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教學反思案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初中化學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根據化學現象去思考和發現問題,根據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學會反思.不斷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和創新精神。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歡迎參考。

  篇一

  在化學教學中,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在講解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多引導、啟發,學生自主的找到化學規律,這樣不僅減輕了課堂上教師的負擔,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啟發了學生的思維。下面是我幾點教學體會。

  1.化學教學中的很多定義、概念學生在掌握和區分時都有一定的困難,因此為了便於學生的理解,在講解某些定義時採用先舉例,再讓學生找出共同點,進而得出定義的方法,更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如在講解物質的分類時,可以讓學生舉出一些物質,而教師板書的時候有意識的分類書寫,把金屬單質寫到一起,非金屬單質寫到一起,金屬氧化物寫到一起,非金屬氧化物寫到一起,兩大類寫到一起,再引導學生總結他們的共同點與不同點,從而得出定義。

  2.序言的講授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序言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化學,因此培養其興趣是關鍵。在這一部分應多引入一些圖片、影像材料等,多介紹一些科技發展史,再通過幾個小實驗來吸引學生的眼球,培養其學習興趣。

  3.實驗基本操作在化學的學習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加深學生的印象是非常關鍵的。例如,在講述如何正確聞氣體氣味的實驗操作時,我採用的方法是先講述正確的操作方法,再讓學生演示,第二天肯定有學生忘記,那怎麼辦呢?第一天我們聞的是空氣的氣味,因為空氣無色無氣味,他們的印象不一定深,那麼第二天讓他聞氨水的氣味少量氨氣毒性不大,不會對人體造成太大傷害,但氣味卻很大,挑一個學生演示,很可能他直接去聞,那麼他一定一輩子也忘不了聞氣體氣味的正確方法。

  4.在做《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時,可以先做一個演示實驗,讓學生明確結論,再讓學生做一個實驗,在這裡可以做一些手腳,讓其不成功,再引導學生找出其失敗的可能原因,這樣學生自己得出的結論總比我們灌給他們要好。

  5.講解稀有氣體和氮氣的用途時,應引導學生看書並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他們的用途,並引導學生警醒對比,比較其相同點與不同點個別題也考其共有的性質,得出其用途相似的原因是“化學性質穩定“,從而樹立“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的思想觀念。

  6.在做《硫燃燒實驗》與《鐵絲燃燒實驗》時,集氣瓶底均需留少量水,但鐵絲也可以放少量細沙,做完實驗可以提出設問:“硫燃燒可不可以也用細沙來代替水?”引導學生放它們的原因:鐵絲燃燒是為了防止紅熱的生成物濺落炸裂瓶底,而硫燃燒是為了吸收汙染大氣的二氧化硫,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

  7.講解雙氧水製氧氣實驗時,可以順便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將書中的兩個實驗增加一個加熱雙氧水的實驗,引導學生猜想,加熱雙氧水也能產生氣泡,那麼產生的氣體到底是什麼呢?學生各抒己見,最終可能有三種答案,即:水蒸氣、氧氣、兩種氣體的混合物,那麼該如何驗證呢?引導學生思考回答。當然,學生剛學習化學,回答肯定不到位,此時教師的引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為了驗證到底有沒有氧氣,該用什麼進行檢驗呢?學生肯定知道是帶火星的木條,但事實是木條並不復燃,相反可能熄滅,再進行分析其中的原因,從而培養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這裡要做的是提供一些資訊,及時進行引導。

  8.講解元素符號時,為了增加趣味性,可以先不提元素符號,直接在黑板上寫一個單詞“gold”,問學生的意思,學生肯定都認識,反過來在黑板上寫出漢字“汞”或其他的你認為學生不會寫的讓學生回答,學生肯定不會並期待你的答案,此時你出乎學生的意料,說自己也不會,課堂的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了,然後趁機引出元素符號的重要意義──通用,那麼這節課一定會很順利的上完,學生的印象也會很深刻。

  8.分子、原子是學生學習化學中的難點,由於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微觀世界,因此樹立一個微觀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才能讓他們更好的理解呢?適當的藉助於電教手段進行演示可以使微觀的結構、變化變成巨集觀的影像,有利於學生對微觀世界的理解。

  9.關於符號表示的意義,可以反過來進行講解,如設問氫元素怎麼寫?一個氫原子符號怎麼寫?從而得出元素符號既可以表示該元素,也可以表示該元素的一個原子。在通過提問鐵的元素符號怎麼寫?一個鐵原子的符號怎麼寫?鐵物質的符號又怎麼寫?引導學生得出“Fe”,反過來,氫氣又怎麼寫?由於學生學過氫氣的化學式,會寫其化學式,再通過幾組例子進行對比得出結論:分子構成的單質其對應的元素符號只能表示兩種意義;原子構成的物質其對應元素符號可以表示三種意義。

