的發生。

  2.輔導和諮詢。輔導和諮詢主要正對是有出現危機苗頭或心理困擾的大學生進行的心理輔導,是心理危機形成和爆發前的預測和排除,通過對有危機可能的學生進行相關資訊分析和研究,及時發現和識別潛在的或現實的危機因素,進行系統評估,採取防範措施,減少心理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和意外性。學校心理工作教師可在每學期開學前,用標準心理測量工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普查和建檔工作,根據普查結果和約談情況對學生心理狀況進行評估,篩選出心理危機干預和預警物件,並建立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發展檔案,跟蹤其心理狀況的變化,從而有效並及時地發現可能有心理危機的學生,預防危機事件的發生。

  3.干預和處理。這各環節是對已產生心理危機的大學生而進行的實際性的危機干預,使其擺脫危機狀態,防止意外事件發生,恢復其心理平衡的環節,即對學生出現的危機給與危機應急處理,這是對高校心理工作者要求最高的環節,也心理危機干預的核心部分。大學生心理危機應急處理應該遵循危機干預的原則和程式,由專業心理諮詢師或中級職稱以上學校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進行,對危機者處於危機狀態的程度做出快速、準確的判斷,根據心理危機的嚴重程度確定干預方案,幫助其解除或降低危機狀態。對症狀表現較重、危機程度較高者,應立即轉介到心理專科醫院或精神衛生醫院進行治療。對於群體性、災難性事件的危機干預,也可以採用緊急事件應激晤談法***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包括匯入期,事實期,感受期,症狀期,干預期,再進入期七個環節,晤談時間通常在危機事件發生的2~10天內進行,持續3~4小時;在重大災難中通常在3或4周後進行。

  4.處理網路建立。高校應建立多級心理危機干預小組,一級由心理諮詢專家、心理危機干預專家、保衛部門、學生工作部門、醫院、後勤服務部門等人員組成,對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實行監控、協調、教育、普查、建檔,做到專家心理諮詢服務制度、熱線24小時開通制度、定期預測分析制度、心理危機會診制度、危機分級報告制度等,確保大學生心理危機解決落到實處。二級由學院***系***學生工作負責人和輔導員隊伍組成,這些老師和學生接觸密切,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對他們進行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與諮詢、心理危機干預理論與技術的培訓,可以成為學校心理危機預測、監護和後期跟蹤的主要力量。三級為同輩心理健康監護隊伍,組建學生心理健康社團,開設朋輩心理輔導熱線,配備班級心理委員,協助輔導員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做好心理健康宣傳工作和學生心理健康監護工。四級為家庭支援系統,建立家長告知制度,做到輔導員與家長定期聯絡,家校合力的支援系統,聯合家庭學校從各方面給予學生生活幫助、心理監護和支援。

  在此基礎上,學校還應與社會各方面聯絡,合力打造高度的社會支援系統。從社會角度來說,學校只是社會系統的一個部分,學校應利用自身的資源和力量及時取得社會各界的支援,力爭把危機事件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其中包括新聞媒體的宣傳作用,消防部門和公安部門的應急救援作用,醫院的救護作用,社會專家的影響作用,最大化的增加社會支援力量,減少不必要的危機產生。

  參考文獻:

  [1]龍迪.心理危機的概念、類別、演變和結局[J].青年研究,1998,***12***.

  [2]Kristi Kanel.A Guide to Crisis Intervention[M].California:Marcus Boggs,2003.

  [3]陳青萍.臨床心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4]心理諮詢職業資格委員會.心理諮詢師教程[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靳偉濤***1985―***,男,陝西戶縣人,碩士,西安科技大學學工部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就業能力、大學生心理健康。

探析心理除錯的相關論文
淺述心理學方面的參考論文
相關知識
淺析心理危機干預論文
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探析論文
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案例
小學心理危機干預案例
中學校園心理危機干預的應急預案
中學校園心理危機干預的應急預案
淺析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範文
淺析心理健康教育論文範文
淺談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淺議心理健康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