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當老師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葉聖陶從事教育工作近80春秋,他既做過中小學教師,也當過大學教師,對教育充滿摯愛;他編撰了大量國文教科書,並長期主持教科書的編審,影響幾代人的成長;他提出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等觀點影響深遠,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歡迎大家參閱。

  篇一

  鄰居對我說當教師真好,特別是幼兒園老師整天和孩子打交道,無憂無慮的。一年兩個假,是啊!在一年最寒冷與最炎熱的日子裡,可以悠然地享受生活的閒適與自在,是愜意!又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高尚。近日讀葉聖陶先生的《如果我當老師》後愜意少了,慚愧多了。我覺著離先生要求的老師差之甚遠。

  當教師首先是要博愛和耐心,葉先生在文中說,如果當老師,絕不將投到學校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小傢伙,惹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乾淨的、骯髒的,都要稱他們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情,而是出於忠誠,真心認他們做朋友。這篇文章寫於20世紀四十年代,與今天的社會環境不同,在今天特別是小學以上的高等學府以分數衡量學生老師的背景下,老師往往為學生幾本作業大動肝火,甚至為零點幾分焦急萬分,愛聰明的成績好的學生很容易,成績差的邋遢學生可就沒人愛了,所以當老師必須懂得愛所有的學生,寬容羸弱拙鈍的學生,以情感動人,讓學生知錯、改過進步。其實幼兒園也是如此,老師往往特別喜歡那些聰明、能幹、乖巧的小朋友,對於那些調皮搗蛋的小朋友往往很頭疼,各方面的壓力迫使他們很難做到真正的平等對待每一位幼兒。

  其次,教師必須嚴於律已,時時做學生的表率。葉先生說做教師最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好習慣。好習慣使人終身受益,簡單一句話,所耗費的心血是無窮的。怎樣才能養成習慣?老師要身體力行,一進入學校,教師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受學生關注、給學生以影響,學生不僅聽你說教,更在看你的行為。言傳不如身教,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好;要求學生不做的,你自己首先不做。特別是對於幼教來說更要身體力行,嚴於律己。因為小朋友不能理解老師純語言的說教,模仿又是幼兒的一大特點,不誇張的說,你的一言一行真的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行為習慣。就如葉聖陶所描述的那樣:“要從最細微最貼近的事物做起,絕不馬虎了事,例如門的開關,我要叫他們輕輕的,“砰”的一聲固然要不得,知道他們隨時隨地開關門總是輕輕的,才認為一種好習慣養成”。“凡希望學生去實踐的,我自己一定實踐;凡勸學生不要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我希望從小就給小朋友建立良好的意志品質,從小事細微之處,慢慢培養他們各方面好的品質。

  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我要用自己的真心、愛心、耐心、智慧去對待每一個小朋友,時刻謹記葉老的教導,時刻謹記: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篇二

  葉聖陶先生《如果我當老師》一文寫於1941年,時隔七十年,今天讀來仍是振聾發聵、引人思考。

  葉先生此文從“我如果當小學老師”“我如果當中學老師”“我如果當大學老師”三個方面對如何當老師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從中我們不難領悟葉先生“為人生”的教育本質觀,也就是“學校教育應當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

  小學老師怎麼做?葉先生認為要與小學生成為朋友,而不應該把他們稱為討厭的小傢伙和惹人心煩的小魔王:“而是出於衷誠,真心認他們作朋友,真心要他們作朋友的親切表示。”是的,老師和學生之間應該就是朋友之間的關係,因為只有朋友間的關係,才有可能無話不說,朋友之間的關係,是最有利於溝通和交流的。現在我們很多老師與學生之間之所以存在著“代溝”,其實就是沒有把學生當成朋友的緣故。

  葉先生認為,做一個小學老師要“養成小朋友的好習慣”,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從最細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哪怕是關門、開門這樣的小小的細節,“對於開門關窗那樣細微的事,尚且不願意擾動人家的心思,還肯作奸犯科,幹那些擾動社會安寧的事嗎?”對於這樣的小小細節,我們的小學老師有多少在關注呢?好的習慣還反映在教小朋友識字讀書上,“養成小朋友語言的好習慣”,葉先生感覺到“教識字教讀書只是手段,養成他們語言的好習慣,也就是思想的好習慣,才是終極的目的”。

  對於頑皮的小孩子,葉先生不主張“體罰”的,因為“這一下子不只是打了他們的身體,同時也打了他們的自尊心;身體上的痛和紅腫,固然不久就會消失,而自尊心所受的損傷,卻是永遠不會磨滅的”。我們身邊的後進生是怎麼產生的?我想,這與父母對孩子的打罵、與老師對孩子的打罵分不開的,打罵傷了孩子的自尊,孩子也就一日日地不當回事了,也就“後進”了。面對調皮的孩子,更需要我們的心平氣和。

