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心理課程相關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發端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關注個別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更要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關於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現狀、問題與展望》

  論文摘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中小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我國基礎教育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受到充分的重視。本文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管理、目標內容、教材和評價這個幾個方面分析了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指出未來發展趨勢。

  論文關鍵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現狀;問題;展望

  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發端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教育工作者認識到,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關注個別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更要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我國學者班華教授曾指出:設定心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教育改革深入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現代化的要求。早在1997年4月,國家教育部頒發了《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試行***》的通知,明確規定在初中對學生進行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與教育,內容包括:正確看待自己、磨練心理品質等,課時安排為每一個內容4學時。教育部要求1998年秋開始在部分省市進行實驗,取得經驗後自1999年秋開始在全國實施。教材選用主要是各省自編,沒有全國統一教材。雖然各省市、學校越來越意識到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要性,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著問題。本文將從現狀、問題及展望三個角度來探討我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一、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現狀

  國內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涵研究上存在很大的差異,取得的理論成果也不是很多,現將部分學者的觀點呈現如下:

  於學蘭***1997***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從服務物件心理髮展需求的階段性分為以下幾種形式:心理常識課、成才指導課、健康教育課、心理衛生講座和團體輔導課、心理輔導活動課。姚本先、方雙虎***2002***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指學生在學校情境中獲得關於心理健康發展、心理素質提高方面的全部教育性經驗***含種族經驗和個體經驗***。課程包括獨立型和融合型兩大類。其中獨立型課程又分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科課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環境課程;融合型課程也可分為學科課程中的融合、活動課程中的融合和環境課程中的融合。也有學者提出了綜合課程的構想。葉一舵***2003***認為,目前國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致可分為三種取向:第一,學科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即把心理素質所包含的內容作為構建課程的主線,強調心理學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第二,以經驗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即把讓學生獲得經驗和體驗作為課程的支點,強調活動、實踐和心理訓練;第三,以問題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即把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作為課程的切入點,強調心理輔導與心理諮詢。學者曹梅靜、王玲***2004***則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因為它以絕大多數心理正常的學生為物件,以提高其心理素質、維護其心理健康為目標,以團體教育、團體訓練為主要方式來開展各項有關的教育教學活動,突出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性目標。還有學者從服務物件的角度提出的見解。李慧生***2006***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以理解為團體心理輔導與學校教育特殊情景相結合的產物,應兼具科普、團體輔導和活動課的特點。從上述文獻中不難看出,人們已經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種綜合性課程。它是獨立型課程與融合型課程的綜合,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綜合,經驗取向課程、學科取向課程與問題取向課程的綜合。

  長期以來,以知識本位為特徵的課程思想一度佔主體和核心地位,過分強調學科體系的形式化,而忽視了人文精神、文化素養的陶冶,沒有把人格的完美髮展作為課程建設的重要目標。“應試教育”模式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實施。就目前來看,通過課程的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呈現以下特點:

  大部分省市、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並配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發展速度上城市發展快於 農村。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方法看,其方式主要是有兩種:一是以活動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知識;另一種是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即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中,以教師為主、知識為主,讓學生直接獲得必要的心理學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從課程的實施看,主要是依賴地區教育部門和學校自發開展,受到教育者的觀念、硬體和軟體環境的影響。由於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個地方性課程,沒有國家統一規定的教材。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有計劃、有系統、易操作,各地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與中小學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編制了相應的教材和 參考書。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評價沒有統一的標準,在實際操作中很難操作。

  二、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問題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一門新的課程,在我國 歷史短暫,經驗不足,因而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校管理存在的問題

  有關部門的領導或學校的校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意義缺乏深入的瞭解,雖然近幾年有教育政策導向,認識到應試教育的不足,提出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但現行的應試教育使他們疲於應付中考、高考和各種各樣的 考試,無暇顧及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心理健康教育難以推廣到應有的程度。不少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當作“擺設”形同虛設,應付各種檢查。正如有人所說,“上級檢查時重要,平常教學中次要,抓統考升學時不要。”課時得不到保障。有的學校雖然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之中,認為有開課的必要,但是在具體落實課時的時候,往往忽略了它,把它放在可有可無的位置,這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中最大的困難之一。

  ***二***教材存在的問題

  在教材價值取向上的偏差。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價值取向是學科本位的或社會本位的,這種教材可以說把什麼都考慮到了、考慮好了,惟獨忽視了學生作為真正意義上的人的存在價值。這種“無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擺不準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忽視一切為了學生的心理成長這一基本主題,嚴重壓抑了學生心理髮展的主體性,阻礙了個性的健康發展。

  在教材基本內容上的失重。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內容隨意性大,呈現出無序狀態,過於強調中小學生非智慧心理素質的培養和人性發展目標的實現,而忽視了智慧素質的培養和心理潛能的開發。相當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編寫的狀況是“匆匆上馬,急急推出,草草收場,皆大歡喜”。

