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故事介紹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茅盾是中國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其代表作有:《子夜》、《霜葉紅似二月花》、《春蠶》、《白楊禮讚》等,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志在鴻鵠

  8歲時茅盾入烏鎮立志小學讀書,後轉入植材高階小學,成為該校第一班學生。在學校裡,茅盾的各門功課都名列前茅,特別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受父母的影響,茅盾很小就心懷天下。十二歲時茅盾在會考作文中就寫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當以天下為己任”。在父母親的鼓勵下,十三歲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車,開始了中學生活。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業是自命題寫作,很多學生茫然不知所措。茅盾卻借鑑莊子《逍遙遊》中的寓意,寫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鴻鵠》。文中寫了一隻大鳥展翅高飛,在空中翱翔,嘲笑下邊仰著臉看卻無可奈何的獵人。茅盾借對大鳥形象的描寫,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壯志。而且,文章的題目又與茅盾的名字德鴻相合,形象生動,故藉此自抒胸臆。先生很是賞識,誇讚他“將來能為文者”。

  字跡潦草

  1913年夏天,茅盾中學畢業,報考北京大學預科第一類。他自己覺得考得不錯,便安心地回家等候訊息了。想不到發榜時竟沒有沈德鴻的名字,茅盾非常失望。但不久,他卻意外地收到了北京大學寄來的入學通知,通知書上寫的是沈德鳴三個字。茅盾趕忙跑到報名處去查報名單,發現自己在填報名單時,書寫潦草,把“鴻”字寫得像個“鳴”字了。這件事對他觸動很大,從此,他寫字一筆一劃,端端正正,從不草率,直至80多歲高齡寫回憶錄,還用毛筆正楷書寫,字跡清楚俊秀。

  怒斥編者

  茅盾向來是溫和的,但是也有被人惹到生氣的時候。1978年,新版的全國通用教材修改完畢,其中收錄了茅盾的散文《風景談》,編寫組將修訂後的教材排樣寄給茅盾參看,茅盾發現自己僅僅3500多字的文章竟被修改了100多處。對此,茅盾異常憤怒,當即回了一封信給編寫組:“你們改字改句,增字增句,多達百數十處,我不懂為何有此必要。大概你們認為文章應該怎樣寫,有一套規範,不合你們的規範,就得改。那麼,又何必選作家的文章來做教材呢?每個作家有自己的風格。你們這種辦法***隨便刪改,卻又不明言***,實在太霸道了,不尊重作者的風格。”茅盾在信中舉例說,如把駱駝脖子上掛的本來一樣的鈴鐺補加“大小”,茅盾譏諷地問:“事實上,駱駝掛的鈴鐺只有一種,你們為什麼要改為‘大小鈴鐺’呢?”接到茅盾的信件之後,編寫組不得不做了退步讓《風景談》大部分保持了原貌。

  筆名趣事

  現已獲得證實的沈雁冰的筆名有98個,然而在眾多筆名中“茅盾”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這個筆名的來源也有一個小小的故事。1927年,大革命失敗,沈雁冰被迫隱居在上海,鬱郁不得志的他開始用筆來宣洩心中的情感,於是創作了小說《幻滅》。小說完成後沈德鴻開始投稿,可許多的報社卻不敢登他的文章。這使得他內心十分矛盾,於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稿子最後交給了《小說月報》的編輯葉聖陶,葉聖陶認為小說很好,但是看了這個名字卻提出了意見,認為這個名字是個哲學名詞,不像一個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並且在當時那樣的環境下使用如此尖銳的筆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張在“矛”字上加了一個草字頭,改作“茅盾”。沈雁冰對這一改動也很滿意,以後就一直以此為筆名了。

  茅盾故居

  烏鎮故居

  此故居是茅盾誕生和度過童年、少年時代的地方,坐落在浙江省桐鄉市烏鎮觀前街17號,坐北朝南。茅盾自1896年誕生至1909年離鄉求學,在這幢故居中生活了十三個春秋。此後,幾乎每年都要回家看望他的母親。1940年他的母親去世以後,切斷了他與故鄉聯結的紐帶,他的親屬也相繼去了外地定居,故居房屋便陸續租給了居民居住。1977年春,當地政府動員住戶騰出了後園的三間平屋,加以修繕保護。1981年3月茅盾逝世後,烏鎮茅盾故居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故居

  位於東城區交道口南後圓寺衚衕13號,東鄰蔣介石北京官邸。茅盾自1974年12月初由原文化部宿舍遷入,直到1981年2月20日入院治療,在這裡度過了6年多時光的晚年生活。1984年北京市政府京公佈茅盾故居為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故居正式對外開放。

  

梅蘭芳的故事介紹
陳楚生為什麼要解約?
相關知識
茅盾的故事介紹
羅貫中的故事介紹
哲學家斯賓諾莎的故事介紹
成語狐假虎威的故事介紹
蘇秦的故事介紹
孟嘗君田文的故事介紹
李冰治水的故事介紹
楊勇的故事介紹
孔融讓梨的故事介紹
徐霞客的故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