  葉先生還談到,作為小學老師,還要“作小朋友家屬的朋友,對他們的親切和忠誠和對小朋友一般無二”,葉先生覺得“做家屬的親切忠誠的朋友,我想並不難;拿出真心來,從行為、語言、態度上表現我要小朋友好,也就是要他們的子女弟妹好。誰不愛自己的子女弟妹?還肯故意與我不一致”。如何與家長處理好關係?一句話,就是要與家長成為朋友。

  中學老師怎麼做?葉先生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了闡述:

  一是“決不將我的行業叫做‘教書’,猶如我決不將學生入學校的事情叫做‘讀書’一個樣”。葉先生認為,說成“教書”,把當教師的意義抹殺了;說成“讀書”,就把古人今人的經驗消化成自身的經驗抹殺了。怎麼做?就是“幫助學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經驗”。

  二是“我不想‘忠’、‘孝’、‘仁’、‘愛’等等抽象德目向學生的頭腦裡死灌”,實在的做法是“為了使學生存心和表現切合著某種德目,而且切合得純任自然,毫不勉強,我的辦法是在一件一件事情上,使學生養成好習慣”,也就是從小事做起。葉先生還特別強調教師要以身作則,要求學生怎麼做,教師首先要做到:“我認為自己是與學生同樣的人,我所過的是與學生同樣的生活,凡希望學生去實踐的,我自己一定實踐;凡勸戒學生不要去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德育不是簡單的寫在紙上、貼在牆上、喊在嘴上的口號,而體現在身邊的每一件小事每一個細節中;德育也不只是只強求學生去做的而教師可以違背的事情,德育必須得有教師的榜樣作用才行。

  三是“我不想教學生有名無實的事情”,做事情,必須得名副其實,設立的自治組織、圖書館、種植園等一定要有名有實,不然就不足以養成學生的好習慣。放眼我們的旁邊,有多少花架子的事情,有了開頭,也再也見不到下文的書寫了。

  四是“我不會忘記各種功課有個總目標,那麼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在我們的課堂上有多少老師在真正踐行“態度和價值觀”?為了考試,我們大多數老師看重的或者說剩下的就就是求得一個高分數的解題的“方法”和“技能”了。

  五是“我無論擔任哪一門功課,決不專做講解工作”。葉先生反對“滿堂灌”,好的做法是:“只是待他們自己嘗試之後,領導他們共同討論:他們如有錯誤,給他們糾正;他們如有遺漏,給他們補充;他們不能分析或綜合,替他們分析和綜合。”否則,課堂教學的效果就會不好,因為“被動的事情做得太久了,便不免有受刑罰似的感覺”。葉先生說:“我不怕多費學生的心力,我要他們試讀,試講,試作探討,試作實習,做許多的工作,比僅僅聽講多得多,我要教他們處於主動的地位。”“我只給他們糾正,給他們補充,替他們分析和綜合”。自主、合作、探究應該成為課堂流程的必須,可是至今仍有老師持懷疑態度,認為離開了老師的講,學生就會無所適從。其實,只要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就足矣:作為老師,你會隨著學生一輩子麼?我們總得要學生自主去學習的,總得要學生自主地與他人合作的,總得要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自主去探索解決的。老師們,課堂上還是少講一點為好。放手給學生,相信學生,這是一件多麼功德無量的事。

  大學老師怎麼做?葉先生還是強調“不將我的行業叫做‘教書’”,要“幫助學生為學”,也就是重在引導。要傾其所有,向學生傳授知識,決不留一手。不用禁遏的方法,阻止學生的思想和閱讀:“學生在研究之中鍛鍊他們的辨別力和判斷力,從而得到結論,凡真是要不得的,他們必將會直指為要不得。這就不禁遏而自禁遏了;其效果比一味禁遏來得切實。”葉先生主張“我要做學生的朋友,我要學生做我的朋友”,與學生“稱心非而談,絕無矜飾”。教學中,不忘教育的總目標,要以身作則,獲得學生的敬重。

  葉先生在這篇文章的開頭說:“我現在不是教師。如果我當教師的話,在‘教師節’的今日,我想把以下的話告訴自己,策勵自己,這無非‘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的意思。”葉先生關於中小學、大學教師的種種,不只是在策勵他自己,更是在策勵著今天仍在教育戰線上前行的我們以及後來人。

  篇三

  為了讓自己在教學方面獲得更多的方法和經驗,我剛放假就去書店挑選一些通俗易懂並且操作性強的教育類讀物,最終,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的《假如我當老師》深深地吸引了我。這本書沒有華麗的封面和插圖,但是它的內容足以給我許多寶貴的教育啟示和建議。

