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劉昉傳閱讀答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劉昉是南北朝時北周刺史,後成為隋朝官員,其事蹟見於《隋書劉昉傳》。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隋書劉昉傳》閱讀材料

  劉昉,博陵望都人也。性輕狡,有奸數。周武帝時 ,以功臣子入侍皇太子。及宣帝嗣位,以技佞見狎,出入宮掖,寵冠一時。授大都督,遷小御正,與御正中大夫顏之儀並見親信。及帝不悆,召昉及之儀俱入臥內,屬以後事。帝喑不復能言。昉見靜帝幼衝,不堪負荷。然昉素知高祖,又以後父之故,有重名於天下,遂與鄭譯謀,引高祖輔政。及高祖為承相,以昉為司馬。時宣帝弟漢王贊居禁中,每與高祖同帳而坐。昉飾美妓進於贊,贊甚悅之。昉因說贊曰:“大王先帝之弟,時望所歸。孺子幼衝豈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擾王且歸第待事寧之後入為天子此萬全之計也”贊時年未弱冠,性識庸下,聞昉之說,以為信然,遂從之。高祖以昉有定策之功,拜下大,封黃國公,與沛國公鄭譯皆為心膂。昉自恃其功,頗有驕色。然性粗疏,溺於財利,富商大賈,朝夕盈門。於時尉迥起兵,高祖令韋孝寬討之。至武陟,諸將不一。高祖欲遣昉、譯一人往監軍,因謂之曰:“須得心膂以統大軍,公等兩人,誰當行者?”昉自言未嘗為將,譯又以母老為請,高祖不怪。而高熲請行,遂遣之。由是恩禮漸薄。又王謙、司馬消難相繼而反,高祖憂之,忘寢與食。昉逸遊縱酒,不以職司為意,相府事物,多所遺落。高祖深銜之,以高熲代為司馬。是後益見疏忌。及受禪,進位柱國,改封舒國公,閒居無事,不復任使。昉自以佐命元功,中被疏遠,甚不自安。後遇京師飢,上令禁酒,昉使妾賃屋,當壚沽酒。治書侍御史樑毗劾奏昉。有詔不治。時柱國樑士彥、宇文忻俱失職忿望,昉並與之交,數相來往。遂相與謀反,許推士彥為帝。後事洩,上窮治之。昉自知不免,默無所對。於是伏誅,籍沒其家。 ***節選自《隋書·劉昉》***

  《隋書劉昉傳》閱讀題目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孺子幼衝豈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擾/王且歸第/待事寧/之後入為天子/此萬全之計也

  B.孺子幼衝豈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擾王/且歸第/待事寧之後/入為天子/此萬全之計也

  C.孺子幼衝/豈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擾/王且歸第/待事寧之後/入為天子/此萬全之計也

  D.孺子幼衝/豈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擾王/且歸第/待事寧/之後入為天子/此萬全之計也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嗣位指繼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由父親傳位或傳業給嫡長子,而不是一般意義的最年長的兒子。

  B.高祖,古帝王的廟號之一,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此處是指隋高祖楊堅。

  C.司馬,在這裡指古代職官名。殷商時代開始設定,掌管軍政和軍賦;隋唐以後,為兵部尚書的別稱。

  D.古時男子20歲稱弱冠,這時須行冠禮,以示成年;滿18歲的女子結髮,用笄貫之,因此稱為“及笄”。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劉昉一生備受重用。北周武帝時侍奉太子,隋宣帝時與御正中大夫顏之儀一同被親信,隋靜帝時為司馬,隋高祖時進位柱國。

  B、劉昉生性狡詐。他與鄭譯謀劃,讓高祖輔佐朝政;又通過計策使宣帝未弱冠的弟弟宇文贊返回王府,被高祖認為有定策之功。

  C、劉昉自恃功高,驕傲自大。高祖想派他去監軍,他借“未嘗為將”之故推辭;又常常遊玩縱酒,不把自己職責之事放在心上。

  D、劉昉被殺,關鍵是因為與樑士彥、宇文忻謀劃造反之事洩露,起因是劉昉遊玩縱酒,不以職責為念而得不到高祖重用。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 及帝不悆,召昉及之儀俱入臥內,屬以後事。***5分***

  ***2*** 高祖深銜之,以高熲代為司馬。是後益見疏忌。***5分***

  《隋書劉昉傳》閱讀答案

  4. C

  5. D.***滿15歲的女子結髮,用笄貫之,因此稱為“及笄”。***

  6. A***宣帝和靜帝都是周朝皇帝,不是隋朝皇帝。且進位柱國不能看作是受到重用。***

  7.***1*** 到宣帝不行時,宣帝召劉昉和顏之儀都到臥室裡去,把後事囑託給他們。

  ***關鍵字“悆”“俱”“屬”各1分,倒裝句“以後事”1分,句意1分。***

  ***2*** 高祖很記恨他,讓高熲代他做司馬。此後劉昉漸漸地被疏遠猜忌。

  ***關鍵字“銜”“為”“益見”“疏忌”各1分,句意1分。***


  

高考語文文言文隋書楊尚希傳閱讀題附答案
北齊書蘇瓊傳閱讀答案
相關知識
隋書劉昉傳閱讀答案
隋書王頒傳閱讀答案
隋書高熲傳閱讀答案
隋書元巖傳閱讀答案
隋書柳彧傳閱讀答案
後漢書劉矩傳閱讀答案
隋書楊汪傳閱讀答案
隋書楊汪傳閱讀答案
梁書吉翂傳閱讀答案
後漢書王霸傳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