  在教材個性特色上的缺失。為數不少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套用一般教科書的寫作路子,沒能實現 科學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機統一,忽略了突出中小學生的活動、體驗與踐行,缺乏靈活性與開放性,缺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本應具有的“個性”與特色。

  ***三***課程目標、內容存在的問題

  目前心理健康 教育課程設計中,過於理想化傾向比較普遍。理想化傾向表現為,從課程的目標來看,有些目標過於理想,有些目標過於原則、空泛,不太符合中小學生的實際狀況。如“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 科學有效的心理諮詢和輔導,使他們儘快擺脫障礙、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等這些提法,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目標無可厚非,但沒有體現出目標的行為化、具體化和操作化。而課程內容的選擇是根據課程特定的教育價值觀及相應的課程目標,從學科知識、當代社會生活經驗或學習者的經驗中選擇課程要素的過程。目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注重心 理學學科知識,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選擇拘泥於心理學學科知識的選擇,忽視了選擇適應當代社會生活的經驗和使中小學生獲得心理體驗的各種文化。

  ***四***評價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缺乏理論指導,使評價在實際操作中比較混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對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無提高,用 考試的定量方法來評價,是難以反映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為考試只能看出學生掌握心理學知識的程度,而學生了解這門知識,瞭解了心理 發展與變化的 規律,並不能等同於心理健康水平就提高了。所以單靠考試等定量的方法不足以評價心理健康課程實施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的內容涉及學生行為的改變,包括個人的動機、態度、興趣、自我觀念、思想等。一般來說,個體的心理通過行為表現出來,我們通過觀察個體的行為,就可以瞭解個體的心理特質。但是有時候卻未必如此。如有的人心裡想的和口裡說的不一樣,有的人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評價工作是一項艱苦而又長期的工作,要把評價工作做好,需要花人力、物力和時間,而目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奇缺,資金有限,時間也不夠,這給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工作帶來了困難,使評價工作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如裝置、經費、輔導人員素質等的評價,或者學生自助作業的收集,等等。

  三、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展望

  ***一***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建設

  社會及教育部門需要制定相應的制度來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應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國家的法規,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系統化和規範化。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管理,首先體現在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課時方面,《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課時可在地方課程或學校課程時間中安排。”學校領導對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意義的認識、重視程度以及合理的制度是課時保障的重要條件。其次是選定或組織編制符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大綱和 參考教材。學校管理層應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選定合適的主要參考教材。

  ***二***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在教材編寫指導思想上,應凸顯“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價值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問題是人的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理所當然應直指人的心理成長、發展與自我實現,因而教材的建設不應當是“物本”的,而應當是“以人為本”的。把人視為自身心理髮展與建設的主人,把人的主體性發展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一切從人的心理需求發展,一切為了人的心理健全發展,一切服務於人的心理潛能開發,一切著眼於人的全面發展,重視人的生命和生活,關懷人的價值和使命,關照人的精神和信仰,真正確立“人”在我國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建設中的中心地位。在教材內容選擇上,要堅持以“實”為本,即聯絡實際、體現實用、突出實踐、注重實效。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心理髮展的特徵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階段目標來確定適當的教材內容。在教材編寫組織上,宜採取“多元優化、積極整合”的策略。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建設應以心理化取向為基礎,以教育化取向為主幹,以生活化、問題化取向為依託,建構整合化、 網路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編寫趨向。

  ***三***注重課程的可操作化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的可操作性,是指在目標明確的基礎上,將目標化為可以觀察評定的和可以訓練培養的行為特徵。我們不能泛泛地將“完善自我,培養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理”作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單元目標或課時目標,而應該把這些抽象的、籠統的概念具體化,把行為目標作為單元目標的細節,從而真正強調以學生髮展為本,目標集中指向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在這種目標價值觀的引領下,課程應當提供適當的心理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獲得積極的、愉快的心理體驗,並由此滋生出積極的個人心理意義。課程內容應強調與學生生活相適應,以促進學生在學校的成長;注重與社會生活相適應,以滿足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強調學生的自我教育,關注學生的自主發展和健康心理的自我構建。

  ***四***倡導評價的全面性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績效具有內隱性、長期性、個人化等特點,很難像其他學科一樣制定硬性、統一的考核評估標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成效主要反映在學生身上,因此對學生的評價是一個重點。“從學生的內部看,學生的心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知、情、意、行是密切聯絡在一起的心理過程、心理狀態和個性心理特徵互動影響”的結果,“學生的心理狀況與他的整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也有密切的聯絡,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也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只有對學生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才能真實地反映出他們此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狀況和精神面貌。對人的心理無法進行直接測量,只能對人的外顯行為進行測量。通過一個人外顯行為的測量或觀察來推斷其心理品質及心理結構的形成情況,從而瞭解其心理狀況。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黨的領導幹部中國夢心得體會
學校教育心理課程相關論文
相關知識
學校教育心理課程相關論文
學校教育心理課程相關論文
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相關論文
教師心理健康相關論文
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相關論文
消費心理學課程相關論文
財務報表課程相關論文
資本市場課程相關論文
高職新生心理健康相關論文
成人教育與計算機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