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課文。課文既揭示了科學家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反思,希望能幫到你。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反思篇一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科普說明文,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但全文篇幅較長、內容複雜,該如何分割課文內容?怎樣組織教學才能簡約而有效地達成目標?我反覆研讀教材,將感知課文主要內容,研讀一、二兩個自然段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努力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與感悟,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通過自主閱讀、朗讀比較、看圖理解等形式,感悟語言的生動與準確,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著與艱辛。

  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將教學目標設定為:

  1.學習生字詞,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茹毛飲血、樹棲”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3.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著與艱辛。

  4.引導學生揣摩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

  其中3、4兩點為本堂課的重、難點。

  二、教學流程:

  ***一***看圖匯入,讀題質疑

  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為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因而匯入時我首先通過一組圖片讓學生感知恐龍的凶猛、龐大,然後出示課題引發學生的感知衝突,質疑激趣,進入課文的學習。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此處,我旨在教給學生這樣一種方法,有了解課文主要寫了什麼的意識即可,至於具體說得要多好並不強求。

  ***二***落實字詞,理解文意

  本課的詞語教學我花了較大的力氣,做了較多的文章。首先是最基礎的生字新詞的教學,重在讀準字音,像“棲”、“毋”、“茹毛飲血的血”等字。接著是對一些生詞、新詞的理解,有的讓學生直接理解,像“茹毛飲血”、“樹棲”;有的結合課文的插圖來理解,像“中生代”、“化石”;有的結合生活經驗來理解,像“演化”、“欣喜若狂”;還有的則是聯絡上下文,結合句子的理解,如“假說”一詞。最後,緊扣詞語,理解文意,感受科學工作的認真、執著,科普文用詞的準確、嚴謹。

  ***三***想象補白,瞭解歷程

  對於第二自然段的教學,我認為了解科學家的研究發現的歷程是非常重要的。因而在教學時讓學生在比較了鳥類和恐龍的骨骼之後進行想象補白:看到恐龍和鳥類在骨骼結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你產生了什麼想法?學生的想法其實就是科學家的想法,這樣一來學生很自然地就瞭解了科學家的思維過程,明白了整個研究發現的歷程:注意相似——提出假說——找到證據,也感受到了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著與專心。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反思篇二

  《飛向藍天的恐龍》這是一篇科普文章,課文以 “飛向藍天的恐龍”為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文章開篇即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動物展現在讀者面前。教學本課,要引導學生了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變過程,體會科學工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執著與艱辛,引導學生揣摩課文準確生動的語言。我上了這篇課文後對科學性說明文的教學有了新的理解。

  一、說明文的情感“朗讀”

  科學性說明文雖然不像其他文字那樣可以深入地體會文字蘊藏的情感,但是同樣有不少感情因素在裡面。如《飛向藍天的恐龍》這一課的第一自然,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不相干的動物展現在讀者面前,我在教學中抓住重點詞:笨重、遲鈍、敏捷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激發了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並在朗讀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這一情感體驗,把科學性的說明文也引出了學生的情感。

  二、說明文中的語文訓練

  語文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科普說明文教學中,對於說明方法講得滴水不漏,面面俱到,而如何活用這些方法則很少涉及。這就好比一個游泳教練只講游泳的知識而不讓學泳者下水一樣,學生是很難從中學到真正的說明本領的。我在教學中,先出現兩組詞:“說到……往往”、“談起……自然”,在讓學生朗讀句子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說話訓練,開啟學生運用詞語的思路,學到運用的方法,使語文的工具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也讓科學性說明文的閱讀教學走出了只說不練、脫離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誤區。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反思篇三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四年級語文第七冊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體裁是科普說明文,主要介紹了中生代時期的恐龍演變成鳥的過程。

  這篇文章是科普說明文,所以內容比較煩瑣,第一段一箇中心句總領全文,第二段講述了恐龍與鳥之間關係的科學研究,第三段一個過渡段只有一個設問句,第四段則是全文的重點,詳細介紹了恐龍是怎麼樣演化成鳥的,以及哪些恐龍型別成功演化了。最後一個自然段表達了科學家希望找到重演恐龍進化歷史程序的證據。課文的重點是介紹恐龍演化的型別和過程,教學目標是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話來表達清楚恐龍的演化過程。

  在備課過程中,參考了教學參考以及老百曉上的資料。在跟師父商量了如何安排課文順序之後,最終確定下來了,講解完課文第一自然段後,直接奔向課文的重點段落***第四自然段***講解恐龍演化的過程。其中設計了兩個表格,讓學生梳理清楚思路,另外還涉及了一些對用詞準確的句子的理解,幫助學生理解恐龍的演變過程。

  實際上課的時候,卻暴露了不少的問題。因為在備課的過程當中,老師只是備了自己,沒有備好學生,對於學生的反應沒有很多的瞭解,所以當出現學生跟老師預期的反應不一致時,自己就感到慌了,導致非常的緊張,學生感受到了老師的緊張,心裡也跟著緊張,從而整個一堂課下來,課堂氣氛是比較沉悶的。

  二是上課的語言非常平淡,沒有激情,本來學習恐龍這篇課文應該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一篇課文,可是語言的平淡導致學生沒有興趣學,我也深深的覺得語言的平淡是老師的大忌,尤其是小學老師,更加應該用豐富多彩的語言去打動學生。

  三是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沒有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在填寫表格的時候應該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學生能不能理解恐龍的演變過程就應該要靠這兩個表格來提示,可是在讓學生自由讀了課文的相關部分以後要學生填寫時很多學生沒有認真的讀課文,所以讓他填寫的時候他也沒有看螢幕上的表格,只是很漠然的聽老師講。這個時候老師應該主動停下來,讓全班學生一起來看看錶格,共同把它完成。

  四是自己在上課的過程當中,語言過於煩瑣羅嗦,這樣會導致學生的厭學,所以語言不應該重複過多,對於提的問題也不應該重複,要讓學生有時間去思考。還有就是在出示表現作者語言準確的句子的時候,沒有讓學生去讀句子,這樣的話要學生直接體會恐龍的演化過程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缺少“讀”也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主要的缺點就在這上面說的四個方面,這是極需要改進的地方,我想要想糾正過來對於自己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但是要想有進步就不能怕難,我覺得要在今後的上課過程當中要慢慢的滲透一些激情,逐步來改變自己的語言,我也深深的認同“其實,語言的運用對老師也是非常重要的”這種觀點,我要努力的去改善自己的語言,期望能獲得好的改進。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反思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威尼斯的小艇教學設計
相關知識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反思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反思
飛向藍天的恐龍課後反思
飛向藍天的恐龍讀後感範文
飛向藍天的恐龍讀後感
飛向藍天的恐龍反思總結
秋天的懷念教學反思案例
藍色的樹葉教學反思
語文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
語文恐龍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