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在山的那邊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導語:在山的那邊一文通過自己一次童年的經歷比喻一個信念,媽媽所說的"山的那邊是海"。其中"海"是媽媽由我的痴想,疑問而說起的,並非指理想。

  正文:在山的那邊

  一氣兩堂課下來,也算完成了《在山的那邊》的教學。無論是在設計與實際的課堂上,我都作了大量的刪減。譬如說詩歌的朗讀,雖然也反覆讀了,但仍然只是服務於詩意的理解與感受,而沒有把這一課上成朗讀指導課;譬如新詩的語言特點,幾乎是一字不講,作者,隻字未提……因為我只取一瓢飲,那就是此詩作為人生新起點上的意義。

  引進盲童戴維的故事,只是因為學生的人生需要數十年寫成,今天無法完成,所以我借一個異國他鄉人的故事,來喻指每個學生自己的人生。


在山的那邊

  我的理解是:詩=人生=故事

  戴維用自己的一生,寫了一首活生生的《在山的那邊》的詩,《在山的那邊》一詩,其實濃縮了無數個戴維的故事,也許還會有在座的某一個兩個一群人的故事。

  詩,如果不與人生相連,那麼它與什麼相連呢?

  學習《在山的那邊》一詩之後,如果沒有須精神上獲得提升,在理想上獲得重建,那麼一切技巧與知識有什麼用呢?

  所以,我的設計與課堂都回到了人生本身,當學生問:“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壽馨蕊在我們的幫助下的回答是:如果考上清華是我的“海”,那麼這最後一座山,就是高考,在接到清華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整個世界為我燦爛起來。

  為什麼小學六年講朗讀技巧,結果教出來的仍然是一片平平的唸經聲?因此這些朗讀只有技術,並沒有真正的精神在裡面!精神所到的地方,你甚至不需要技巧,像我一個普通話最差,當初沒有任何權利朗讀課文的人,也許今天是能夠把話送到每個人心中的其中的一個。

  “鐵青著臉”要講,“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要講,“漫溼了我枯乾的心靈”要講……

  但是不是為了因為下次可能考到而講,而只是因為理解了這些他不懂的地方,他會對詩意的人生、人生的詩意擁有更為真切的理解。

  也許,我教的並不是一首詩,而是一段生命的起始。

在山的那邊讀後感範文
遠逝的風陵渡閱讀答案
相關知識
七年級上冊在山的那邊讀後感
七年級語文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在山的那邊讀後感
在山的那邊讀後感
詩歌在山的那邊讀後感
詩歌在山的那邊讀後感
在山的那邊讀後感範文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濟南的冬天課時特訓答案
七年級上冊語文春的教學設計
七年級上冊歷史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