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藝術概論學年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藝術概論是高校藝術專業必修的基礎理論課程,目的在於提高學生對人類藝術活動相關基礎理論知識的辨析和理解能力。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論城市公共藝術建設與城市形象的塑造

  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國城市的發展已經從經濟層面向更高的反映文化文明層面過渡。而城市伴隨著高速發展的經濟水平似乎顯得更加疲憊和黯然失色,城市美逐漸在經濟驅動作用下呈現千篇一律的現象。無論公共藝術設計多麼地完美、歷史文化多麼地豐滿以及城市地域性優勢多麼大,城市商業化不斷地侵佔整個城市。藝術與文化滲透是以人為本的時代對於人類給養進一步追求的要求,作為城市的整體概念來說,城市形象的塑造是對於藝術與文化包容的進一步體現。城市形象對於藝術的包容性以及公共藝術對城市整體形象的塑造已經成為城市自我的呼籲,也是人類對整個時代的呼籲。

  一、城市公共藝術設計

  城市公共藝術是指有關創造並儲存價值的公共空間的藝術。它包括公共自然空間設計與公共人工空間再設計,並且是存在於時間維度的空間設計。如拱橋、建築、路燈、草地、道路、雕像等構成了公共藝術的要素,同時伴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將賦予它們新的內涵和價值。

  城市公共藝術雖然不能被定義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但是對於藝術的表達則受氣候、地域等自然條件的制約,同時也受社會背景、政策以及意識形態的客觀束縛,這是城市公共藝術最大的特徵。建築、路燈、草地、道路、雕像等元素共同構成了完整的城市公共藝術,而作為其表達藝術的元素,它們各自表達方式和方法又不一樣,無論是感官表達還是整體性表達,每個元素都賦予了城市公共藝術多樣性的整體佈局。

  公共藝術的第二個特徵就是元素的時間維度。公共藝術的元素永遠都是未飽和狀態,任何元素的表達方式和內容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共藝術元素產生多樣化的變化。

  公共藝術的第三個特徵是從公共性。藝術表達的地域公共性,即可供公民自由進出的公共空間;同時也包括藝術表達形式的公共性,即所有公民概念,所有公民都可平等性地接受公共藝術的情感表達和傳遞。同時,對於其公共性的特徵理解,還包括對於情感交流和資訊自由傳遞,設計者與欣賞者對於公共藝術的密切交流進一步推動著公共藝術更好地發展。

  二、城市形象塑造

  “形象”來源於英文中的Image,形象的定義可以從兩個角度去定義,一個角度是有形的、可被直接觀察感知的客觀事物;另外一個角度則是包括不能直接被感知、需要通過神經元以及感官系統綜合處理之後得到形象資訊。城市形象可以定義為對於客觀城市公共藝術的感官資訊,以及對於公共藝術主觀自我理解資訊彙總的城市形象。拱橋、建築、路燈、草地、道路、雕像等公共藝術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公眾在觀賞公共藝術或者生活在城市中,對其有直接的感官體驗。同時,對於不同的人,對於公共藝術的欣賞角度、主觀理解以及資訊反饋都是不一樣的,這又構成了不同人、不同城市形象的概念。城市形象隨著主觀人群的不同而不同,但城市形象的直接感官資訊主導著公眾對於城市整體形象的評價。

  城市形象的特徵有三性。

  整體性。城市形象中各公共藝術元素中的不動產、動產等共同構成整個城市的基本框架,也構成了城市的整體性。人們對於拱橋、建築、路燈、草地、道路、雕像等的感官欣賞以及主觀評價都是間接意義上的對於城市形象的評價,但又不構成對於整個城市形象的綜合評價,而是通過所有元素佈局和設計的過程綜合體驗感知的。時間維度性。具有時間維度的城市形象的構建也將經歷漫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基本城市都具有時間維度的相對穩定性。時間給予城市更多的內涵和自我修復調整,其整體價值選擇、公共藝術切合度以及感官直視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變化。差異性。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這就是城市形象的差異性。每個城市由於歷史、傳統、習俗以及地域差異都使得其各有獨特之處。這就是對於城市形象差異性的體現,城市形象的塑造就是進一步挖掘每個城市的潛在獨特性,使其具有鮮明的城市特點而又不顯唐突。

  三、公共藝術設計對城市形象的塑造

  ***一*** 公共藝術對城市感官形象的塑造

  城市美的塑造。“美”是每個人都追求的。對於城市而言,每個城市都在追求著自身感官形象提升以及城市內涵的塑造。當代城市主要就是通過對於公共藝術的設計來實現,公共藝術作為城市形象的構成元素,其設計的成功之處就是對於城市美的塑造,同時,公共藝術設計的文化價值理念又推動了城市內在美的實現。以上海外灘為例,外灘夜晚迷人的燈光、油輪、古色古味的建築構成了外灘感官直覺美,外灘的百年曆史又增添了這感官直覺美之外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美。

