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寒假的實踐去做了三下鄉了,那麼三下鄉的社會實踐報告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寒假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範文,歡迎閱讀。

  篇1

  生命迴圈往復,日出日落,緣來緣滅。三下鄉的生活總算是體現了。或許真的是經歷了哭泣,才會知道笑的滋味;經歷了失去才懂得珍惜;經歷了痛苦,才能體會真正的幸福。
 
  水緊缺,電業緊缺,連飯也吃了上頓沒下頓,一頓飽足,一頓飢餓,腦海裡總存在一片荒涼的念頭,用以形容它的一切語言都是顯得蒼白的。只因農田裡唐禿站著的農民與他臉上被風乾的縱橫淚痕。
 
  鳳凰涅磐,重獲新生。然而在解脫的日子裡,顛簸的車上,肚裡卻吞下了沉沉的鉛塊,每向前一步,都十分的艱辛,心中總有一絲牽掛,牽掛他們的純樸,也牽掛那淹滿泥水的農田。
 
  這次下鄉,確實讓我懂得什麼才叫條件艱苦,可別把我們的一切歸咎於生活的痛苦與繁重的工作。我肯定,我非常幸福。
 
  還記得永無休止地推著巨石的西西弗嗎?儘管他是人們所公認的苦難的擴大與痛苦的宿影,但是可知道這痛苦的背後,也蘊藏著只有西西弗才能體會才能擁有的幸福!過多的言辭反顯空泛。至少中國成語“否極泰來”教會我們要擁有自信。
 
  兢兢業業的一百二十個小時,唯一留給我的紀念就是漫天紛飛的雨花和那驚人的閃電與雷鳴!面對如此天氣,工作時間也無奈的縮短了再縮短。但工作畢竟是工作,任務就像軍令一樣,軍令如山倒,於是在短暫的豔陽之餘,雨中採訪,調查,遠行,早已成了家常便飯社會實踐報告。
 
  一個月的雨水究竟給農民帶來了什麼?這可以是一道連小學生都能解決的簡單數學題。也可以是一道連數學家也算得頭焦額爛的方程式,但不可少的畢竟是損失,是農民辛勤耕耘背景下的慘重損失!或許,這也可以說是我們這次三下鄉的最大收穫,收穫的並不是苦難,而是感觸,是精神和情感在生活中所迸發的具體體現的感觸,這是一種不可言傳的感覺和發自內心的感動,畢竟苦難是辛酸的,當苦難無情的奪走你的一切時,你才會發覺,原來一直認為距離自己很遙遠的幸福就在自己的身邊!
 
  這就是這次三下鄉之旅的最大感觸,最大收穫,也是我人生轉站的一個明確的路標。

  篇2

  1月22日至2月27日,我隨工程學院三下鄉隊伍來到周家村社會實踐。對於從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經歷。短短的五天時間,感受了濃厚的鄉村生活氣息,也產生了很多感想。
 
  周家村是遠近聞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積1550畝,住戶面積200畝,230戶人家,800口人,其中黨員19名。村固定資產120萬,村每年平均收入3800元左右。生活在附近鄉村中屬富裕水平。周村長自74年上任以來,為村裡的工作耗盡心血,給村裡帶來了大量收益,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提起周村長,村裡的老少爺們兒們都直豎大拇指。
 
  進村後,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齊的房舍,以及道路兩旁那既有經濟效益又能美化環境的柿子樹,與我想象中的農村有著相當大的區別。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後,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裡的治安情況相當好。經濟上的寬裕和生活上的安寧,使我毫不誇張的用了安居樂業來作為周家村給我的第一印象。
 
  聽村裡的領導介紹,村裡的主要收入來源於種植業,其中200畝果園收益可達每畝4000元左右,而辣椒更是達到了每畝10000元。但當我們問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業和專案時,村裡領導向我們道出了苦衷:數年前曾有一木器廠,在村裡投入生產,但不到3年,木器廠就因接連虧損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後的幾次上專案的想法,都因缺資金少技術而夭折。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後幾天給孩子們上課的過程中,這個烙印日漸加深。
 
  學校並不算大,還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殘缺的課桌,與偏遠山區相比,以令孩子們滿足。但與我從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小學已有著天壤之別。僅從每天上完課孩子們必須將自己的凳子搬回家來說,這的學習環境並不能用一個好字來形容。但孩子們那對學習特有的熱情和認真把我深深的感動了,他們幾乎想要我們在5天之內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識都教給他們。
 
  在和孩子們的交流中我瞭解到,他們都很想成為大學生成為科學家,對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憧憬。但當我問他們以後回不回來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許是還是小學生的他們尚未明白我這個問題的含義,也許是一直以來伴隨他們左右的考大學,去大城市的話影響著他們。沒有一個孩子表示自己將回到自己的家鄉。
 
  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腦海中迴盪著。
 
  一位朋友曾對我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某省重點中學有一位來自窮山村的學生,學習非常用功。他的床頭貼著一句激勵自己學習的話,只有九個字:別忘了!你是農村戶口!!!
 
  聽到這件事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沉重的。我國城鄉的巨大差異造成了教育觀念上一個極其偏激的錯誤。農村的孩子迫於自己農村戶口及生活環境的壓力,幾乎用盡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學習考大學,以此來擺脫落後的環境,實現自己美好生活的夢想。但當這些村裡的驕傲考出去成為大學生以後呢?他們中有幾個回到自己那還不富裕的家鄉,投身其中的建設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這本無可厚非,但村裡留下的是什麼?幾個大學生的名字,一個虛幻的榮譽而已。人才依舊缺乏,生活依舊貧困。
 
  這種人才流向並非只存在於農村和城市之間,也同樣存在於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間,落後地區和發達地區之間,以至於我國的西部和東部之間及國內和國外之間。
 
  孩子們的想法和做法並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來源於家長和老師的言傳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爺的聊天當中,老人告訴我們他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都考學去了城市,在談到孫子時,老人很自豪的告訴我們,他的大孫子剛在一所省重點高中考了前十名,以後考大學,考名牌大學,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讓我感受到了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心情。我問老人想沒想過讓孫子回家鄉支援家鄉建設,老人說:村子裡太苦,能到外面去,幹嘛回來。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過點好日子!

暑期社會實踐報告表範文
超市寒假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相關知識
寒假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大學生寒假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大學生寒假電子廠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寒假大學生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寒假三下鄉社會實踐論文
社會實踐報告: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
優秀三下鄉社會實踐報告
關於暑假大學生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大學生暑假做老師社會實踐報告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