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教育對比論文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9日

  中日兩國在育兒方式上存在差異性。在親子教育上中國注重功能與角色教育,忽視兒童的情感教育;日本在兒童教育上的非連續性等。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中日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點》

  摘要: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最早執行者和基本執行者,家庭教育方式對個人性格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日兩國在育兒方式上存在差異性。在親子教育上中國注重功能與角色教育,忽視兒童的情感教育;日本在兒童教育上的非連續性等。

  關鍵詞:中國;日本;育兒方式

  兒童的社會發展是從家庭開始的。兒童從父母那裡得到了最初的生活經驗、社會知識行為規範,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最早執行者和基本執行者。探析中日家庭育兒方式的不同有著重大的啟發意義。

  1.理論回顧

  自20世紀20年代,華生的行為主義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對兒童社會化過程及家庭教養產生重大影響。學者們越來越認識到兒童教養活動影響著兒童的行為,個人的性格以及民族的特性。

  美國社會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論述了日本的育兒方式,認為日本是兒童的天堂,日本社會允許兒童有最大的自由和任性。自1991年,華東師範大學心理系開始與日本橫濱國立大學進行了題為“親子關係和幼兒性格發展的中日跨文化比較研究”探討了兩國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兒童性格形成的影響。本文試圖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系統地闡述中日兩國家庭在育兒方式上的不同點,探究其對當代家庭育兒方式的指導意義。

  2.中日育兒方式的不同點

  2.1親子關係的差異

  “人生最重要的關係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中日育兒方式的一個顯著不同是中國家庭以父子軸關係為軸心,孩子在幼年時代同族中男性成員接觸時間相對較多,在日本家庭中母子關係軸較為重要,孩子在幼年時代同母親接觸的時間較長。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父母親與子女關係一般具有明確的角色分工,父親往往是社會政治理想規範的化身,是“正義”“權威”的象徵,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擔者。母親負責孩子的飲食起居、物質照顧、情感滿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擔者。

  由於中國長久以來受到“官本位”思想的影響,學習與前途緊緊地聯絡在一起,中國家長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所持的價值觀念是唯學習為重,以致在孩子還沒上學時就承擔起學校教育的功能,對孩子的教育側重於與升學有關的問題上,忽視了孩子的全面發展。

  在日本家庭中存在著嚴格的等級制度,作為家長的父親為了保持尊嚴必須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常常使日本父親與子女的關係更威嚴也更冷淡。在這種模式中孩子對母親表現出更多的關注與親暱,而對父親只能表示恭順與尊重。“他們對孩子傾注著深深的注意並溫和地養育他們。日本被認為是兒童的天堂。”這與中國兒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人們用“小大人”來讚賞中國兒童的早熟,以致有人這樣評價中國兒童“中國的兒童真像一個哲學家,當你的印度孩子幾乎還在用四肢爬行時,他們已乖乖地進行了工作,很懂得必然性的哲理。”

  日本兒童與母親的接觸比中國兒童多,這對幼兒的一般影響是他們具有比中國人更依賴母親的心理傾向,相比較而言中國兒童的依賴性則分散給了每一個家庭成員,並不專屬家庭中的哪一個成員。

  2.2連續與非連續

  日本兒童有一個顯著的連續性聯結其前期和後期,“在兒童時代的前期,當他長到會和母親撒嬌時,母親就把他放在自己的床上睡覺,他就會計較自己與兄弟姐妹們所得點心的多少,以判斷自己在母親心目中的地位。”

  日本人趨於認為兒童是一個與大人本質不同的存在,應同大人區別對待,他們在幼年有更多的自由。但兒童到了稍微懂事的時候,極嚴格的管教會突然來到他們身上,他們的社會和文化要求兒童在成人之前必須接受更嚴格的協調性和禮儀方面的訓練以適應社會。這表明日本人在社會化過程中比中國受到更嚴厲的約束,“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童年同承受禮儀重壓的青少年以及成年之前、幼時幾乎是母性性質的環境同成年以後幾乎是清一色的男性工作環境之間形成巨大的反差。日本人成長過程中的這種教育的非連續性是其一個重要的特點。

  與之相對照,中國人成長過程中的非連續性則沒有日本人明顯,甚至可以認為是連續的。這是因為中國人並不像日本人那樣認為兒童是一個與大人根本不同的存在。兒童從小便被當做大人來教養,言談舉止,人際關係的各個方面都按照大人的標準來教化。在中國特別是農村人一生都不離開宗族集團,宗教集團作為一個家庭的延伸和擴大,對個體來說是一個熟人社會。

  3.小結

  如前所述,兩國育兒方式存在很大差異性,正是這種差異所造成心理特徵和行為方式上的差異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積澱,這種積澱是不可能改變的,也正是這種文化積澱的差異是中日兩個民族性格差異的根源。

  參考文獻:

  1.林語堂.《人生的盛宴》.轉引自史仲文編.《古今中外偉人智者名言精萃》.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3

  2.伊・布魯瑪.日本文化中的性角色.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

  3.暉俊康隆等.《日本人十章》.潮文社,1981

  4.黃心川.《辯喜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作者單位: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語文教育的探究論文
中外教育差異研究論文
相關知識
中日教育對比論文範文
中韓教育對比論文
中美教育對比論文
淺談中英教育對比論文
中外教育對比論文
中外教育對比論文
中日小學教育對比論文
中美教育對比探究論文
中西家庭教育對比論文
中日教育差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