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歷史記載了過去發生的事實,初中學生初次接觸歷史,主要學習中國史和世界史,其中中國史是學習重點,因此將反思性教學模式運用到歷史這門課程中,不僅可以使學生學到教材中的基礎知識,還可以在反思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歡迎參考。

  篇一

  本學期是九年級最後衝刺時間。根據前幾年的中考內容,中考題型,結合九年級兩個班學生實際和複習教學後有以下反思:

  一、在教學中要注意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是聯想式教學方法,通過縱向聯絡及橫向聯絡,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收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後教師從以講解、概括為主,到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絡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

  二、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知道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不紊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在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

  三、加強中考資訊的收集和處理,關注中考命題趨勢,在平時的課堂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比如概括、歸納、比較、判斷等諸方面的綜合能力,讓學生養成勤於複習舊知,善於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範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到功在平時,形成習慣。

  篇二

  未來學家預言:未來的文盲將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一些沒有掌握學習方法,不會自己鑽研問題、缺乏預見能力的人。所以,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應成為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歷史這一學科的知識有著具體性,它包括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條件、過程、地位諸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絡,即每一社會、每一個國家的發展規律,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規律。這就要求學生鍛鍊思想,獨立鑽研,通過動腦、動手、動口,獨立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此外,在歷史教學中還必須要求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其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包括培養學生利用已學歷史知識進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認識現在、預見未來,“鑑古知今”、“鑑往知來”的能力。“授之以漁”是我國曆代教學的經驗結晶,從現代教學論來認識,“教學”的真正含義應是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教師只有讓學生自己學會讀書,教會學生學習,才是傳授了開啟資訊之鎖的鑰匙。只有掌握學習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學頂峰的階梯。在平日的歷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學法指導貫穿在歷史課堂教學始終”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學法指導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編寫學習提綱,培養閱讀能力

  閱讀教科書是獲取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智慧的重要前提。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由於歷史學科具有過去性、綜合性和史論性的特點,學生在初讀時容易遇到許多障礙,也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基礎差、閱讀不得法,抓不住重點,所以,在起始階段,我重點訓練學生的閱讀方法,通過提問引路、審題啟示、疑難突破、重點探索、提綱導讀等多種方法,把學生引到自覺閱讀的軌道上來。例如,在教授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一課時,我首先給學生指出:社會經濟主要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農業方面包括工具、技術和經驗、水利及成就;手工業方面包括冶煉、陶瓷、紡織、造紙、市場等。然後指導學生按上述提示閱讀教材,找出本課中的重點知識,學生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逐漸學會模仿教師編寫提綱,教師應在此基礎上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自編提綱的練習機會。學習新課時,多讓學生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試編。學完一個單元后,可讓學生編寫單元知識結構,抽象出歷史階段的本質特徵,從而把新聞記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講完世界歷史第一冊中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1789──1814年的法國》時,要求學生列圖表分析英、美、法革命程序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代替一種舊的社會制度必須經歷激烈、曲折、反覆的鬥爭這一歷史規律。

  指導學生整理、編寫提綱,可以達到使學生既掌握基礎知識,又提高學科能力的目的。這是因為:首先,學生在整理和自編提綱時,必須先仔細閱讀教材,瞭解教材中的知識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絡,只有真正理解各種知識點之間的聯絡和它們所處的地位,才能把知識點有效排列起來,這就使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一旦整理出準確的知識結構,知識點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識結構的枝幹上,從而使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構成基礎知識的立體之樹。其次,學生在編寫提綱時,必須對教材進行分析、歸納、概括,通過思考使教材內容變得條理化、要點化,這無疑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第三,學生在掌握了編寫方法後,可以依照這種方法去整理編寫同一類歷史現象的知識結構,這有利於學生歸納同類歷史現象的共同點,同時由於具體現象又具有特殊性,這又迫使學生注意區分同類現象的不同點,對培養學生比較歷史現象能力有積極意義。第四,學生在複習、整理編寫歷史結構時,能幫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識掌握的薄弱環節,從而進行鍼對薄弱環節的複習,提高複習效率。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思維能力

  歷史學科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學生由於受傳統偏見的影響,仍認為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學科,只需死記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論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們缺乏學習歷史的內驅動力。為此,教師應十分注意利用歷史學科內容豐富、縱貫古今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性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促進他們大膽地馳聘自己的思維和想象,發展他們的智力。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注意做好幾點:第一、要科學地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疑要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先感知後概括,亦即從具體史實入手,去歸納某種結論或道理,以實現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如講華盛頓會議,先讓學生概括背景、時間、地點、內容結果,然後進一步設疑:華盛頓會議的召開是否消除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為什麼?從而揭示出帝國主義的矛盾,為這一體系的崩潰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埋下伏筆,使學生了解帝國主義是戰爭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難易適中。太容易會流於平淡,學生不屑於回答,更無助於啟發思維,太難會使學生如墜迷霧中,所以設疑要難易適中,循序漸進。第三,要激發思維興趣。愛因斯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教師通過設疑,創設一種有趣的思維意境,從而刺激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無疑會使教學事半功倍。例如,講《美國內戰》前,教師首先設疑:八十年代美國民意測驗結果,開國以來四十多任總統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國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湯姆叔叔的小屋》這部作品嗎?那位偉大的林肯曾對這部書的作者斯托夫人說:“一部書導致了一場戰爭。”那麼這部書導致了什麼戰爭呢?它的原因、性質、結果如何呢?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自己去認識、分析、概括和評價,這樣便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教學效果較好。