  乍一看到這個書名時,我還以為葉聖陶從未當過老師,於是就想:一個從未做過教師的人又怎能在教學方面有獨到的見解?裡面的內容充其量也就是一切冠冕堂皇的大話、套話。但是由於在很多教育雜誌上都見到過葉聖陶這個名字,所以還是忍不住拿起書翻看起來。這一看我才知道,葉聖陶不僅僅是一位優秀的小學語文教師,更是中國現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師。

  他在本書中從七個方面闡述了教育對於人類的巨大影響以及作為一位教師應該從哪些具體的方面進行教育。

  前面兩個方面分別是“學校教育應使受教育者一輩子受用”和“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這兩點雖然是獨立的兩點,但其實是相通的。因為良好的習慣能夠使人一輩子受用。在這裡,葉老先生主要強調了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無論怎樣好的行為,如果只表演一兩回,而不能終身以之,那是扮戲;無論怎樣有價值的知識,如果只掛在口頭上說說,而不能徹底消化,舉一反三,那是語言的遊戲;都必須化為習慣,才可以一輩子受用。”看到這裡我不禁想到了自己過去的教育漏洞。為什麼我花了很多的時間,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結果還是沒有想象中的那麼令人滿意?答案就在這裡。我從一開始就忽略了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對於所傳授的知識也只是在口頭上進行強調。有時雖然說要檢查但總不能堅持下來,以致於學生也產生了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反正不管完成的怎麼樣老師都不會真正地較真。長此以往,我兩個班的學生分別出現了斷層和沒有尖子生的情況。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已經太晚了,再想把他們的不良學習習慣改正過來時已經來不及了,因為考試就在眼前。所以在這個假期期間,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新學期的一開始就讓學生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值得欣慰的是,在這本書裡我也找到了答案:從最細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葉老先生舉了一個最通俗的教學生關門窗的例子。讓學生學會輕輕地關上門窗,而不是“砰”的一聲去驚擾別人。這個小事的教育不僅要反覆更要堅持,直到他們隨時隨地開關門窗時總是輕輕的,這樣才能算是養成了良好習慣。生活中原本沒有小事,正是因為我們輕視了它,它才成為了所謂的小事。之前每次都有學生作業不交或是在聽寫時抄襲,而同組的其他同事都說:“你何必那麼較真,哪個班沒有這樣的學生,有的學生你就是把他的作業收上來了也都是抄的,有什麼意義呢?”一次次過去了,我也逐漸接受了這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心想反正就那麼幾個學生也影響不了什麼。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不交作業或遲交作業,甚至一些成績好的同學在聽寫時也開始交頭接耳。我越發感到情況不妙,當我再採取措施時,基本上很難再使學生產生飛躍式的進步了。所以,在本學期開學之初,教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成為我工作的重心,事事無小事,只有在小的方面養成良好的習慣才有可能在大的方面有所突破。

  接下來兩點分別是“教是為了不教”和“受教育的人的確跟種子一樣”。這兩點是以上兩點的再續,也是相輔相成的。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學生從中嚐到了甜頭,自然而然就會自覺地把這種好習慣繼續下去。相反,如果學生一直都未能養成良好的習慣,他的行為只會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也許是好的,也許是有危害性的。所以,受教育者就像是一粒種子,他究竟能長成參天大樹還是永遠沒有破土而出的機會只有播種的人才能知道。種子只有被人用科學的方法播種到地裡才能生根發芽,不斷壯大。如果永遠被忽略那他的命運將會是充滿遺憾。所以,在教育者的眼裡,所有的受教育這都應該是飽滿的,充滿生機的種子,只有我們用心去播種,他們才有可能還給我們一片蔭涼。而不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去歧視或忽視學生。

  “德育總是跟智育、體育結合在一起”和“國文是發展兒童心靈的學科”。這兩點雖然我很贊同,但是前一點主要是靠班主任和學校才能實現,而後一點是跨學科的,所以關於這兩點我沒有太多發言權,就不再囉嗦。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師表,在我理解是教師和表率。唐代詩人韓愈在《師說》中對老師有了這樣的概括: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只是對教師在教學方面的闡述,而新時期的社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要為師還要為表。因為老師的一言一行都被學生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們會有意無意地去模仿。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更要規範自己的言行,不能說一套做一套,否則我們教出的將是一批批缺乏誠信的知識機器。

關於我心中有個夢的作文
我的老師讀後感
相關知識
如果我當老師讀後感
我的老師讀後感
我的老師讀後感
我的老師讀後感精選
我的老師讀後感精選
老師你好我的好老師讀後感
老師您好我的好老師讀後感演講稿
我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我最好的老師讀後感精選
老師您好我的好老師讀後感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