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精彩的文章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9日

  想要寫出精彩的文章,一定要靠平時的點滴積累,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真正的朋友是什麼?

  前幾天,有個臺灣朋友在我的INS下邊留言說,“哎,你這樣到處旅行這麼瀟灑,是不是覺得我們都過得很慘?”

  我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人各有志,只要活得開心對自己來說就是最好的生活。我不知道她為什麼突然會冒出這種想法來,但我當然不是為了讓別人的生活看起來慘才開始到處旅行的,我只是想過我自己的人生,並沒有想過把“活出自己”這件事也拿出來比較。更何況,如果你也想要這樣的生活,那麼就努力往這個目的去實現啊。我是相信任何人都有潛能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對我來說,關注我久一點的友鄰都知道,我也是有過入不敷出經歷的人,但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靠我自己努力去實現的,我沒有伸手向父母要錢,也沒有為了賺錢幹過傷天害理的事情。為什麼有些人卻總是看到你勝利後的瀟灑,看不到你勝利前那些汗水呢?

  保羅科埃略在《查希爾》裡寫道:“真正的朋友是好事發生時在我們身邊的人,他們為我們捧場,真心為我們的勝利高興;虛假的朋友是那些只在我們困難的時候才出現的人,他們臉上掛著‘憂傷’和‘同情’,而實際上我們的痛苦正被用來安慰處在悲慘生活中的他們。”這個觀點不易為人接受,但我覺得講得實在是恰到好處。我的身邊也有這樣的人,我出了書,環遊了歐洲,或者說真正著手搬來伊斯坦布林,他們不見得真的那麼高興,因為他們會覺得所有我的這些“勝利”和“瀟灑”都在提醒他們的“失敗”。然而真正的朋友卻從來不這麼想,比如前幾天我在微信告訴張芬奇我要搬來伊斯坦布林的時,她傻笑地在那邊說:“我現在真的好高興,感覺你搬去伊斯坦布林這件事讓我的一整天都開心起來;其實這跟我也沒什麼關係,我遠在紐西蘭也不能常去看你,但是就是真的替你高興,因為你完成了你一直想做的事。”

  朋友是什麼呢?最近在雅典單身一人過了半個月的自己,開始思考起這個問題來。很多人身邊其實根本沒有朋友,有的只是相互消費相互利用的人。

  很討厭百事可樂有一陣子的廣告,不是因為代言人換成了楊冪和韓庚,而是因為百事消費邁克爾傑克遜的嘴臉實在令人厭惡。邁克爾傑克遜晚年,媒體從沒有為他說過一句好話。即便他曾經貴為天王,在決定復出的時候,媒體們還是不斷打出質疑牌不停給他施壓,更別提當他因為孌童案和整容出現在公眾視野時媒體們的大肆喧張了。現在邁克爾已經去世,卻依舊還要被媒體和品牌商壓榨最後一點利用價值。好像這些媒體一直都曾是他的“朋友”,一直站在他身邊支援他信任他一樣。邁克爾傑克遜如此孤獨,即使有那麼多歌迷,卻從沒有誰能好好分享他的快樂,人們只在他死後才掛著同情和哀傷,而且大部分純粹只是跟風造作,用這份偽哀傷來填補他們自己需要八卦刺激的無趣人生。如果身邊是這樣子的朋友,那還不如自己一個人。

  現在的我,每天八點半起床,起床後就走到三個街區外的烘焙屋就買一個可頌。站在街邊吃完可頌後,我就會到常去的咖啡館坐下來,點一杯Milkshake或者混合果汁,然後安靜坐下來碼字。再過兩個月,我就要26歲了。比起五年前剛註冊豆瓣時,現在的我看上去更能接受一個人生活這件事,也已經慢慢開始習慣這件事。常常覺得自己似乎過了想要再認識新朋友的年紀,也漸漸覺得不再需要什麼朋友。因為回頭再看曾經的老朋友時,也發現他們一個個也都開始越走越遠。如果是五年前,我可能會因為這件事而感到難過;但現在的我,似乎從情緒上就已經失去因此事而引發的戲劇張力。只會淡淡覺得,又有一個人離開了自己而已。因為可能對他們而言,逐步邁向我人生目標的我,也已經遠離了他們。

  沒有偉大到要說出“一輩子的孤單”這種話,但如果一個人身在異鄉,我也依舊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好,過得很好。我總是刻意去跟很多人保持距離,以免這些人覺得我再進入他們的生活,是為了炫耀我當下的“成功”和“勝利”。而那些的真正的朋友,不需要你去主動攀談,當他們看到你的訊息時,總是會發自內心跑來叫好。我也很替他們能過自己的生活感到高興,比如張芬奇,她今年上半年一直在等紐西蘭的留學簽證,我在泰國的時候,我們幾乎每天晚上都在聊天,我陪她一起擔心,她簽證出來之後發了一堆語音給我,當時在臺北的我,也是隔著手機都替她高興,甚至為她感到自豪。獨自在外的我們,其實並不常見面,甚至都不是“身邊的人”,可是比起很多人,我會覺得她更像是一個朋友。

  人這一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己在對抗世界。明白這一點,就更容易看穿一些事情。對我來說,我不需要一個相互利用的人,因為這種依靠關係像是一種慢性病,慢慢自己也會習慣“一定要依靠別人”的這種感覺,那麼這樣子你的情感和人生就會很容易被另一個人掌控和利用。真正的朋友,可能不會一直陪伴在你身邊,正如小彩虹曾經對我說過:“我也很希望我們能住在一起,但我們不可能一輩子都住在一起的對不對?”但在一起時永遠不會相互膩味,離開的時候會不時掛念,祝福對方過得很好,甚至要過得比自己還要好。如此對待友情,興許不是一件好事,卻是我的人生態度;對於想要獨立和追求自我的我來說,又是不錯的生活狀態。真正的朋友是什麼?我覺得是愛,無條件的愛,沒有利用和利益關係存在的愛,像是家人一樣,在平行時空相伴,攜手向前。

