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戰事好看嗎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李安新作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戰事引爆11月檔,那麼,電影,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戰事影評。一起來看看吧。

   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戰事影評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原著小說是通過一個19歲男孩的眼睛看周遭的世界,描寫他的想法和感受。在導演的120幀4K 3D的鏡頭裡,感同身受得到了最大化地體現。導演用了不少人物的主觀視角,在電影裡兩個大場面,球賽中場表演和伊拉克戰場上,這種用120幀4K 3D拍成的主觀鏡頭一下子讓觀眾成為了比利·林恩。甚至有的觀眾認為詬病120幀因為過於清晰,呈現在大銀幕上反而會造成不真實感。但事實,無論是鑼鼓喧天的球賽中場還是槍林彈雨的伊拉克戰場,雖然都是真實發生的現實,卻又超出了日常生活景象,用來呈現比利·林恩的視角,簡直是錦上添花。

  作為觀者,120幀3D再清晰,也不是虛擬現實技術,它並沒有顛覆人們的觀影習慣,導演仍然要靠巧妙地運用鏡頭語言講故事,用技術添彩,而不是通過這種技術強迫觀眾靠近人物,理解人物。在觀影過程中,完全沒有強迫被帶入故事的感覺,看著看著,甚至都忘記了自己戴著眼鏡,看的是3D電影,完全被故事吸引,體會著比利·林恩的困惑、掙扎和他壓抑的情感。倒是電影結束後,片中好幾個場景會始終盤踞腦海,久久不能忘。也許,120幀帶來的,是過目不忘的體驗。1905網評

  影片的技術革新影響的不僅僅是畫面,導演顯然認為在新的技術表現力下演員的表演方式也需要突破性的革命。最明顯的演員經常直視攝影機表演,這在傳統的電影理論中是一種突破第四面牆的大膽做法,使用的時候應該慎之又慎。有節制的使用,可以理解為鏡頭代表的是角色的第一視角,增強觀眾的代入感,但電影畢竟不是VR不是第一人稱設計遊戲,觀眾還是更習慣於躲在第四面牆之後的安全感,更何況影片的主視點還不是僅僅鎖定在主角一人身上,各種路人都有可能成為攝影機的第一人稱視點,視角各種轉換反而讓人很不習慣。

  當然,李安的擁躉還是以文藝青年電影迷為主,觀眾也不會要求他的電影有爆米花影片的視覺轟炸頻率。但在故事上,該片確實太缺乏驚喜,試圖用不斷的閃回來講述一個原本平庸缺乏亮點的故事。而且連李安導演最擅長的人物刻畫這次也掉了鏈子,大部分臺詞呆板淺薄,儘管各位新老戲骨,也沒有辦法挽救平淡的影片核心。搜狐娛樂評

  影片的大部分鏡頭裡都有一名角色站在畫面的前景位置,背景模糊不清,位於前景的角色卻異常清晰,看起來就像是從雜誌上剪下來的高清照片一樣。影片裡運用的超清3D技術卻讓這部影片看起來很詭異,就像是上世紀80年代用錄影帶攝像機拍的電影一樣。

  在敘事層面上,李安的這部作品就像它的片名一樣笨拙、缺乏熱情,李安一點都不理解這些戰士之間的情感聯絡,影片中的對白想要變得風趣,最終卻很脫線。影片中比利追求啦啦隊長費森的那一幕尤其糟糕,他們兩人僵硬地好像是一對嘗試交流的外星人。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一次令人厭煩的觀影經歷,不僅因為影片在情感層面上的缺失,更因為影片缺乏凝聚力,最終只剩下沒來由的多愁善感。超級清晰的主角和無比模糊的配角、背景,這部影片的畫面給人的感覺並不真實,更像是近視的感覺。《The Wrap》評

  影片在劇情上頗有可取之處,但運用在影片上的技術卻並不成功。這部影片展現出他對於鏡頭語言新可能性持之以恆的探索和追求,和《斷背山》一樣,這部影片是對於那些被疏遠的美國人一次樸素的描述。不過《比利-林恩》和李安以往的作品一樣缺乏靠譜的劇本,有著很好的主題,但卻配上粗俗陳腐的對白和虛假的南方口音。

  影片在高幀率上的嘗試更多是滿足了技術上的好奇心,而不能說是一次成熟的創新。最後的那場戰爭戲裡,比利回憶起他與敵人交火的細節,以近乎紀錄片的風格捕捉了這場戰鬥裡每一個血淋淋的細節。中場表演那場戲則可以拍成一部獨立的短片,這場戲在天命真女裝腔作勢的表演和比利的侷促不安之間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20] 《IndieWire》評

電影擺渡人經典臺詞語錄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結局是什麼意思
相關知識
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戰事好看嗎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結局是什麼意思
被套路的銀行行長的商場故事
高中關於感恩成長的黑板報圖片
比喻忘恩負義的人三字俗語
比喻反恩為仇的人的三字俗語
感恩家長的一封信
漫長的近義詞及造句
感恩懂禮的中學生演講稿五篇
比較長的幽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