  10.核外電子排布:先教給學生如何畫原子結構示意圖,再讓兩名學生到黑板分別畫金屬原子結構示意圖、非金屬原子結構示意圖,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最外層電子數少於四的多為金屬元素,在化學變化中容易失電子形成相對穩定結構,表現其金屬性;最外層電子數多於四多為非金屬元素,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得電子形成相對穩定結構,表現其非金屬性;最外層電子數等於8氦為2是相對穩定結構,不易得失電子,多為稀有氣體元素。當然,這些結論都應該是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書寫、思考而得出得結論。

  12.書寫化學式應先講解規律,即根據化合價進行書寫,等學生差不多會寫了,再引導學生髮現規律即化合價絕對值交叉以加深學生的印象。為什麼要等到寫得差不多再找規律呢?主要目的是為了以後求算化合價打基礎。書寫練習時要由簡到難,如先寫氯化物化學式,再寫氧化物化學式,再寫“幾氧化幾某”,再寫酸、鹼、鹽的化學式,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每類書寫時教師先演示幾個,然後在找學生到黑板寫,其他在下面寫,讓學生對黑板學生進行講評。

  現在我們正在進行著課程改革,在我理解課程改革的精髓就是改掉以往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思想,取而代之的是教師引導,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法,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多將一些,這樣即減輕了教師課堂上的負擔,也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考能力、動手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意識,何樂而不為呢?

  篇二

  化學是一門基礎的自然科學,它同農業、能源、材料、資源開發、國防建設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有著密切的關係,它對實現我國“四化”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和基礎階段。它不僅能為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學習有關專業奠定基礎,也能為畢業生參加工作解決處理一些實際問題打下基矗要想大面積提高化學教學質量,必須從初中抓起,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入手,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做起,引導學生突破初中化學課時少、任務重、內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極易混淆等矛盾,幫助他們過好基本 概念關,實驗操作關等,使他們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開發他們的智力,培養他們靈活運用化學知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實踐中的一些做法,談點滴體會。

  一、激發興趣,引導學生樂學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求知的巨大動力,發明創造的源泉。興趣的培養在於誘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因勢利導,引導他們及時排除不利於發展學生認識興趣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掃除學習中的障礙,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積極主動自覺地學。學生剛接觸化學,開始會對化學頗有些興趣,尤其對化學實驗更感到有意思。但當學到化學用語、元素符號和基本概念時,常會感到抽象難懂、枯燥乏味,往往會把化學視為“第二外語”或認為化學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有可能會使原有的興趣消失。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和保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引導學生突破初中化學知識的分化,使原有的、暫時的興趣轉變為穩定的、持久的興趣?為此我們及時對學生進行了化學史教育,講化學的發展和形成,結合書本介紹科學家探索化學奧祕的軼事,如道爾頓提出近代原子學說,居里夫人一生榮獲兩次諾貝爾獎,談聞名世界的中國古代發明如造紙術、火藥等,論化學與現代化建設和生活的密切關係。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化學用語是國際通用的語言,是國際上用來表示物質的組成、結構和變化規律的一種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並感到學好化學知識是多麼重要,他將直接關係到祖國的發展和建設。這樣做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初中化學需識記的知識比較多,有時又很集中。例如在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過程中,應是先通氫氣,把試管內空氣排淨後再用酒精燈加熱,當黑色氧化銅完全變為紅色銅時,要先撤酒精燈,等試管完全冷卻後再撤掉氫氣流。這個實驗經演示講解後,我們用氫—燈—燈—氫四個字來表示,使學生很快地掌握,並能完整準確地說出其四個字順序的含義及為什麼。

  另外我們還根據初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多地依賴於學習興趣,其形象識記能力超過抽象識記能力,喜歡動手,再造想象力比較豐富的特點,成立了化學科技興趣小組,目的即為鍛鍊學生動腦、動手、動筆、動口能力,從激發興趣著眼,訓練發現思維和創新思維,發動學生利用小藥瓶、塑料袋、鐵絲、蠟燭等廣泛開展小製作、小實驗活動。例如學習了燃點以後,我們組織了學生做“燒不焦手帕”、“玻璃棒點燈”等實驗。在教學中我們還藉助於圖片、模型、幻燈、電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教學。這些活動的開展消除了初中學生學習化學的 畏難情緒,使學生感到化學有趣,樂意學,使智力和能力同時得到了發展。

>>>點選下一頁閱讀更多關於“”

初中化學教學如何反思
關於初中化學教學反思範文
相關知識
高中體育教育反思案例
初中英語課後反思案例
初中語文教後反思
初中物理教師反思
初中歷史教師反思
初中生物教後反思
初中英語教師反思
初中語文教師反思筆記
初中語文教師反思筆記
初中美術教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