  城市功能形象的塑造。城市是人生存和發展的載體,城市塑造的最終目的還是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求,人追求的不斷提高推動了城市的不斷再塑造。公共藝術的佈局和結構性安排構成了基本城市功能區域形象。城市功能區域包括城市居住空間、商業空間、休憩空間等,其中休憩空間包括公園、廣場以及其他可供日常休憩的室外空間範圍。城市居住空間的公共藝術設計不僅可以提高市民生活物質質量,同時也是進一步滿足市民內在品質提升的要求。商業空間是市民交換勞動產物的空間範圍,多以點綴和襯托為主,主要用以平和完全商業氣氛,從而提升市民消費心情。在商業空間中更加註重的是整個城市歷史文化以及價值觀的體現。休憩空間的形象塑造要貼和其地域空間特點,不能太過於核心化和價值導向化,儘可能地使得整個休憩空間多元化,從而提升市民休憩的愉悅度,同時不喪失區域功能體現。

  城市經濟形象的塑造。經濟是當代城市發展的重中之重,公共藝術對於城市經濟形象的塑造體現在所有公共藝術元素設計的質量以及整體性上。建築的高度以及修建難度、道路的寬度、商業空間的繁華、休憩空間的佈局等都將是一個城市經濟形象的參考。城市經濟形象的塑造不僅僅體現在公共藝術元素獨立設計的角度,還要體現在公共藝術設計整體性上。換而言之,建築、道路等一系列公共藝術設計體現的城市整體性代表了一個城市經濟的發展水平,只有大部分的公共藝術設計達到一定的高度並且有效佈局從而實現城市整體性效果時,才是一個城市經濟形象有效的塑造。以深圳為例,深圳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發展速度著實讓整個世界看傻了,其對於城市建設、公共藝術設計和安排在整個中國來說都是先進的。通過學習美國和香港CBD區域設計理念,結合深圳功能區域佈局特點打造福田金融CBD。深圳公共藝術設計的完整性保證了市民的需求一旦出來就可以找到目標空間,保障了市民的生活質量水平。同時,深圳通過公共藝術設計水平以及公共藝術作品質量的提升基本實現了完整的城市功能體系。   ***二***公共藝術對城市文明形象的塑造

  城市形象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就是感官傳遞資訊,而感官體驗的資訊儲存受人類邏輯思維記憶曲線的影響。一個城市的形象如何能夠長久的被人們的思維意識所銘記,是一個值得考究的問題。我們在探索中得出一個結論:城市文明形象的塑造是加深感官資訊以及儲存感官資訊的有效方法。

  城市歷史文明的塑造。城市歷史文明作為一個城市得天獨厚的歷史公共藝術是一個城市基本內涵的表現方式。城市歷史文明的塑造又主要體現在建築、雕塑以及歷史博物館等公共藝術元素設計上,建築體現的歷史文明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積澱的城市,而雕塑則是任何一個城市都具備的體現歷史文明的公共藝術作品。雕塑一方面傳達著歷史文明的資訊,另一方面又在起著見證歷史文明的責任,任何一個雕塑經歷時間的打磨最終都將成為城市歷史文明的成果。歷史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繼承和傳遞歷史的公共藝術作品,通過歷史博物館,每個市民都可以瞭解到城市的歷史文化以及發展軌跡,輔之以感官體驗的資訊留存,整個城市的形象記憶曲線則會延長几十年。

  城市現代文明的塑造。城市現代文明的塑造是一個城市市民生活水準的重要考量要素,現代文明指的是工業社會以來新產生的文明。公共藝術對於現代文明的塑造主要是提升市民生活的質量,這個質量的體現更多地是精神文明的追求。城市的垃圾桶、現代交通以及公共標語藝術設計都是城市現代文明的表達方式,而城市對於文明的表達方式只能通過中介媒質來傳遞,而公共藝術就是這唯一的中介媒質。

  城市地域風格的塑造。中國每一個城市由於其地理位置的不同都有其自身的特點。每個城市都有其自身獨特並且它城沒有的特點,例如海濱城市大多體現的就是海的文化,大海養育了海濱市民,他們對於海的理解和崇敬遠遠不是內陸人民對於海之大、海之壯觀的認知。

  四、城市形象對公共藝術的影響

  公共藝術的設計推動了城市現代化以及城市文明形象的塑造,城市建設給整個市場環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城市的飛速發展對公共藝術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動了公共藝術領域的發展。

