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歷史故事四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8日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在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的《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下面是小編帶給大家的。

  茶的歷史故事1:茶得官

  北宋徽宗時期,宮廷裡的鬥茶活動非常盛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為了滿足帝皇大臣們的慾望,貢茶的徵收名目越來越多,製作越來越"新奇"。

  據《苕溪漁隱叢話》等記載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漕臣鄭可簡創制了一種以"銀絲水芽"製成的"方寸新"。這種團茶色如白雪,故名為"龍園勝雪"。鄭可簡即因此而受到寵幸,官升至福建路轉運使。

  後來,鄭可簡又命他的侄子千里到各地山谷去搜集名茶奇品,千里後來發現了一種叫做"朱草"的名茶,鄭可簡便將"朱草"拿來,讓自己的兒子待問去進貢。於是,他的兒子待問也果然因貢茶有功而得了官職。當時有人譏諷說"父貴因茶白,兒榮為草朱"。

  鄭可簡等兒子榮歸故里時,便大辦宴席,熱鬧非凡,在宴會期間,鄭可簡得意地說"一門僥倖"。此時他的侄子千里,因為"朱草"被奪正憤憤不平,立即對上一句"千里埋怨"。

  茶的歷史故事2:清照角茶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詞人,她的詩詞清麗婉約,飽含著豐富的情感。他的丈夫趙明誠,是個金石學家,兩人情意甚篤,相敬如賓。趙明誠去世後,留下了一部《金石錄》著作的"後序"是李清照所作。李清照在"後序"中對丈夫生前的事蹟和兩人以茶助興共同學習的往事作了動人的回顧。其中的一件生活趣事,描寫得極為傳神:

  "每獲一書,即同共校勘,整集籤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

  李清照夫婦治學嚴謹,博聞強記,青燈黃卷之中,孜孜,相互激勵,一杯清茶,成了他們辛勤為學的見證,一杯清茶,為李清照的一生平添了一段清奇的風韻。

  茶的歷史故事3:雲林絕俗

  倪雲林是元代著名畫家,以清雅出名。他喜愛喝茶,更愛自己調製一些茶點。有一次,在惠山,他用核桃、松子肉和米粉,做成一小塊一小塊象石子樣的點心,放在茶湯裡,並命名為"清泉白石茶"。

  某日,有個名叫趙行恕的宋朝宗室來訪,他一向傾慕倪雲林的清雅風致,特意來敘談。坐定之後,雲林命童子供上"清泉白石茶"一盅,趙行恕無動於衷地象平時吃茶一樣邊吃邊喝。倪雲林不禁勃然大怒,指責趙行恕道:"我因為你是宋家王孫,所以特出此品,誰知你竟不知風味,真是個俗物。"於是,從此再也不與他來往了。

  茶的歷史故事4:鐵崖夢茶

  楊維楨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號鐵崖道人。浙江諸暨人。嗜茶如命,時時沉緬於茶煙乳花,對茶飲獨有心得。有一年冬天,楊維楨讀書至夜裡二更,窗前月光微明,一枝梅影搖曳不息。他茶興勃發,喚來小書僮,從山後汲來白蓮泉水,燃起竹爐。並從茶囊中取出一種叫凌霄芽的茶葉,讓書僮烹煮,他在一旁欣賞,藉以放鬆一下伏案之倦。

  隨著竹爐的火溫和漸漸響起的水聲,楊維楨不知不覺地感到渾身輕飄,似乎有一股仙氣,把他送到一個"清真銀輝"的堂上,這裡有垂地的香雲廉,精巧的紫桂榻,流金溢彩,煙霞繚繞。他不覺做了一首太虛吟,唱到:"道無形兮兆無聲,妙無心兮一以貞……"這時,他又看到許多仙子來見他,其中有一位穿著綠衣服的仙子,前來自我介紹,自稱名叫淡香,小字綠花。她捧著太元杯,杯中盛著"太清神明之醴",奉給楊維楨,稱此湯能增壽。楊維楨接而飲之,並作了一首詞來回贈綠衣仙子。詞曰"心不行,神不行,無而為,萬化清"。綠衣仙子拿來紙筆,作歌贈維楨,歌曰:"道可受兮不可傳,天無形兮四時以言。妙乎天兮天天之先。天天之先復何仙。"

  這時,祥雲消退,綠衣仙子化作一陣白煙。楊椎楨忽然醒來,發覺是一個夢。這時,月光仍然隱隱於梅花之間,只聽得小書僮在喊他"凌霄芽熟了"。後來,楊維楨為了記錄這段神奇的境遇,便寫了《煮茶夢記》這篇優美的散文。

張愛玲的名言有哪些
適合兒童的睡前故事大全文字精選
相關知識
茶的歷史故事四篇
茶的歷史故事三篇
黑茶的歷史故事
愛情歷史故事四篇
有關讀書的歷史故事黑板報
關於成功的歷史故事大全
英勇奮戰的歷史故事
寬容的歷史故事
關於大青山的歷史故事隨筆
關於團結的歷史故事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