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數學學生小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小學的數學思維對於初中抽象數學思維的養成有時會產生阻礙作用,七年級是學生初中數學思維培養和提高的關鍵時期。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論新課標下初一數學問題教學的有效對策

  論文 關鍵詞: 新課標 初一數學教學 問題教學 有效對策

  論文摘要: 本文簡要闡述了在新課標理念下初一數學問題教學的必要性,評析了初一數學問題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同時就初一數學應該如何 組織和實施問題教學提出了一些有效對策。

  前言

  現階段的問題教學,在新課標理念導航下的初一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地位日益凸顯,正如哈佛大學的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即 教育 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時下,不少國家的學校課堂是一種充滿問題的課堂,其學科教學也是一種“問號式的教學”。

  一、新課標下初一數學問題教學的一般概述

  ***一***淵源與內涵。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提出了“發現學習”,現行的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實質上就是發現學習及其教學模式的衍生物,是在 現代 教育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在不斷吸收和借鑑古今中外各種傳統或現代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形成和 發展 起來的。根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新時期的初一數學問題教學應以數學問題即教師或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為核心組織教與學;在這種教學中,教師圍繞目標問題組織教學,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思考、分析、探究、解決問題,其旨在不斷培養學生適應現代教育發展需要的綜合素質能力。

  ***二***必要性與重要性。

  問題意識、問題能力可以說是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基礎。陶行知早就言簡意賅地指出:“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周軍也曾在其《教學策略》中指出:“提問是最重要的教學策略之一,它是學習和滿足一個人的好奇心的當然的方式。”由此,問題教學方法的施行可以說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深化改革的需要,當然也是初一數學教學改革的需要,是實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素質教育課程理念與目標的重要教學手段。

  二、新課標下初一數學問題教學的現實問題評析

  “0是表示有還是沒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這是一種常見的問題教學的設問方式。

  在具體施行初一數學問題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儘管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的侷限性仍然不時地蠶食著我們依然幼稚的創新思維。其一,原有初中數學教材、大綱、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的影響殘存,或多或少地抑止了教師思維發展的程序,束縛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這十分不利於初一數學教與學的和諧發展,也與時代的創新發展格格不入。其二,原有的以 考試 為目的、以灌輸為手段、以教師為中心、以死記硬背為特點的教育教學模式在初一數學教學中仍然沒有根本改變,其現實的殘缺存在與“強調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改變”的理念大相徑庭,已經越來越變成一種遏制學生自由探索、發現或提出問題的障礙。其三,不少教師的初一數學“問題教學”採取的是簡單的“教師問與學生答”或者“學生問與教師答”的問答式教學,有的是教師一問到底,或者放羊式地、不加指導地、單一地讓學生泛化提問,有的是教師設問“五無”,即無目標、無水

  平、無順序、無層次、無新奇,因此不可能使學生在疑問與釋問的自主學習過程中自覺培養創新精神。

  三、新課標下初一數學問題教學的有效對策探討

  關於新課標理念下有效實施問題教學的策略,我們可以按照以下邏輯思維展開探討:

  ***一***努力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是有效實施問題教學的前提。

  所謂問題意識是指學習者個體在學習認知活動中,面對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所產生的一種困惑、焦慮與主動懷疑、探究的 心理狀態或傾向。如果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達爾文就不會從懷疑“神創論”中催生“進化論”,牛頓就不可能從“蘋果落地”的簡單常見問題中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可見,“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現階段,不少國家已經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作為評價課堂教學的重要指標。我們的數學課堂如果依舊殘存“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勢必就會造就沒有問題的課堂:六年級提問發言爭先恐後,七年級老師“滿堂灌”、學生“死水一潭”。因此,在初一數學教學中,我們應努力讓學生喜歡提問或愛提問、好提問。例如,在“正數和負數”教學中,為了加深對該概念的理解,並開拓思維,可以預先讓學生收看電視臺的天氣預報氣溫圖、觀察溫度計上的刻度、查詢地圖冊中的地形高低地形圖、查閱父母親存摺或工資卡中存取錢的記錄頁面等,然後在課堂上讓學生介紹他了解的知識,同時要求其他學生向他提問,從而使學生在自主學習和相互提問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意識。

