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常用的教學手段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幼兒園的教學方法很重要,它可以使孩子們從小就養成良好習慣、良好的思維。為以後的行為處事打下基礎。下面小編整理出了幾種幼兒園老師應當掌握的幾種教學手段和方法。

  一、基本的教學方法

  1.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習過程的客觀規律,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的思維和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式。

  啟發式教學法具有以下特點:

  注重調動幼兒的心智活動,提供給幼兒一種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現的機會。

  注重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幼兒愉快地參與到活動之中。

  注重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師生雙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促進。

  2.情景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幼兒創設一個具體、生動、形象的學習情景,並通過合適的方式把幼兒完全帶入這個情境之中,讓幼兒在具體情境的連續不斷的啟發下有效地進行學習。

  運用情境教學法應注意以下問題:

  要讓幼兒身臨其境,在情境中觀察、感知、操作、體驗,在具體情境的感染下產生歡樂或苦惱、愛或恨、喜悅或憤怒等情感。

  創設的模擬情境在形式上要新穎,新奇的刺激容易引起幼兒的注意,容易喚起幼兒的求知慾;在內容上要有實用性,創設的情境要能有效地達到目標,不搞花架子。

  在運用情境教學法時,教師要根據需要作啟發講解、點撥總結,以幫助幼兒將獲得的感性經驗進行概括、提取。要在情境中給予幼兒充分表達、表現的機會和交往的機會,使他們成為活動的主體。

  3.暗示教學法

  暗示教學法是運用心理學、生理學、精神病治療學有關知識和規律,精心設計教學環境,通過暗示、聯想與想象、智力活動、體力活動、練習、音樂等方式的綜合運用,巧妙地利用無意識的心理活動,激發個人的心理潛力,使兒童在輕鬆愉快的情況下學習的方法。

  運用暗示教學法應注意以下問題:

  運用暗示教學法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選擇恰當的暗示手段。

  把握好暗示的時機,使幼兒的無意識心理活動有利於向有意識心理活動轉化。

  創設好暗示的環境,使幼兒在愉快、輕鬆的氛圍中展開無需強記的無意識活動。

  重視教學中教師行為、觀念、態度、教學方法和教學環境對幼兒可能發生的潛移默化的作用,發揮積極影響。

  4.發現法

  發現法是指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概念和原理時,只給他們一些事實和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自行發現並掌握相應的原理和結論的一種方法。

  5.活動操作法

  活動操作法指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提供物質材料,引導幼兒在操作物質材料的活動中充分動手、動腦、動口,從而獲得經驗的方法。

  二、更系統的教學方法:

  一、直觀法:幼兒園教學的主要方法。包括:觀察***物體和現象***、演示、示範、使用直觀教具、採用電化教育手段等。

  1、觀察法:幼兒園直觀教學方法之一,運用觀察進行教育的方法。科學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方法,指有預期目的的感知活動。觀察方法:指觀察事物的具體方法。依據觀察的目的要求,選擇科學的觀察方法會提高觀察的效率。

  ***1***幼兒自發觀察:幼兒在沒有教師的指導下,主動、自發地觀察周圍新奇的事物。如:天空中的飛機、樹下的螞蟻等。

  ***2***個別物體觀察:在一定的時間內,組織幼兒觀察某一物體或現象,使幼兒掌握這一物體或現象的名稱、外部特徵、功能、與人們及社會的關係,從而獲得有關的粗淺知識。如一般的認識食物、動植物都用這種方法。

  ***3***比較性觀察:指組織幼兒觀察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體、現象,比較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通過分析、比較、判斷、思考,能更精確、細緻、完整的認識事物,形成概念。如認識圖形***正方形和長方形***、認識常綠樹和落葉樹等。還可以分為整體比較和分解比較。整體比較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進行整體比較,找出它們的相似性、相反性和相近點。分解比較是對兩種物體分別從區域性逐一地進行比較

  ***4***長期系統性觀察:也稱“追蹤觀察”。在較長的時間內,組織幼兒連續的對某一物體或現象的發展變化進行間斷性的、系統的觀察。如觀察種植角里的植物、月亮的變化等。

  ***5***順序觀察法:即對觀察物件按照先後順序,從不同的角度細緻的觀察。一般觀察動物時是按照從頭到腳、從上到下的順序觀察。

  ***6***特徵觀察法:是對觀察物件的最主要或某一方面特徵進行相對靜止的觀察。

  ***7***分解觀察法:是對觀察物件各部分進行仔細分解觀察,然後再綜合起來,達到清晰地瞭解全貌的目的。 ***8***探索性觀察:即觀察事物之間的聯絡、轉化、原因和結果進行探索。

  2、示範法:指教師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所做的教學表演,為幼兒提供具體的模仿範例。一般語言、藝術、健康領域用得較多。

  ***1***完整示範:對新的教學內容,從頭到尾的示範,給幼兒完整的印象,便於理解和掌握,形成整體的概念。如:新授歌曲、詩歌、早操時經常用到。

  ***2***部分示範:在幼兒學習過程中出現難點、錯誤時,教師進行部分示範以幫助解決區域性問題,對已經會的內容不再示範。

  ***3***分解示範:把學習材料分成幾部分,分部、分段地示範,使幼兒掌握每一處要領和學習的重點。

  ***4***不同方向示範:從正面、背面或側面進行示範,使幼兒從不同角度得到完整的印象。一般舞蹈、律動時用得較多。

  二、提問法:是教育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是指導幼兒觀察、學習的主要方法。

  1、描述性提問:即提示幼兒細緻地觀察並描述事物,一般這樣提問“你看到的啄木鳥是什麼樣的?”

