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紀錄片的內容構成及其現實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4日
  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如何保護環境,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每一個環保紀錄片受眾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環保紀錄片在提高受眾環保認識水平,增強受眾環保緊迫感和責任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筆者現就環保紀錄片的內容構成作以介紹,對其現實意義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一、環保紀錄片的內容構成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環保問題已經成為一個不可迴避的重要問題。從環保紀錄片的內容構成來看,既有關係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問題,也有直接涉及公眾健康和社會穩定的緊迫問題。

  1.高度重視“荒漠化”問題

  當前我國國土資源面臨著諸多問題,構成了對生態安全的嚴重威脅。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國家林業局與中央電視臺聯合攝製的7集高清電視紀錄片《大漠長河》,以"荒漠化"這一困擾全球的生態問題為著眼點,通過地質、歷史、現實等諸多角度,探尋中國沙漠的成因,分析沙塵來源,表現沙漠化危害,紀錄中國乾旱半乾旱地區人們的生存現狀,梳理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人與荒漠化之間互有進退的較量,以期喚起人們對“荒漠化”問題的關注。再如環保紀錄片《民勤故事》,講述了甘肅民勤,曾經是沙漠裡的一片綠洲,過去水草繁茂,瓜果飄香。如今,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裡沙漠在這裡即將呈握手之勢,沙漠以平均每年8至10米的速度推進蠶食。20世紀80年代開始,這裡的農民逐步往外尋找生路,大量的耕地和村莊被廢棄;有著四千年人類文明歷史的民勤綠洲即將消失,該片真實記錄發生在民勤的“荒漠化”帶來的生態危機。

  2.強烈關注水資源保護

  當前我國水形勢嚴峻,全國每年降水總量6.2萬億立方米,但人均量很低,受氣候和地形影響,降水分佈極不均衡,形成南澇北旱的局面。水環境惡化的重要表現首先是我國湖泊普遍萎縮和退化。河北電視臺拍攝的環保紀錄片《乾涸的湖泊》,介紹了安固裡淖是河北省張家口壩上地區最大的一片湖泊,歷史上水域面積最大時曾達到10萬多畝。然而就是這樣一片稀有的水域,卻在2004年底徹底乾涸了。《乾涸的湖泊》拍攝人員分別走訪了安固裡淖周邊百姓以及相關專家,從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人類的活動給自然帶來的影響,剖析人類活動給安固裡淖的生態環境帶來的嚴重影響。其次是水資源的汙染。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的統計,我國每年汙水排放量410億噸,其中80%未經適當處理就排入江河湖海,全國有75%的湖泊明顯受到汙染。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拍攝的紀錄片《藍藻暴發--大自然的警示》,紀錄了我國部分水域藍藻的多處大面積暴發,表象是藍藻汙染,根子卻在變質的水體。藍藻暴發是自然向汙染了它們的人類進行反汙染,是大自然向人類進行報復。其三是母親河的保護。甘肅酒泉電視臺拍攝的8集電視紀錄片《大河西流》中的大河是發源於祁連山脈,橫跨青海、甘肅、新疆三省區的疏勒河,它的支流包括貫通敦煌全境的黨河、穿過莫高窟的宕泉河、流經榆林窟的榆林河以及環繞古陽關的南湖等,大河兩岸,佇立著聞名天下的玉門關和漢長城,橫亙著絲綢之路的南北通道。這條河是敦煌文化的母親河。雖然疏勒河曾經孕育了輝煌燦爛的敦煌文化,但是卻極少有人注意這條河的存在,極少有人探討這條河與敦煌文化的關係。近半個世紀以來,大河屢遭人為斷流已經面目全非,敦煌綠洲逐年縮小,地下水位不斷下降,月牙泉頻頻告急。整個疏勒河流域的生態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直接威脅到敦煌綠洲的存在和敦煌文明的延續。紀錄片《大河西流》深刻揭示了疏勒河面臨的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喚醒人們改變發展模式,尊重河流規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3.直面中國氣候危機

