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案例格式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8日

  德育教育是班主任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中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重要影響,良好的德育教育不僅能讓學生健康成長,同時對提升高中教學效果發揮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分享。

  一

  有一位心理學家,他讓一窮一富兩個孩子同看一幅畫,畫裡是一隻小兔子坐在飯桌旁邊哭,兔子媽媽站在一旁,板著面孔。窮孩子說:“小兔子為什麼哭?是因為它沒吃飽,還想吃,可是家裡沒了,兔媽媽也感到非常難過。”“不是這樣的”富孩子接著說:“小兔子為什麼哭?還不是因為它已經不想再吃東西了,但它媽媽強迫它非吃下去不可!”

  富孩子的話,很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深思。愛孩子愛到強迫“孩子”“非吃下去不可”的地步,這種“愛”,孩子自然是不能接受的了。生活中有這樣的媽媽,學校裡也有這樣的老師。現在大多數的中小學校都實行一種規定,老師的工資,評職稱都和學生的成績,升學率掛鉤。所以啊,老師愛孩子愛到孩子的生活就是自己的生活,孩子的學習就是自己的學習,孩子的成績就是自己的成績,孩子的面子就是自己的面子,以致

  “愛”到蠻不講理、專橫霸道的地步。這種愛的錯位,必然產生各種被愛的心理障礙與心理病症。

  “德育”的主體定位是我們愛孩子的前提。

  一位名叫正子的小朋友收到一位同學的來信,非常高興,可郵遞員告訴她,信上的郵票不合適,對方少付了80元,需要她來補上。正子補了錢之後不知道該不該把這事告訴寄信的同學。

  她去問哥哥,哥哥說,應當告訴他少付了郵費,但不必告訴他錢數,讓他以後注意就是了;正子又去問媽媽,媽媽說,不要把這事告訴同學,以免傷了他的自尊心。那麼,正子到底該怎麼辦?

  於是,老師的問題出來了:“同學們,如果你是正子,你會怎麼做

  呢?”她在黑板上寫了四種意見:A 是正子哥哥的意見,告訴寄信的同學,但不告訴他錢數;B 是正子媽媽的意見,不把這事告訴同學;C 是不僅告訴那位同學少付了郵費,而且告訴他錢數;D 是猶豫不決。老師讓學生們在這四種意見中選擇,於是,學生們紛紛跑上講臺,把寫有自己名字的小卡片貼在黑板上。結果,全班27位學生中,選擇ABCD的分別有4人、1人、15人和7人。

  接下來,老師開始向學生提問:你為什麼會這麼做。一位選擇C的學生說:“如果我是正子, 我就會告訴那位同學,寄這種信與普通訊不同,是需要加錢的,不過這次應加的80

  元郵費由我來付,你以後注意就是了。”另一位選擇“猶豫不決”的學生說:“我覺得應當告訴寄信的同學,但不知道這80元郵費是不是讓他來付,所以猶豫不決。”

  一番討論之後,老師讓學生們第二次表態,學生們又一次跑上講臺,在黑板上重新貼自己的名字。有趣的是,這次“猶豫不決”的反倒比第一次多了7人, 竟有14人;而這次選A的只有2人,選B的有2人,選C的減少為9人。老師再次提問。一位原來選C現在卻又變得“猶豫不決”的學生說:“我決定寫信告訴那位同學,可我不知道該怎樣把錢數告訴他,如果寫在信的開頭,那他一看到我的信就會傷心,如果放在最後,他看完信會更傷心,所以

  我猶豫不決。” 一直選B、堅持不告訴寄信同學的學生說:“我認為不能告訴他,這樣他會很傷心,我不想讓好朋友不開心。”可不同意這一觀點的學生都說:“因為是知心朋友,那位同學會理解的,應當告訴他„„”

  也許,大家對正子小朋友面對的問題,答案不盡相同。 然而,這堂課的內容讓每位聽課者回味無窮,你們不覺得這正是老師的高明之處嗎?不是給學生提供現成的、唯一的答案,而是在講授、提問的過程中循循善誘,逐步啟發學生、引導學生,讓學生一步一步地靠近正確的道理,一點一滴地學會做人的準則,這或許就是我們常說的潛移默化吧。 我們讓學生在討論中明白:如何處理友情與信賴的關係。老師可以在即將下課前聯絡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增強內容的說服力。老師在孩子們的心中是佔有很大的分量的,尤其是小學生。老師最後可以對那堂課做個概括:“今天的課講的是如何處理友情與信賴的關係,是我們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問題,希望大家動腦筋思考„„”

  孩子們的心靈是純淨的,孩子又非常喜歡讀童話故事和聽寓言故事。我覺得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可以有計劃地辦一些德育故事演講比賽,通過寓言故事引發孩子的思考,孩子們可以從小故事中懂大道理。又或者每個星期安排集體活動,用共同學習的方式每個人講一個教育小故事,讓大家共享,引導學生思考,以至達到培養學生的美好道德。