  ***二***教師精心組織設問,是有效實施問題教學的基礎。

  為了有效實施初一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教學,教師必須積極超前準備與目標提問相關的設問因素。這裡的設問包括教師如何提問與如何引導學生提問。

  一般來說,衡量初一數學問題教學提問效果的關鍵,主要是考察提出的問題能否幫助教師最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為此,教師要十分注意提問的策略。

  第一,提問的針對性即提問的物件與層次:根據不同層次或不同特點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提問,並通過不同的提問技巧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例如,在“有理數的加法”教學中,我常設問:①正數與負數相加時,實質上就是把加法運算轉化為“小學”的減法運算,對嗎?②如果兩個數都是負數,它們的和一定是負數嗎,為什麼?③如果兩個數的和是負數,這兩個數一定都是負數嗎,為什麼?教師引導有助於幫助學生在討論中歸納出有理數加法的一般法則,良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第二,提問的水平:提出的問題必須與教學目標或內容、學生的需要和特點相適應。有些教師的提問常常停留在“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思維度缺少的乏味方式上,沒能拓展學生的思維。

  第三,注意提問的程式性即順序性。例如,講授相反數知識,教師要依次明確設問:相反數的定義;互為相反數的數在數軸上表示的點的特徵;怎樣求一個數的相反數;怎樣表示一個數的相反數。

  第四,注意問題的可反思性或思想性。教師應根據知識的實際和學生主體的現狀引導設計出學生跳一下就可解決的問題。例如,在“多邊形”的教學中,教師可設問: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四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五邊形呢?正多邊形呢?不規則多邊形呢?

  ***三***學生敢於善於提問,是有效實施問題教學的關鍵。

  1.在初一數學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敢於提出問題,教師必須努力轉變 教育 觀念,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積極鼓勵學生鍛鍊提問的勇氣或膽量。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 現代 中學生的特點是思維活躍、求知慾旺盛,獨立性和自主性強,好奇心強烈。但是,或受傳統教學模式的薰陶,或出於學校統一 管理的需要,或是教師本位和功利主義的影響,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都表現得循規蹈矩,習慣於被動接受知識、提問,即使是個性凸顯的學生也會被單調乏味的教學模式打磨得稜角渾圓。長此以往,課堂就演變成了“一言堂”,學生沒有問題可問。相反,教師如果能夠認真聆聽學生即便是簡單甚至幼稚可笑的問題與見解,正確對待學生的思維“叛逆”,而不譏諷嘲弄,這樣一個寬鬆、和諧、開放和民主的課堂氛圍就會是孕育天才的搖籃,從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教學效果會明顯提高。例如,在“三角形”教學中,我經常鼓勵學生自學,引導其產生問題。學生常問:等腰三角形是否為軸對稱圖形,其對稱軸有幾條?等邊三角形是否為軸對稱圖形,對稱軸有幾條?任意三角形呢?

  2.在初一數學教學過程中,為了鼓勵學生善於提問,教師必須精心設計疑問,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和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想問問題或想提問題。

  怎樣設疑激發學生探究學習數學的興趣呢?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探究始於問題,問題源於情境。因此,教師要高度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諸如利用 熱點、多媒體、小實驗、生產生活趣事等,改革知識的呈現方式和呈現契機,動搖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平衡狀態,引發其認知衝突,誘發其問題意識,從而使其確實感到有問題需要去解決。例如,我們可 聯絡股票曲線值的波動變化談正負數、聯絡鳥巢 體育 館的 建築構造談圖形等,藉此激發學生的學習和質疑興趣。

  ***四***提供足夠的時間空間,是有效實施問題教學的保障。

  美國著名學者布魯巴克曾精闢地談到:“最精湛的教學 藝術 ,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那麼,在初一數學的教學 實踐中,我們還必須採取哪些措施以保障問題教學時“學生為本”理念的真正踐行?