  氣候變化與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休慼相關。南方電視臺投資拍攝的10集紀錄片《深呼吸》,該片拍攝正值近年中國和全球各地陸續出現不同程度的氣候與環境災難,《深呼吸》每集講述一個環保主題的故事,涵蓋溫室效應、過度開採、人口膨脹、汙染排放、濫砍亂伐、能源危機等當下尖銳的環境問題,真實記錄了人們在不同地域,不同氣候條件下的生活狀態,反映氣候對中國普通百姓有怎樣深遠的影響,展現中國在環境和氣候方面真實的現狀。2011年4月14日正式啟動拍攝的中國第一部全面反映氣候變化的12集高清紀錄片--《環球同此涼熱--氣候文明之旅》,該大型紀錄片是由中央電視臺和北京華風氣象影視資訊集團聯合策劃並執行,該片向社會傳遞更多關於氣候變化的基礎知識和最新資訊,闡釋氣候變化問題的緣由以及氣候變化對當今和未來的影響。《環球同此涼熱》這部紀錄片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姿態,發出了對全人類共同攜手應對氣候危機的真誠呼籲。正如解決生態危機需要提高到新文明的高度一樣,應對氣候變化同樣離不開這一有效手段。只有從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和廣度上,從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對工業社會進行改造,才能使人類真正走出氣候變化危機的困境。

  4.捍衛動物生存權利

  中國是動物類科豐富多樣的國家。由於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對野生動物的濫捕濫獵,加劇了動物消亡的速度,因此保護我國的動物資源迫在眉睫。廣東中山廣播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禾蟲歸來》,用10年時間紀錄竹排沙村民自覺保護禾蟲棲息地的故事。西江水日夜不停奔流到大海,沖積出一個沙洲--竹排沙。竹排沙土地肥沃,水產豐富,出產的禾蟲遠近聞名。每年的春秋兩季初一、十五大潮,禾蟲會如期從淤泥裡鑽出來,浮游於水面,叫“禾蟲出造”。然而,這種景象正隨著工業化的程序漸消失。前幾年,竹排沙的周邊工業發展迅速,西江的上游汙染加劇,嚴重影響了竹排沙禾蟲的棲息地,這正是竹排沙禾蟲逐年減少的原因。竹排沙的村民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智慧,精心保護大自然,悉心呵護他們碩果僅存的禾蟲棲息地,禾蟲又開始多了起來。久違了的“禾蟲出造”的景象又再次呈現在人們的面前。由湖北省廣電總檯綜合頻道、世界自然基金會、中科院水生所製作的電視紀錄片《豚殤》,這是一部紀錄三十年間三代豚類學者研究成果的紀錄片。1993年長江中江豚的種群數量約為2700頭,而現在已不足千頭。紀錄片《豚殤》力圖通過一個物種的生存與繁衍的故事,來印證人、動物與自然相互依存的法則。再如大型環保紀錄片《高原羚魂》記錄了蘭州大學綠隊的學生為了保護普氏原羚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從冬訓、集訓、到連續7年的普氏原羚保護之旅。同時記錄片講述了普氏原羚的命名由來、生存現狀、瀕危原因與瀕危狀況,採訪了當地的普氏原羚特護區工作人員、當地森林公安局馬局長、中華對角羚之父的葛玉修老師,全面細緻真實的說明了普氏原羚的狀況。《高原羚魂》記錄了蘭州大學綠隊為普氏原羚的保護、捍衛動物生存權利做出的巨大貢獻。

  5.揭示工業汙染危害

  工業汙染是指工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對包括人在內的生物賴以生存和繁衍的自然環境的侵害。工業汙染主要是由生產中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及各種噪音造成的。黑龍江電視臺拍攝的環保紀錄片《兩個人的七天》,講述了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爆炸事故引起的松花江水環境汙染問題,爆炸還造成約100噸苯類物質流入松花江,造成了江水嚴重汙染,沿岸數百萬居民的生活受到影響,松花江水汙染事件被國際環保組織列入人類有史以來第十四大生態危機。該片以這個突發事件為主題,通過追蹤紀錄兩個不同階層人物在七天中的主要經歷,從民生的視角審視這場生態災難,表現對松花江長期遭受汙染的憂思。又如浙江衛視拍攝的紀錄片《農民陳法慶》,陳法慶是杭州餘杭仁和鎮奉口村裡的一位普通農民,促使他投身於環保事業的原因是流經他家門口的東苕溪和周邊的環境,從前河水清澈見底的景象,如今卻只能在夢裡尋找,江南魚米之鄉的清新空氣也被嚴重的工業粉塵汙染。陳法慶用攝像機紀錄片了苕溪和兩岸的汙染情況,他拍攝記錄了仁和鎮20多家開礦企業造成的粉塵和噪聲汙染,以此敦促政府職能機構解決環保問題。