  ***一***影響公共藝術的整體性

  近來年,城市綜合體的概念逐漸被人們頻繁提上臺面,同時也推動了公共藝術設計的整體性改良。這裡包括公共藝術功能體現的整體性以及公共藝術風格的整體性。首先,公共藝術的功能是輔之城市發展需求的,城市的整體性必須要求與其對應的公共藝術的整體性,否則城市的整體性是殘缺的;其次,公共藝術的整體性還體現在其風格的整體性上,其風格的設計應該符合城市歷史文化、現代文明要求、經濟實力以及地域特點。公共藝術的風格設計不能與城市歷史文明和現代文明相沖突,要儘可能地體現城市特點。

  ***二***影響公共藝術地域性風格的建立

  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特點,這些特點受地域性影響,城市的地域性特點要求公共藝術設計需要滿足其自身的地域特點。同時對於單獨城市而言,其公共藝術設計的風格將長期比較穩定從而適應該城市的需求。城市形象的塑造其實就是潛在的對公共藝術設計提出新的要求,以推動城市發展需求。

  ***三***影響公共藝術生態建設

  當代城市發展在注重經濟實力的同時,也在不斷地重視當代文明建設,城市對於文明建設的新要求對公共藝術的生態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共藝術不僅僅要體現整體性以及地域風格生態文明的建設也將作為公共藝術設計的重要考量標準。其主要體現在公共藝術傳遞的資訊是否生態化、公共藝術的材質是否生態化,公共藝術的材質體現生態化要求是公共藝術設計的基本要求,也是更高考量該公共藝術的基礎,公共藝術要體現城市發展生態可持續的發展觀,自身要從生態出發。

  ***四***影響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

  城市的發展也給公共藝術傳遞資訊的形式開拓了更多的可能性,具體體現在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上。使其從單一的感官體驗逐漸地注重形式多樣化,結構上的創新、形態上的體現以及對於公共藝術色彩的把握都使得公共藝術在傳達情感的過程中形式更多樣化,這也符合了城市多元化發展的理念。公共藝術設計過程中對於公共藝術的形態和結構設計大多數體現在標誌性的建築和雕像上,對於雕像的結構和形態的設計不僅僅傳達城市形象的訊號,同時也要傳達設計理念的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又是當代城市發展需求以及市民生存與發展的需求。公共藝術的色彩把握是城市地域性與時代性體現的表達,色彩是感官體驗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公共藝術的色彩把握一定要體現城市的地域性,地域的特點決定了城市的特點,城市的特點決定了城市的色彩以及公共藝術的色彩。

  五、現代城市有關公共藝術與城市形象塑造研究

  ***一***基本現狀分析

  公共藝術隨著城市發展不斷對自身改革,在其風格整體性以及功能整體性上都已經日顯成熟,同時公共藝術地域性風格的塑造也推動著每個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的發展。但對於現代城市而言,城市往往更傾向於城市經濟形象的塑造,這導致公共藝術設計受到政策性影響比較嚴重,對於公共藝術生態建設符合城市發展需求則會被提上設計檯面,對於其藝術的表現形式往往會被忽略。應該坦承,目前整個中國都面臨著公共藝術設計的政策性阻礙以及設計理念和技術不足的問題。有些城市會通過挖掘城市的地域文化、歷史文化來打造城市公共藝術形象建設,比如桂林城市中心最優美的環城風景帶――兩江四湖環城遊覽水系就是比較優秀的城市自然風貌公共系統,北京的基礎設施系統中一些著名歷史文化景區的公共區域中的垃圾桶設計都有著城市歷史文化的烙印。

  ***二***公共藝術設計與南昌城市形象塑造的定位思考

  公共藝術與城市形象塑造是相互補充和相互推進的兩個非平級概念。城市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空間,其建設需要公共藝術的支撐來更好地體現城市功能,而公共藝術的發展是進一步推動城市產生新需求的動力,二者缺一不可。城市形象的塑造是最終目的,公共藝術設計只是實現目的的方式,但其在中間實現環節又充當著目的的角色。南昌城市的形象塑造要秉承公共藝術設計符合城市發展需要,具體的從城市功能區的塑造、城市經濟形象的塑造、歷史文明的塑造、現代文明的塑造以及地域風格的塑造出發,獨立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城市風格。比如以南昌紅色文化為中心、以南昌地域文化為點綴,構建起自然風貌系統、建築物系統、道路交通系統、基礎設施系統、商業廣告系統、休閒旅遊系統的公共藝術建設。南昌城市形象的塑造要積極的對未來城市發展和形象塑造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去推動公共藝術新發展,在兩者共同互補的程序中推動城市發展。

  >>>下頁帶來更多的

計算機論文開題報告範文
大學生藝術概論學年論文
相關知識
大學生藝術概論學年論文
大學生藝術概論學年論文
大學生藝術概論論文
大學生藝術團工作計劃
大學生藝術節的邀請函
大學生藝術團工作總結
大學生藝術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大學生藝術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大學生藝術團競選演講稿
大學生藝術節領導講話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