  其一,我們必須保證在學生有時間思考、有時間提問,不能一灌到底;要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認真品嚐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快樂。其二,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參加數學教學實踐,包括觀察、實驗、參觀訪問、調查、室外考察、圖形制作等活動,向實踐學習,在實踐中自思、自疑、自問。教育家陶行知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四、結語

  時代 發展 日新月異,越來越需要我們數學教育 工作者不斷堅持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改變學習方式為突破口,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新時期,初一數學的問題教學還有許多現實的問題有待於我們去摸索、去探討、去解決。

  參考 文獻 :

  [1]陳玉琨.課程與課堂教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版.

  [2]李記林.探究性問題的設計.廣東教育,2006年第2期.

  [3]周軍.教學策略.教育 科學 出版社,2004年9月版.

  篇2

  淺析打好七年級的數學基礎的措施

  【摘 要】從小學數學過渡到七年級數學,學生對學習內容、學習方法都有個轉折與適應的過程,因此,打好七年級的數學基礎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論述了怎樣打好七年級數學基礎,為以後的數學學習做好鋪墊。

  【關鍵詞】小學 數學 教學方法

  從小學數學過渡到七年級數學,學生對學習內容、學習方法都有個轉折與適應的過程,相對而言,七年級數學知識點很多,也都比較簡單,很多同學覺得很好學,沒有困難,容易在學習中掉以輕心,慢慢地積累了很多小問題,這些小問題沒有得到及時重視和解決,在進入八、九年級後,加上學科的增加、難度的加深,就會出現跟不上老師的進度,感覺學習數學越來越吃力,勢必投入更多的精力予以補課,效果反而不理想。這個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對七年級數學的基礎性重視不夠。因此,打好七年級的數學基礎是十分重要的。如何打好七年級的數學基礎,應從下面幾方面去做好:

  一、注重預習方法,培養自學能力

  課前必須預習,只有通過預習,才能帶著問題去聽講,提高聽課效率。由於七年級學生處於半成熟半幼稚狀態,進入中學後,需逐步 發展 抽象思維能力,但他們在小學聽慣了詳盡、細緻、形象的講解,剛一進入中學就遇到“急轉彎”往往很不適應,他們雖然有求知慾和思考能力,但自學能力是較差的。七年級教材涉及數、式、方程,這些內容與小學數學中的算術數、簡易方程、算術 應用題等知識有關,但七年級數學內容比小學內容更為豐富,抽象,複雜,在教學方法上也不盡相同;而小學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與中學生也不盡一致,他們往往認為看書就是預習。因此,找不出要點,也不知自己有無問題,上課時只得把老師講的內容“鬍子眉毛一起抓”。顯然,這樣做“疲勞有餘,效果不佳”。為此,在上某一新課前,應給學生介紹課型、特點及預習方法。如對概念課,一般是針對教材的重點、難點為學生編排相應預習題,讓學生看書思考去找答案,達到預習的目的。