  6.突出民眾環保意識

  各類環境突發事件的頻發,讓環保成為了街頭巷議的熱門話題,公眾對於環保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有效的環保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因此廣大民眾的環保意識至關重要。江西九江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感動九江人物--李春如》,介紹在都昌縣多寶鄉李洞林村鄱湖小島上住著這麼一位老人,因為對鷺鳥深沉的愛,成為了美麗鷺鳥的守護者。與鷺鳥靈犀相通,與鷺鳥同悲共喜,李春如用無悔的歲月繪就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畫卷。然而,十幾年前,島上卻是另一番景象。沒有樹、草,但寄生蟲、螞蝗、蛇、蜈蚣、螞蟻卻多如牛毛,李春如就是在這樣一個極其惡劣的環境下,用貸款為島上添上了300多畝杉樹。歲月荏苒,幾度春秋,荒蕪的小島變得鬱鬱蔥蔥,他用自己辛勤的雙手給鷺鳥們開闢了一個美麗的新天地。又如杭州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農村婦女韋東英 》,韋東英是浙江杭州蕭山南洋鎮塢裡村的一個普通農家婦女,出名的原因是她為了拯救當地汙染的環境,不畏權勢和壓力,一直在當出頭鳥,帶領鄉親們維權。她的行為觸怒了當地一些利益部門,甚至驚動了國家環保總局。該片通過韋東英耿直勇敢的個性和樸素生動的語言,展現了一位農村婦女如何堅強的和汙染抗爭,如何爭取生存環境的人物形象,充分體現了普通民眾強烈的環保意識。
  7.展現森林綠色生態

  森林是一個神奇而美妙的生命世界,它們每天承接這天賜的雨露陽光,吸吮著大地的乳汁,自由自在而又神祕莫測。大自然對於人類的恩賜與眷顧之情,總是通過森林來傳達。中央電視臺歷時4年精心打造的紀錄片《森林之歌》用精美的畫面展示了森林的神奇與美麗,以及人、動物和森林的和諧共生關係。《森林之歌》介紹紅松、胡楊、雲杉、銀杏、母生等珍稀的森林物種,展示中國特有的野生保護動物,還有那些圍繞森林生活的人們,他們的生活方式以及文明流變,紀錄片《森林之歌》讓世界瞭解到中國真實的森林生態文明。

  8.生動反映環保成果

  進入新時期,我國環境保護的任務緊迫而繁重,政府部門加大環境整治力度,快速推進環保事業的發展,環保紀錄片《撫仙湖》講述了國內第二大深水湖--撫仙湖從受到汙染到被保護的過程。在遼闊的滇中大地上,閃爍著雲南玉溪這顆璀璨的高原明珠。而純潔的撫仙湖便是鑲嵌在這顆明珠上的碧玉,培養孕育了無數的玉溪兒女。在瑰麗多姿的撫仙湖背後,是玉溪人“生態立市、天人和諧”的發展觀念。環保紀錄片《撫仙湖》以雲南省玉溪市建立生態型城市為背景,以整治撫仙湖、星雲湖環境為敘事重心,全方位多視角展示玉溪人的環保意識。撫仙湖整治工程是當地政府建設和諧社會的有力舉措,環保紀錄片《撫仙湖》將鏡頭對準“水”,找準了具有地域性的環保命題,生動展示了玉溪市的環保成果。又如青海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冬日天鵝湖》,反映了位於青藏高原東部青海省境內的“高原明珠”青海湖,近年來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來這裡越冬棲息的大天鵝數量逐年增多,成為青藏高原上令人流連忘返的“天鵝湖”。據瞭解,每年飛臨青海湖的大天鵝來自新疆巴音布魯克湖,屬越冬候鳥。因受氣候的影響,在冬季來臨之前,繁殖後的大天鵝就要攜家帶口集體遠征,尋找新的棲息地。大天鵝在青海湖越冬的棲息環境較為特殊,均在不封凍的河口或有泉水流淌的湖泊岸邊棲居,晚上在冰面上休息,白天在水中活動。越冬大天鵝“做客”青海湖,使冬日的青海湖成為生機盎然的“天鵝湖”,從中也體現了國家青海湖流域生態保護工程取得的成效。

