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陵墓雕刻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南朝石刻圓雕,在南京、丹陽一帶。已發現的有宋武帝初寧陵、齊明帝興安陵、樑文帝建陵、梁武帝修陵、梁簡文帝莊陵、陳武帝萬安陵、陳文帝永寧陵及樑王室蕭巨集、蕭秀、蕭恢、蕭憺、蕭景、蕭績、蕭正立、蕭映的墓,另有十二座失名。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概述

  南朝石刻圓雕,在南京、丹陽一帶。已發現的有宋武帝初寧陵、齊明帝興安陵、樑文帝建陵、梁武帝修陵、梁簡文帝莊陵、陳武帝萬安陵、陳文帝永寧陵及樑王室蕭巨集、蕭秀、蕭恢、蕭憺、蕭景、蕭績、蕭正立、蕭映的墓,另有十二座失名。墓上雕刻通常六件三種:帝陵石獸一對、神道柱一對、石碑一對,王公墓石獅一對、神道柱一對、石碑一對。帝陵前石獸形類石獅而生角、翼,獨角者稱“ 麒麟 ”,雙角者稱“天祿”,均是傳說中的靈異瑞獸。王公墓前石獸,形同獅子而多雙翼。均用整塊巨石雕成,多仰首,垂身,有的則蹲伏,繼承東漢傳統造型,但形體碩大,氣勢恢巨集。神道石柱下為雙螭座,中為刻瓦楞紋的柱身,上 端石額一方刻文, 柱頂一仰蓮形圓蓋,蓋上佇立一頭與墓前石獸相同的小獸,整體凝重,蓋有特色。

  南朝石獸 就其形式來說,是承襲漢代石獸雕刻的。尤可注意的是,它的淵源可上溯到古代波斯的雕刻。這種形式雖然後代不再有,但由於利用整體石材,以洗煉的手法表現雄偉的氣勢,顯然影響著唐代陵墓前的石獅形式的創造。陵墓雕塑藝術包括墓室隨葬俑和地上大型的紀念性雕刻,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朝陵墓雕塑由來

  中國古人迷信靈魂不滅,特別是秦漢以來,統治階級更加篤信天命,妄想死後繼續享受無上的權力和奢華的生活,因此厚葬風氣盛行,帝王和王公貴族的陵墓中有大量的殉葬品,包括隨葬俑,還在墓前或墓周圍設定石柱、石獸、石人等大型紀念碑式的石刻。可見陵墓雕塑藝術是中國古代厚葬流行的產物, 並集中體現了特定歷史時代的社會理想、審美形式和高超的藝術水平。

  俑是我國古代墓葬中摹仿活人而製作的 一種偶像,是奴隸制社會盛行的活人殉葬的 物質替代品, 一般為木雕或陶塑,始於東周, 至戰國已蔚然成風。秦、漢和唐代尤為盛行, 宋以後,由於墓葬制中流行紙具器,桶才逐漸 消失。

  在俑的藝術中,以陶桶的藝術價值最高。 說到陶俑,最令人矚目的是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 1974年3月在陝西臨潼西楊村發現的這20世紀最壯觀 的考古成果,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古代雕塑 藝術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秦桶藝術的魁力首先在於其驚人的數量 和體積。 群體的組合,雄偉的氣勢,給人一種 震撼心靈的崇高感,現已挖掘的1、2、3號坑,佔地2萬餘平方米;若按其排列形式復原,應 有武士桶7000餘件,陶馬100餘匹,戰車 100餘乘,它們依照皇家禁軍真實的軍容浩 浩蕩蕩地排列為長方形軍陣,令人肅然敬畏, 顯示出秦軍"奮擊百萬,戰車千乘"的威勢以及 "秦王掃六合"統十中國的雄心和壯舉。秦俑的主要藝術特點是:崇高寫實,手法嚴謹;性格鮮明,形象生動;在總體佈局上,利用眾多直立靜止體的重複,造成排山倒海的氣勢,使人產生敬畏而難忘的印象。

  秦桶在藝術上的另一特色是高度的寫實性,武士桶和陶馬都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眾多的武士桶無一雷同,在高度統一的軍威要求下,作者本著極其樸素的寫實態度,生動而具體地塑造出每個形象的年齡、閱歷;身份和個性特徵。陶馬不僅比例勻稱,連骨胳肌肉的表現都十分逼真,且具有軒昂駿健的神韻。秦桶高超的藝術再現能力標誌著公元前的雕塑工匠對生活的觀察認識能力和表現技藝的迅猛提高,在我國古代雕塑史上猶如奇峰突起。《西漢加彩騎兵》1965年陝西楊家灣 B.C 175-145年〈新彩兵馬俑〉 江蘇徐州獅子山。漢唐陶桶藝術在數量和氣勢上雖不能與秦桶相提並論,但卻在反映社會生活的廣度 及形象刻劃的生動傳神方面有大的突破·, 如漢代的"說唱桶。、"樂舞百戲桶"和唐代的三彩"徘優桶"、"參軍戲"等,都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審美趣味。

宋徽宗的故事是怎樣
宋文帝劉義隆人物生平
相關知識
南朝陵墓雕刻
小學生南瓜簡單雕刻圖片欣賞
南瓜簡單雕刻圖片大全
南瓜簡單雕刻圖片欣賞
南瓜簡單雕刻圖片
南瓜簡單雕刻圖
南瓜食品雕刻圖片
南瓜食品雕刻鬼臉作品
南朝詩人徐陵的生平簡介
食品雕刻工藝學習指南知識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