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奮鬥成功的事例精選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奮鬥是生命中的一部分,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只有如此,你才能擁有成功的人生。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關於奮鬥成功的事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奮鬥成功的事例篇1

  弗蘭克斯少校躺在死氣沉沉的病房內,凝視著聖誕樹發呆。這本是一年中最快樂的時候,而弗蘭克斯卻傷感不已。7個月前在柬埔寨時,一塊手榴彈片戳進了他的左腿。醫生已確定為他做截肢手術。

  弗蘭克斯畢業於西點軍校,在校時是棒球隊隊長。他曾下定決心終身從軍,但現今看來,退伍似乎是唯一的選擇。儘管弗蘭克斯感到自己仍有許多東西,比如作戰經驗、技術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貢獻給部隊,不過他也知道,受過重傷的軍人很少有回到現役的:他們必須通過每年一次的健康考核,包括徒步行軍兩英里。弗蘭克斯吃不準自己戴著假肢能否勝任那種事情。

  手術後最讓弗蘭克斯感到悲哀的,是他再也不能在棒球場上一展雄姿了。在每週舉行的棒球賽中,輪到他擊球時,都得靠別人代他跑壘。

  有天在等候擊球輪次時,弗蘭克斯注意到一名隊友滑進了第三壘。他尋思:如果我做同樣的嘗試,情況會怎樣呢?當弗蘭克斯擊球時,他一棒把球擊到了場中央。他揮手叫替其跑壘者讓開,自己邁動僵硬的腿,開始了痛苦的跑步。在第一壘和第二壘之間,他瞅見外野手將球拋向第二壘的守壘員。他於是閉上眼,拼命使自己往前衝,一頭滑進了第二壘。裁判喊道:“安全入壘!”弗蘭克斯欣慰地笑了。

  幾年後,弗蘭克斯率領一箇中隊穿越惡劣的地形進行戰地訓練。上司懷疑一位截肢者能否接受這種挑戰,但弗蘭克斯用行動作出了肯定的回答。“這使我跟士兵們的關係更為密切,”他說,“每當我的假肢陷入泥濘時,我就叮嚀自己:‘這便是你無腿可站時的情形。’”今天,弗蘭克斯已晉升為四星上將。“失去一條腿使我認識到:限制因素的大小,取決於你的態度。”他感慨地說,“關鍵是要全力集中於你所擁有的,而不是你所沒有的。”

  關於奮鬥成功的事例篇2

  如果說《帝企鵝日記》是關於鳥的史詩,《遷徙的鳥》是關於飛翔的讚美詩,那麼《天賜》就是鳥類世界中的小說《活著》。

  在第四屆德國科隆電影節上,中國第一部以鳥為“演員”的電影《天賜》,一舉奪得“最受觀眾喜愛的電影”大獎,成為最耀眼的一匹黑馬,其製作團隊也成了頒獎典禮上最惹人注目的焦點。然而卻沒有人相信這部參加國際電影節並最終贏得大獎的影片竟然出自三位非專業電影科班出身的年輕人之手。

  《天賜》講述了一隻孤獨的小黑尾鷗與命運抗爭的感人故事。這部關於一隻海鷗成長經歷的故事片,畫面唯美、情節曲折、震撼。國際著名紀錄片大師、科隆電影節評委沃爾克·諾瓦克先生對《天賜》給予極高的評價:“用紀錄片的拍攝方式完成了故事片的創作,這是對電影的貢獻。《天賜》是本屆電影節最棒的電影!”

  對!這部最棒的電影正是由他們完成,他們被朋友們稱為三腳架組合,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平均年齡只有36歲,卻創造了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奇蹟。然而影片的背後他們的付出又是巨大的,整整七年,三個人把生命中最年富力強的七年都給了故事中的主角“天賜”,熟悉他們的人說他們“瘋了”。可是在他們心中這不是瘋,是執著、是堅持,因為他們都被“天賜”打動了,從破殼而出,到失去父親、哥哥、母親……一隻孤鳥,在海驢島滔天大浪和滾滾驚雷中顫巍巍地成長。生存很殘酷,生命很脆弱,生命很頑強,生命還很美好……這幾乎就是一部生命勇氣和力量的再現。

  曾經他們的想法很簡單,自幼喜歡鳥的導演孫憲,每當從電視裡看完外國人拍攝的《動物世界》,他總有一點疑惑:中國的“動物世界”在哪裡?終於他們發現了一個離威海市60多公里的海驢島,小島離陸地只有幾海里,坐船二十分鐘左右的路程,海島周圍食物充足,是海鳥很好的繁殖地。每年春夏之際這裡聚集著近萬隻海鷗和白鷺,這裡可以說就是中國的動物世界的外景地。也就是從那時起,孫憲有了拍攝一部純野生鳥類紀錄片的靈感。2002年5月2日。孫憲在這“無糧”“無水”“無電”的“三無”海島上與志同道合的兩位好友,開始了艱苦拍攝與創作,只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拍的時間越來越長。計劃也從拍一部紀錄片轉變成一部鳥的電影:沒想到拍攝的過程是如此的驚心動魄:更沒想到影片是如此的成功……