  二、環保紀錄片的現實意義

  向公眾宣傳環保知識,喚醒公眾的環保意識,讓公眾意識到保護環境的責任與使命感,使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協調統一,這是環保紀錄片的節目宗旨,也是環保紀錄片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意義。

  1.用環境惡化事例激發受眾的環保意識

  我國在實現工業化的程序中,正承受著空前的環保壓力,特別是當前節能減排的形勢非常嚴峻,紀錄片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呼喚公眾的環保意識,更容易被受眾接受。由國家環保總局、中央電視臺、北京綠野廣告有限公司聯合攝製的32集電視紀錄片《中國西部生態警示錄》,對我國西部地區的生態歷史和現狀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聚焦,環境憂患意識貫穿始終,成為環境警示教育的經典作品。又如山東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孤獨的駝羔》,講述了內蒙古阿拉善大草原,由於生態惡化,很多草場變成荒漠,大批駱駝死於飢餓。孤獨的駝羔在荒漠裡,奔跑著、喊叫著尋找媽媽。最後,孤獨的駝羔累倒在沙漠裡,它在夢境裡渴望著綠色,企盼著回到大自然母親的懷抱裡。《孤獨的駝羔》結尾部分又報道了2004年3月發生的沙塵暴,警示人們增強憂患意識,關心環境保護,愛護我們的家園。

  2.從環保嚴峻形勢強調環保的艱鉅性和長期性

  環境保護是世界各國都十分關注的國際性主題。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在跨越世紀的步伐中更是把環境保護放在了"基本國策"的重要位置上。電視紀錄片《平衡》,以精湛、流暢的現實主義手法,真實地講述了一支活躍在中國著名的“生命禁區”--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武裝反盜獵隊伍的命運。該片講述了為保護藏羚羊而犧牲的索南達傑的故事,也講述了保護工作的艱難和辛酸。更令人震撼的是,在這部紀錄片的結尾,扎巴多傑在家中被盜獵分子槍殺。他的未竟事業像索南達傑一樣要留給後人來完成,藏羚羊群體逐漸擴大的背後,有著保護主義者付出的血的代價,從中可看出開展環保工作充滿了艱險。紀錄片《趕海人》介紹了在浙江慈溪,一群靠海為生的人,過度捕拾,海資源日漸枯竭成了他們將面臨的最大問題,同時當成千上萬的趕海人湧進趕海市場,湧向灘塗,過度捕拾對海資源造成破壞。該片深刻反映了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貧乏的國家,很多環境問題背後是貧困問題。對於沒有生計來源的人群,簡單的生態保護、環境保護口號是蒼白而單薄,沒有道德立足點的,所以進行生態保護,不僅是環保意識的轉變,更要考慮利益相關人群的生計替代,因此從這一點上來看,環保必須標本兼治,任重而道遠。

  3.用綠色環保理念引導環保事業的健康發展

  環保紀錄片《撫仙湖》的命題選擇就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撫仙湖》的鏡頭對準了玉溪市眾多的環境整治成果之一的湖水整治。這種角度帶著一種理性思考,是和諧語境下的綠色之思,正如片中所說“人類誕生以來,總是擇水而居,一旦失去了水,文明便會衰竭。可以說,在當今世界,誰有了水資源,誰就擁有競爭力,誰就會擁有美好的明天!” 撫仙湖整治工程可以說是當地政府用綠色環保理念引導環保事業的健康發展的豐碩成果。又如環保紀錄片《沙地的春天》講述了渾善達克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歷史上這裡曾經水草豐美,牛羊成群,然而人們認識渾善達克沙地,卻是因為一場又一場從那裡颳起的沙塵暴。2007年5月攝製組前往渾善達克沙地草場退化較為嚴重的內蒙古正藍旗,可是這裡的景象卻出乎意料,翠綠的草場生機勃勃。這要歸功於從2001年起,中科院的科學家們與正藍旗在這4萬畝地上開始治沙試驗,不再是傳統種樹,而是將沙地圍起來讓其自行修復,人為措施作為輔助的結果。十年後,許多消失的動植物重現,“人進沙退”的試驗初見成效,《沙地的春天》用鏡頭記錄了沙源治理的新進展。