  2、比較性提問:即啟發幼兒比較事物的異同。如“正方形和長方形哪裡一樣,哪裡不一樣?”

  3、分類性提問:即啟發幼兒運用概念進行思維的提問。如“你認為桔子是屬於哪一類呢?***幹過還是水果***

  4、解釋性提問:即提示幼兒瞭解事物及變化的原因並清楚的加以說明。如“雨是怎樣形成的?”

  5、選擇性提問:即對幾種結論進行取捨的提問。如“你們說,葡萄乾是屬於水果還是乾果呢?”

  6、反詰性提問:指對幼兒在觀察、感知過程中得出的判斷進行反問。如“小海馬是媽媽生的嗎?”

  三、談話法:又稱“問答法”,古老的教學法之一。通過教師提問和幼兒回答進行教學。即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回答提出的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檢查知識、鞏固知識。

  1、再現談話法:又稱“總結性談話法”或“主題式談話法”。是為鞏固知識或檢查知識而進行的談話。根據幼兒學過的知識,圍繞一定的主題提出問題,要幼兒通過回憶知識進行回答,經過知識的再現,將零星的認識系統化,達到整理、鞏固或檢查的目的。

  2、啟發性談話:是為傳授新知識而進行的談話,由教師根據學習的目的提出一系列前後連貫而又富於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幼兒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或根據眼前事物和現象的觀察,進行積極的思考做出正確的回答,藉以獲得新知識。

   四、講授法: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幼兒描繪情景,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說明道理的方法。包括講解法、講述法、描述法。

  五、討論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對提出的問題進行爭論,來表達自己的不同認識和看法。

  六、操作法:教幼兒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式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進行學習的方法。

  七、幾個美術概念:

  1、命題畫:又稱“主題畫”,幼兒按照教師指定的主題和題材作畫。

  2、命題意願畫:命題畫與意願畫的結合。指幼兒圍繞教師規定的主題,隨意想象來構圖作畫。它可以表現指定的主題,又允許幼兒自由選擇表現主題的題材內容,充分發揮想象,抒發情感。

  3、意願畫:教師不規定主題和題材範圍,完全由幼兒自己自由選擇題材構圖作畫。

  4、實物畫:又稱“靜物畫”。是以靜止的物體作為描繪物件的繪畫。

  5、人物畫:以人物為描繪物件的繪畫。

  6、景物畫:又稱“風景畫”。以室外的自然景物為描繪物件的繪畫。

  7、印象畫:也稱“記憶畫”。幼兒眼前沒有描繪物件,憑藉已有的知識印象作畫。即依靠頭腦中的表象,充分喚起幼兒的回憶,用繪畫手段表達他們印象最深刻,最感興趣的事物。

  8、故事畫:以幼兒熟悉的、最感興趣的故事為內容繪製的多幅圖畫。

  9、裝飾畫:運用簡單的圖案花紋,在做成的日常用品紙型或自制玩具上進行裝飾。

  10、拓印畫:將花紋印模墊在紙下,用彩色鉛筆在紙上磨塗成畫。

  11、輪廓描圖畫:幼兒練習描繪輪廓的一種畫法。將手、樹葉、瓶蓋、鑰匙等按在紙上,沿物體的外部邊緣將輪廓描下來,再塗上適當的色彩,構成一個鮮明的圖形。

  12、拓描畫:類似書法“描紅”式的繪畫。一種是附線拓描,將教者畫好的物體按照外形勾出輪廓線;另一種是附紙拓描,用半透明的紙放在事先畫好或印好的圖象上描畫。

  13、刮蠟畫:用彩色的蠟筆或油畫棒把紙完全塗滿塗勻,再用竹針在上面劃出各種形象。或用帶色的稀薄漿糊均勻地塗在紙板上,取梳子或其他帶齒的用具在上面刮出紋理。

  14、油水分離畫:先用油畫棒或蠟筆在紙上畫出影象,再用水粉顏料刷在紙上,水色遇到有蠟的地方便會脫開。

  15、捏染畫:在宣紙或牛皮紙上捏成若干小撮,再分別在色盤內蘸色,待色幹後攤平,呈現出彩色花紋。

幼兒園常用的教學手段
體育教學手段方法
相關知識
幼兒園常用的教學手段
幼兒園常用的教學手段
幼兒園中班的教學總結
幼兒園大班的教學計劃
幼兒園中班的教學反思範文
幼兒園常用的兒童順口溜
幼兒園小班的教學計劃
幼兒園大班的教學工作總結
幼兒園老師的教學活動反思
大班幼兒園老師的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