  孫憲高中畢業參加工作兩年後,考入曲阜師範大學學了幾年油畫:王建濤當過農民、司機、修理工。後來到濟南廣播電視學院學習兩年攝影。於輝高中畢業後直接跟著孫憲學徒當美工。三人都不是電影科班出身,但身為電影院裡的工作人員,放電影多年的經歷,看過的數千部電影是唯一也是最好的營養來源。

  拍攝鳥的電影,鳥兒卻不是稱職的演員,從不聽從導演的安排。鳥的故事必須細心去觀察,並用鏡頭語言去表達。這種在原生態下拍攝的片子,拍攝難度不可想象。一個在影片中幾秒鐘的鏡頭,有時需要三個機位拍上半個月的時間。整部片子剪輯完80分鐘,卻拍攝400多個小時,耗了7年的拍攝時間。

  拍攝是艱難的,可更困難的是資金的短缺。最初的啟動資金是他們拿出了自己的積蓄。三人先後投入了300多萬元,最困難時連頓熱飯都吃不上。2004年冬,拍攝幾乎使三個人陷入了絕境。此時三位“草根”電影製作人,拍攝了幾百個小時的素材,但是如何成為一部作品?他們陷入了迷茫。

  電影劇作家袁學強在他們的素材後,建議拍一部關於鳥的電影。要出一部電影僅僅是第一步,編劇本、做剪輯、配音、配音樂、製作、發行,每一個環節對孫憲和他的團隊來說都是難以逾越的高山。在屢屢碰壁後,從沒有學過電影製作的孫憲平生第一次當起了導演,和同伴們邊摸索邊製作,長達400多個小時的素材每天翻來覆去地看,根據素材,劇本有了,一個小黑尾鷗的成長之路漸漸成型。影片最終定名為《天賜》,有人說《天賜》名字太平凡,但孫憲最終沒有改。因為在拍攝過程中。大家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這種幸運是天賜的:拍攝的黑尾鷗也是天賜:還有那些曾經幫助過他們的人,這些都是天賜的。所以“天賜”這個名字最能傳達出他所要表達的主題。

  2008年1月24日。這部電影獲得了國家電影局的攝製許可證,有著影視圈才女美譽的徐靜蕾友情為《天賜》配音,青年歌唱家譚晶為影片演唱了主題曲。2009年10月13日,國家廣電總局給《天賜》頒發了公映許可證。

  至此,被朋友認為是“瘋了”的孫憲帶著他的攝製組在一步步實現著自己的夢想。7年艱苦的拍攝,並不都是困難和苦澀。長期的拍攝,使他們漸漸走進了鳥的生活。那些感人的畫面,震撼著他們的心靈,給他們帶來無比的快樂!被鳥兒的頑強生命鼓舞著,一下子所有的煩躁都不復存在了。最後撤離海島的時候於輝對孫憲說:“下輩子如果你還要拍鳥,那我就做只鳥,你想怎麼拍我就怎麼飛……”

  影片獲獎的訊息傳到國內,讓很多並不看好這部電影的人很吃驚,畢竟這是一個有些遠離社會熱點題材的故事。而拍攝《天賜》的三個人,也絕非藝術家或科學家,他們僅僅是一群普通人,幾個電影院的美工。可是他們做到了。可能越是從普通人身上,我們越能感覺到這股來自內心的力量,尤其是在它被海驢島上的黑尾鷗喚醒後。

  關於拍攝片子的初衷,孫憲說:“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出自對鳥類單純的喜愛。七年零距離地融入黑尾鷗的世界,讓我們找回了對生靈應有的尊重和對自然應有的敬畏。生命是平等的,生命都有尊嚴,哪怕一草一木都應該尊重,我只是想講述一個關於生命成長的故事,把看到的鳥世界裡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2011年1月21日,《天賜》在全國公映。堅強的小天賜打動了太多人的心。

  帶著一個飛翔的夢想,頂著常人無法想象的困難,憑著超過常人的毅力。七年磨一劍,一部溫暖生命的電影最終誕生在了三個小人物的手中,創造了電影史上的一個奇蹟,他們的故事如同《天賜》一般,同樣讓人感動、讓人敬佩、讓人羨慕、更讓人尊重。只要堅持,小人物同樣也會成就人生大奇蹟。

  關於奮鬥成功的事例篇3

  我今天的榮譽,全都來自我的父親和兩個哥哥對我的愛!