  二、注重聽課方法,向45分鐘要效率

  七年級學生往往對課程增多、課堂學習容量加大不適應,顧此失彼、精力分散,使聽課效率下降,因此,學生只有掌握好正確的聽課方法,才能使課堂上的45分鐘發揮最大的效益。宋代朱熹在他的“三到讀書法”中說過的“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可見聽課必須專心。我結合數學課的特點,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必須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耳到、手到”。所謂心到:是開動腦筋,積極思維;要求學生會圍繞老師講述展開聯想,理清教材文字敘述思路;要善於從特殊到一般,學會分析、判斷與推理。遇到問題後,要多想幾個“為什麼”,思考一下“怎麼辦”。只有會想,才能會學,也才能學會。眼到:是要善於觀察,勤看。既要觀察老師表情和手勢,因為數學上有許多抽象的概念,通過教師的眼神、手勢往往會表達的更生動、更形象,利於理解。又要仔細觀察知識 語言的表現,多方面增加感性知識。耳到:要求學生學會聽,要聽出教師講述的重點難點,聽清楚知識的來龍去脈,弄清問題的實質所在;舊知識要耐心聽,新知識要仔細聽;跨越聽課的學習障礙,不受干擾;聽完一節課後,概念的實質要明確,主次內容要分明。手到:一是嚴格按要求進行操作,掌握技能。二是學會做筆記,根據教師講課特點和板書習慣,抓住中心實質,在理解基礎上扼要記下重點、難點;思路有時也可以記下。教師形象比喻,深入淺出的分析等,尤其是技能的形成必須親手操作才能逐漸形成。顯然,在上面“四到”之中,“心到”是關鍵,善於動腦,勤于思考,是學好數學的先決條件。  三、注重複習方法,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

  及時複習是高效率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反覆閱讀教材,多方面查閱有關資料,強化對基本概念及知識體系的理解與記憶,將所學的新知識與有關舊知識 聯絡起來,進行分析比較,一邊複習一邊將複習成果整理在筆記本上,使所學的新知識由“懂”到“會”。複習方法上,讓學生學會歸納知識,整理知識,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概括知識的能力。通過比較可以明確本質,辨析異同,從而收到舉一反三是效果;通過聯想,可以建立知識間的相互聯絡,有利於形成知識 網路 ;通過概括,可把零碎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便於記憶,利於掌握,並靈活運用。

  四、注重解題方法,培養數學能力

  七年級學生考慮問題較單純,不善於進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對一個問題的認識,往往注意了這一面,忽視了另一面,只看到現象,看不到本質。這種思維上的不成熟給科目成倍增加、知識內容明顯加深的初中階段的教學帶來了困難。因此,在教學中,要多給學生 發表見解的機會,細心捉摸其思考問題的方法,分析其產生錯誤的原因,啟發學生遇到問題要認真分析,不要輕易下結論。同時從回顧解題策略、方法的優劣來開展評價,培養學生去分析,使學生學會反思。要 總結 相似的型別題目,當你會總結題目,對所做的題目會分類,知道自己能夠解決哪些題型,掌握了哪些常見的解題方法,還有哪些型別題不會做時,你才真正的掌握了這門學科的竅門,才能真正的做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善於暴露思維過程,留下一定的思維時間與空間,使學生“思在知識的轉折點,思在問題的疑惑處,思在矛盾的解決上,思在真理的探索中。”並達到啟思悟理,融會貫通。因此,例題的教學,習題的講評教學等既是幫助學生理解基礎知識,形成解題技能的過程,又是對學生思維訓練、培養數學能力的過程。抓住典型題講,循思設疑,引導探索,可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防止學生生搬硬套,使訓練既能使學生獲得解題方法又鍛鍊了思維能力。

  以上,就七年級數學如何打好基礎針對性解決存在的問題,給同學們出了主意。但如何確實去做到,還要同學們在學習中不斷的去感受去 體會,去加深認識理解,去尋找調整適合自己的能夠不斷增強學習信心和興趣的方法方式,相信一定能夠輕鬆學好初中數學課程,取得不俗的成績。

 
猜你喜歡:

七年級數學絕對值論文
七年級上期數學論文
相關知識
七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期中檢測卷答案
七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期中檢測卷
七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數學教學工作計劃
2017七年級上冊數學書課本答案
七年級上冊數學第一單元測試題彙編
七年級上冊數學第一章有理數測驗試題
七年級上冊數學期末模擬試卷
七年級上冊數學期末試題
蘇科版七年級上冊數學期末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