  三、教會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線索,抓住學習重點

  歷史發展的線索就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絡,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範圍廣、頭緒雜、內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複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展線索,提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絡,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開始講世界史時,首先指導學生看教科書前的目錄,然後教師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個社會階段的特徵、基本內容等。在講世界近代史時,要讓學生明確必須抓住三條基本線索,即:資本主義發生、發展以及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和戰爭,無產階級革命鬥爭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

  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應該讓學生學會如何確定重點。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四方面去確定教材中的重點:第一,能夠說明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觀點的內容;第二,對歷史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屬於“中國之最”、“世界之最”的內容;第四,教科書上有插圖,課後有練習題的內容。學生掌握了上述原則,就比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點。

  四、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記憶效率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歷史教學中,我常採用以下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記憶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記憶法。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週後再複習一遍,一個月後再重複一次,記得就會比較牢固。第二,趣味記憶法。如講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統治時期,要求學生記住當時的派別:大資產階級、雅各賓派、熱月黨人、督政府、拿破崙,要求學生記成“大雞鴨,熱都拿。”第三,引導學生記憶綱要。如美國獨立戰爭經過的六件大事。

  商品經濟的大潮滌盪著傳統觀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經不是空洞的命題,而是現實社會的要求,我們應該把培養學生學會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養現代人的高度來對待,只有這樣,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較強的適應力。

  篇三

  初一的歷史課講述的是中國古代史的知識,再加上初一學生算是真正意義上接觸歷史,所以相比較而言學生還是更容易對歷史課產生興趣。但是怎樣才可以讓歷史吸引學生,讓學生喜歡歷史,怎樣才可以讓歷史課堂變成學生喜歡的課堂,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思考、值得不斷嘗試的事情。

  在講述中國古代史的時候,我才發現初一學生的歷史知識少得可憐,而且學生的歷史知識面十分狹小,比如我在講述堯、舜、禹的時候,80%的學生是不知道這幾個人的,連這些字都不認識,更別說他們的故事;只有極少部分閱讀面比較廣的學生聽說過他們的傳說故事。所以在上歷史課的時候,想要學生進行故事的講述和比賽,是很有難度的一件事情。

  除了講故事之外,其實歷史課堂的形式還有多種形式的:表演、話劇、知識競賽等。儘管這些形式在實際操作中有一定的難度,但歷史課堂中還是可以嘗試的,尤其是對於初一的孩子,他們參與的積極性還是比較高的。講述到“遠古人類的一天生活”時,有幾個班的小組嘗試了表演,在短短的時間裡,學生能準備出一些簡單的臺詞和相關的動作,確實是很出乎我的意料,而且在表演的時候,他們能很認真、很投入的表演,著實讓我欣慰。

  歷史課定期準備一些知識小競賽,也是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尤其是在杜郎口模式下小組學習的形式,小組競賽可以增強集體榮譽感。在前三課上完之後,我準備了一次小的知識競賽,時間就是20分鐘左右。在第一個班進行知識競賽時,我準備了必答題和搶答題,由於搶答題不能確定誰先搶到問題,所以課堂的控制有很大難度,所以其後的幾個班,我就取消了搶答的環節,雖然這樣競賽的氣氛稍微弱了一些,但是課堂的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不管是歷史表演還是知識競賽,再或者故事講述,其實都只有一個目的: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增強其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不至於讓學生討厭歷史、厭煩歷史,也許這就是歷史老師最大的心願。

  歷史課堂形式的多樣性本身就是歷史知識的一個延伸和拓展,也是歷史知識的一個活用,不至於讓歷史真正成為歷史。當然,課堂形式的多樣性還是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和好好準備的,讓課堂真正活起來,讓形式不僅僅再是形式。

猜你喜歡:

1.初中歷史教學反思隨筆

2.初中歷史教學反思範文

3.初中歷史教學反思週記

4.初中歷史教育教學隨筆

5.初中歷史教學隨筆感悟

初中歷史反思怎麼寫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集
相關知識
初中歷史反思週記
初中歷史反思怎麼寫
初中歷史反思
初中歷史反饋練習題及答案
初中歷史反饋練習題
初中歷史反饋練習題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週記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範文
初中歷史工作反思
初中歷史教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