  埃迪·蓋爾從小就很不快樂。他想不明白,為何自己的父親和兩個哥哥都是身高1米8的大個子,自己卻是個身高不到1米的侏儒。在學校,他坐在最前一排,同學們都比他高出幾個頭。在家裡,那3個大個子也都是俯視著看他,總把他當個小孩子。

  埃迪·蓋爾不願意與同學們交往,男孩子愛玩的遊戲和運動他都參與不了。有時他會坐在角落偷偷地掉眼淚,他心裡想,蓋爾啊!你真沒用,活著真是個大失敗。

  一天,新來的體育老師傑裡弗發現了埃迪·蓋爾的不同,他決定幫助這個敏感的男孩樹立起人生的信心。傑裡弗老師說:“埃迪,你願意參加我們的棒球隊嗎?”埃迪·蓋爾驚訝地望著傑裡弗老師,問道:“您認為,像我這個樣子能參加棒球隊,能打好棒球嗎?”傑裡弗老師同樣以反問的語氣說:“埃迪,難道你缺乏勇氣嗎?我們棒球隊需要的只是勇氣,可並沒有其他要求呀!”埃迪·蓋爾恍然明白了傑裡弗老師的良苦用心,他高興得跳了起來:“老師,我明天就報名參加棒球隊!”

  埃迪·蓋爾拿著一杆和自己差不多高的棒球杆打得異常辛苦,傑裡弗老師讓他回家去將棒球杆鋸掉10釐米。傑裡弗老師還說,第二天有一場重要的比賽,他希望埃迪能夠參加。當埃迪回家高興地將這件事告訴爸爸,並希望爸爸能幫他將棒球杆鋸掉10釐米時,爸爸似乎並沒在意,而是像哄小孩子一樣地哄走了他。

  埃迪只好去找他的大哥。正在為第二天攀巖做準備的大哥說:“埃迪,真抱歉,你看我實在太忙了,不如你去找二哥。”當埃迪找到二哥時,他正在跟女朋友打電話,二哥用手捂著話筒小聲對埃迪說:“小孩子家打什麼棒球,趕緊睡覺去!”

  埃迪·蓋爾失落至極,他覺得自己的家人都不愛他,既然這樣,他參加棒球隊還有什麼意義?他躺在床上默默地流淚,哭著哭著,不知不覺睡著了。第二天,埃迪起床後才突然想起,今天還要參加棒球比賽呢。可又一想,父親和兩個哥哥都不願意幫他將棒球杆鋸掉10釐米,可見他們真的是不在乎他了。他頹然地坐在床上,再也不願去學校了。不經意的一瞥,埃迪·蓋爾突然發現了立在床邊的棒球杆,棒球杆居然被鋸去了30釐米!

  原來當天晚上,父親突然覺得自己不應該拒絕兒子的要求,於是便悄悄地將埃迪·蓋爾的棒球杆鋸去了10釐米後放回了原處;同樣,埃迪·蓋爾的兩個哥哥也分別偷偷地將棒球杆又鋸掉了10釐米。這樣,埃迪·蓋爾的棒球杆便整整被多鋸掉了20釐米。埃迪·蓋爾拿著超短的棒球杆,興奮得跳了起來,雖然球杆用起來並不順手,但因為心裡充滿了親人的關懷和愛心,他竟然在賽場上表現極佳,從那些大個子中脫穎而出,成為了學校裡小有名氣的出色的棒球運動員。

  那天,當埃迪·蓋爾看到父親和兩個哥哥坐在臺下熱烈地為他鼓掌時,他緊握球杆對自己說:“我一定要成為世界上最好的棒球手!”

  1951年,美國棒球聯賽聖路易斯布朗隊對底特律老虎隊比賽的最後一局,聖路易斯布朗隊派上了一個替補擊球手。上場的是一個身高不到1米的侏儒,聖路易斯布朗隊的教練比爾·威克,竟然讓這樣一名侏儒來當關鍵時刻的擊球手!但是,這名叫埃迪·蓋爾的侏儒表現得相當不錯,竟然將球賽轉敗為勝,最終贏取了金牌。

  這是埃迪·蓋爾一生中最難忘的時刻,他說:“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就像棒球之王,我今天的榮譽,全都來自我的父親和兩個哥哥對我的愛!”


關於奮鬥成功的事例精選集
關於奮鬥成功的事例
相關知識
關於奮鬥成功的事例精選集
關於奮鬥成功的事例精選
關於奮鬥成功的事例經典
關於奮鬥成功的事例
關於名人成功的事例精選
名人奮鬥成功的事例精選4篇
名人奮鬥成功的事例精選
關於創業成功的案例精選
關於創業成功的案例精選集
關於努力奮鬥得到成功的事例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