  二

  幾乎每一個教師都要面對這個問題,就是該怎樣對待後進生呢?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正在成長中的個體,任何一次過火的指責、無意的歧視,都會給學生的成長帶來心理陰影。尤其是對個別學習成績差、行為表現散漫的後進生,教師更應關心和愛護他們,對他們不嫌棄、不歧視,不疏遠。讓學生對老師敞開心扉,心悅誠服地接受老師的批評和教育,自覺地去轉變自己。

  我們班有個學生,腦子很靈活,但卻不愛學習,而且不光是學習、班級活動都表現得較為懶散。但通過平時的細心觀察,我發現其實外表堅強的他更需要老師對他更多的關注與肯定。

  由於他的脾氣很倔強,所以在班級裡常常會與同學發生這樣那樣的矛盾,每次事情發生之後,對他馬上責備,說他這個不是,那個不對,是完全不濟於事的,甚至會更加劇師生之間的矛盾,不利於教育他。針對他的倔強脾氣,我給他一段時間的冷靜,並且考慮到他強烈的自尊心,把他叫到一個沒人的地方與他展開談話。記得有一次,他在課上與老師發生了矛盾,他當時的態度是全然不顧周圍的環境,費了好大的勁,我總算把他叫到了辦公室前的走廊上。當時他的表情告訴我他完全沒有認為自己做錯了什麼,甚至是理所當然的。他高抬著頭,漠視著一切。我知道此時馬上展開談話,是非常不利於事情的解決的。等了好一會兒,我與他展開了談話。我放下了老師的身份,告訴他:“每個老師都是關心你的,發生事情之後,不可能不聞不問,既然事情發生了,那就要想辦法杜絕下次事情的發生。如果你現在還不想與老師說話,那就把我當作你的親人一樣,與我聊聊吧,把現在的想法

  告訴我,並自己分析一下有沒有又衝動了。”***我曾很委婉的告訴他他的脾氣很倔強,這點對於他是非常不利的,他也承認。所以我要求他在事情發生之時保持冷靜***„„慢慢地,他卸下了對我的戒備之心。漠視一切的眼眶裡盈滿了淚„„

  教育這樣的學生,不是短期內就可以見成效的。雖然,他現在還存在著許許多多的不足,還會暴躁,還容不得自己吃虧,還會做出一些讓我失望的事情。但我敢肯定,他比以前更能體諒人的用心了,也更懂事,更冷靜了。我不可能一下子讓他變好,要做的只能是慢慢地讓他在潛移默化中有所改變,哪伯是一點點,也值得開心。

  三

  案例現象:

  班上有一位名叫劉的男生,乍一看沒有什麼不良感覺。但只要出現在班級裡的人群當中,就開始出現各種不近人意的情況。先是陸續有任課老師反映他上課聊天、睡覺、玩手機。他上課喜歡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引得大家鬨笑。對老師的批評、教育也不拒絕,無論什麼事情被批評都是笑笑的聽著,並保證再不會有下次;常出現遲到、曠課現象。

  二、問題記行為表現

  1、性格倔強,固執,好動,責任感薄弱。

  2、比較聰明但不愛學習,上課不注意聽講,學習缺乏主動性。

  3、愛和同學打架,愛罵人,做事偏激,不愛接受批評。

  這個孩子從小由奶奶一人帶大,由於隔代教育,存在代溝,祖輩們只能一味地弱愛、袒護、放縱,在培養、教育方面他們卻無能為力。漸漸地養成了唯我獨尊的性格,自律性較差。 另外,該生的父親就一直在外打工,平時很少回家,更談不上父愛。生活、學習全靠奶奶一人照顧。小時奶奶視他為小皇帝,無論要什麼都會滿足他,長期以往,變得誰的話也不聽,任性而又懶散,可現在大了想管又管不了了。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都是渴望讚揚的,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賞識,學生更是如此。學生在受表揚時,腦神經活動就快,也更加靈敏,做事的效率就高。因此,對於學生來說,表揚和鼓勵無異於小樹苗成長過程中的陽光和雨露。處理同樣的一件事,一個正確的引導會讓學生充滿

  自信,走向成功,而一個批評只能讓學生喪失信心,走向消沉。老師應站在學生的年齡段去體會學生的迷茫之處,瞭解學生的需要,發現存在症狀的根源所在,並以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班主任不僅要做好學生知識的傳授者,更要扮演好學生心靈的撫慰者的角色。平時能多學習心理學,適時開展心理輔導,用心去愛他們,用情去感化他們俯下身子,走進他的思想深處,瞭解這個孩子的所想所需,有針對性地與他交流,讓一句句真誠的話語開啟他的心扉,讓學生覺得你值得信任才會跟你說實話,才會接受你的道理。進而以這樣的方式達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目的。這樣一方面彌補了塔的感情缺失,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加強思想教育。但是能注意保護好他們的隱私,不對他造成傷害。


學生德育教育故事
德育教育案例格式
相關知識
德育教育案例格式
德育教育案例格式
中學音樂教育教學案例
成功體育教學案例
初中體育教學案例與反思
體育教學案例怎麼寫
初中體育教學案例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案例
體育教學案例分析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