  :誰來為失誤買單

  在德國多特蒙德的一家博物館內,珍藏著已故藝術家馬丁·基彭貝爾格的一件珍貴的藝術品——一個裝有白色粉末的黑盆。黑盆被固定在一個高約2.5米的木架上。盆裡的白色物質體現的是從屋頂滴落下來的液體,整個作品的主題是“當屋頂開始滴漏時”。

  不久前,這個作品被一個叫約翰娜的清潔工毀壞了。原來,約翰娜被博物館僱用不久,她在打掃展區衛生時看到了被‘弄髒”的黑盆,於是非常認真地用麻布將盆裡的白色粉末擦去了。

  這件藝術品的保險金額是80萬歐元,也就是說,約翰娜一抹布就把80萬歐元給“擦掉了”。媒體很快針對這件事情采訪了館長維騰格爾,80萬歐元的保險金將由誰支付?清潔女工約翰娜將承擔什麼責任?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維騰格爾扛下了責任。他宣告,這筆費用將全部由博物館支付。至於對約翰娜的處置,維騰格爾的回答更讓人意外:“除了將打掃展館衛生時該注意的事項傳達給她之外,我們不會追究她的任何責任。”

  “為什麼?”所有記者都很不解。

  “每個人看待藝術品的眼光不同。在清潔工約翰娜眼裡,這個盆是一件需要打掃的物品。這讓我們不得不反思:這種不能被大眾理解的作品,有沒有必要展出?另外,失誤是由於我們內部管理不當而發生的,因為我們在招聘她後沒有及時向她交代更多的細節,所以責任並不在她。”維騰格爾坦誠地回答道。

  故事的哲理

  如果管理者只會本能地從自身的角度審視問題,那他便與被他管理的人沒有區別,工作也很難獲得真正的改善。只有學會更多地從大眾視角審視,找出流程的漏洞和視野的盲區,管理才會有真正的改善。

  :不會拒絕是一種病,解藥只有自己

  我不是一個會拒絕別人的人,所以,生活中總是遇到各類人。朋友評價熱心、善良,比較單純。這裡的單純也許不再單純是字面意思,一個不會拒絕別人的人,活的總是很匆忙,心理素質不好的更是時常疲憊不堪,可怎麼辦呢?別人向你尋求幫助的時候,怎麼好意思拒絕呢。

  為此,你賠上了休息、娛樂,甚至學習工作的時間,你如此不辭辛苦,只是偶爾會得到一句謝謝,更多的時候,是理直氣壯的說著你做得還不夠好,哪裡哪裡需要繼續改進,讓你幫忙是給你機會鍛鍊鍛鍊自己……理由的花樣繁多,無一不是為你著想,替你考慮,合理的讓你恨不得馬上感謝對方給你這個機會,殊不知,一個轉身,對方嘴角微微上揚的嘴角和一句輕輕的“真夠單純”。

  不會拒絕的人總是在別人提出要求的時候不知所措,演練過無數次的拒絕,在那一刻只留下一句“哦,好吧”。然後又是深深的鬱悶,怎麼又失敗了……

  不會拒絕別人的人,剛開始其實不在乎別人的評價,總是盡心盡力地去做答應過的事情。

  不會拒絕別人的人,剛開始確實是單純的好心幫忙,認真貫徹執行老師說過的樂於助人。

  不會拒絕別人的人,面對對方的要求,其實不是不知道不管自己的事,只是覺得也許他真的遇到困難,而自己恰巧就可以解決。

  不會拒絕別人的人,面對對方的理直氣壯,會很阿q的告訴自己,“嗨,你看他多忙”。是啊,忙的連一句感謝都來不及說,忙的找出你做的仍然不夠完善的地方忙的繼續“請你幫忙”。

  不會拒絕別人的人,看著尋求幫助的他們逛街,美容,吃飯,聚餐,只能嘆之氣,繼續幫著看不到頭的忙,心裡開始默默的傷感和無奈。

  不會拒絕別人的人,有時候明知道是一個局,卻無法開口拒絕,忘記了有多少次以他人做嫁衣,數不上有多少次被他人利用,偶爾也會聽到有人在背後悄悄討論著你令他人歡喜的“單純”,你想不通他們嘴角那抹輕蔑的笑容,太過耀眼,直直刺中內心的那片柔軟。

  不會拒絕別人的人,其實很多時候,只是無法去戳破現實與理想間的那一層薄紗,他們確實單純,也貪戀理想中的美好不願承認現實中的爾虞我詐。

  不會拒絕別人的人,其實是生病了,一種叫做不好意思的病,有人深入骨髓,有人仍在淺表。他們懷抱著內心對美好的執著,一次次的期待茫茫人群中也有人和他們一樣,單純。只是,更多的是,被付出的失落。

  不會拒絕別人的人,在幫助別人之後,其實並不期待對方如何感恩戴德的回報,他們只是想要一句真誠的感謝。

  不會拒絕是一種病,解藥只有自己。
 

  

比較絕望的文章
比較精彩的文章
相關知識
比較精彩的文章
比較精彩的文章
高中英語精彩的文章
比較勵志的文章兩篇
比較精彩的輔導員面試自我介紹
比較精彩的輔導員面試自我介紹
比較勵志的文章3篇
比較精彩的自我介紹
比較悲傷的文章
比較悲傷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