  4.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引導受眾樹立環境倫理道德

  環保紀錄片揭示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巨集大主題,引導受眾樹立高尚的環境倫理道德。紀錄片《遠方的來客》介紹的平壩海其實是個能灌溉千畝土地的小水庫,因為雲南沒有海,所以把大一點的水塘都叫海。平壩海位於滇西高原彌渡縣境內,自古是鳥類遷徙的必經之地和中轉站,也曾經是當地人打鳥和捕鳥的最佳場所。1997年,當地一張姓村民承包了平壩海養魚,並自覺地承擔起了保護鳥類的責任。在他的精心保護下,鳥兒把平壩海當成了自己美好的家。這些遠方的來客在這裡自由的飛翔、棲息。餓了就吃塘裡的魚,渴了就喝塘裡的水,有的還在這裡生兒育女,繁衍生息。《遠方的來客》生動地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詩意般地生存於地球上的主旨,從而起到引導受眾樹立高尚的環境倫理道德的作用。再如青海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尋找中華對角羚》,中華對角羚原名普氏原羚,是青海湖畔比大熊貓還要稀少的瀕危野生動物,這一物種目前全世界不足300只。該片用鏡頭訴說逝去的美好和自然的危機,期盼著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和諧景象,呼喚人們加入到中華對角羚的保護者行列。

  5.以紀錄片為載體推動環保活動的多樣化開展

  長期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我國環境與資源的保護和建設,各級媒體也以紀錄片為載體推動環保活動的多樣化開展。如“2006中國?玉溪國際環保紀錄片展映周”活動的成功舉辦,為普及我國環保事業,提高全民環境意識,向國際社會展示我國的環保成就,開創了一種新的形式。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在第二屆國際環保紀錄片周暨第五屆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上,大眾參與的DV 類參賽作品有數百部,參賽者中年齡最小的僅7歲,最大的69歲。與往屆相比,最大的亮點就是很多環保節目都融入了DV 的攝製,DV行為的融入,對於公眾環保意識的增強起到很大的作用。另外還通過舉辦拍攝環保紀錄片啟程儀式向公眾宣傳環保知識,喚醒公眾的環保意識。如河北邯鄲市峰峰礦區隆重舉辦《千里走滏陽》大型電視紀錄片啟程儀式,拍攝的同時沿途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提高滏陽河沿岸居民和廣大民眾的環保意識,同時拍攝各地在治理滏陽河方面的設想、舉措和成就,讓公眾意識到保護環境的責任與使命。

  6.用真實的現場畫面呼喚受眾環保意識的覺醒

  從整體上看,地球生態環境正在向著不利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趨勢變化,比如國際公認的大氣汙染引起的氣候變化、臭氧層的破壞、生物多樣性的迅速減少、森林和草原的急劇消失、土地沙化的蔓延、水資源的短缺和汙染、有毒化學品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等等,這些問題都對人類生存構成威脅。環保紀錄片用真實的現場畫面呼喚受眾環保意識的覺醒,如15集大型環保紀錄片《為中國找水》,向受眾展現考察隊的野外科考實況,以及獨特的民族風情和險惡的地理環境,讓受眾從真實的現場畫面中去了解中國的水資源實際情況,呼喚起大眾對中國水資源的保護意識。再如大型電視紀錄片《中國西部生態警示錄》,三個攝製小組赴新疆、西藏、青海等西部12省區進行實地拍攝,通過現場鏡頭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西部地區面臨的環境狀況,讓受眾通過身臨其境的感覺,去體味保護西部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從而提高受眾的環保意識。

國內少兒頻道若干問題分析
起步時期的農村題材電視劇研究
相關知識
環保紀錄片的內容構成及其現實意義
淺談回族倫理道德中的優良傳統及其現代意義論文
小學生低碳環保手抄報的內容圖片
小學生環保手抄報的內容資料
小學生環保手抄報的內容
關於環保手抄報的內容資料
關於環保手抄報的內容
低碳節能環保黑板報的內容
小學生關於環保手抄報的內容資料
小學生關於環保手抄報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