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網路的碎片化特徵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摘要: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當下的網路傳播模式相比以前一對多、點對面的單向傳播方式,更加強調了互動性傳播和分眾化傳播,網路碎片化特徵越來越明顯。本文將以微博為例,來分析網路傳播內容、傳播主體、傳播環境和受眾注意力的碎片化特徵。

  關鍵詞:網路碎片化 微博 網路社群

  麥克盧漢在《媒介即訊息》一書中提出了這樣一種觀點:從長遠的角度看,真正有意義的訊息並不是各個時代的媒介所提示給人們的內容,而是媒介本身。在麥克盧漢看來,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都開創了社會生活和社會行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也是區分不同社會形態的標誌。真正有意義的、有價值的訊息不是各個時代的傳播內容,而是這個時代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它們所開創的可能性及其帶來的社會變革。

  作為第四媒體的網路,和當年的文字、印刷術、電子媒體一樣,也開創了社會生活和社會行為的新方式。從21世紀開始,網路已經成為這個時代最主要的傳播工具,其以海量的資訊和極其方便的資訊獲取方式,既對社會的發展和變化產生了極大的作用,也在影響著我們理解和思考的習慣。因為網路的極大普及,一種前所未有的空間——網路社會也已經建立起來。在討論網路社會的特徵時,我們總避不開其碎片化特徵,那麼什麼是碎片化,網路中的碎片化特徵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網路傳播的碎片化

  所謂“碎片化”,英文為fragmentation,原意為完整的東西破碎成諸多零塊,在20世紀80年代末常常見於“後現代主義”研究文獻中。有研究表明,當一個社會的人均收入在1000~3000美元時,這個社會便處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渡期,而這個過渡期的一個基本特徵就是社會的“碎片化”:傳統的社會關係、市場結構及社會觀念的整一性——從精神家園到信用體系,從話語方式到消費模式——瓦解了,代之以一個一個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異化訴求及社會成分的碎片化分割。①

  在網路傳播中,“碎片化”其實指的就是凸顯傳播個體的主體性,資訊需求的個性化,話語權進一步下放的去中心化。網路模糊了傳者和受者的界限,使得受傳一體化,網路媒體自身的特性以及其對受眾主體性的凸顯開創了碎片化傳播時代的到來。筆者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結合自己的思考,認為網路傳播中的碎片化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傳播環境時空的碎片化。傳統媒體在進行傳播活動時都要有一個空間和時間上的中心。報社、編輯部、演播室、新聞發言人等掌握話語權的人和機構都是傳播環境空間的中心,我們使用大眾媒體進行傳播活動時通常要在確定的時間段裡,這是傳播環境時間的中心。傳統的大眾傳播活動要在特定的時空中,這就將受眾和傳者隔離開來,特定的傳播環境營造出一種儀式感,將大眾傳播活動神祕化。網路則以其獨特的媒介形式和接觸的便捷性,擺脫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尤其在行動網路廣泛應用以後,更沒有時間和空間上的中心,整個傳播時間和空間都被撕裂成了碎片,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傳播活動,沒有中心的傳播媒介打破了之前傳者的權威,也使大眾傳播活動去魅化。這種在空間上的碎片化極大地解放了傳者的主體性,也使得網路傳播活動更為自由。

  傳播內容的碎片化。傳統媒體傳播的內容大多是以線性敘事為主的完整的資訊,我們習慣了接受完整的一段資訊,但在網路上並非如此,網路與傳統媒體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就是超文字連結。網路催生了資訊大爆炸,而爆炸的結果是我們淹沒在資訊的海洋中,這些資訊大都是舊有知識體系崩裂後重新排列組合的產物,資訊碎片遍佈網路世界。網路將這些資訊碎片用超文字連結連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一則完整的資訊往往與其他很多在內容上與之有關係的資訊相互連結,我們可以隨時從這一文字跳躍到另一文字中去。超文字使得網路傳播的內容不再完整,而是趨向碎片化、非線性化,這種非線性的資訊結構,極大地方便了受眾獲取資訊的過程,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極大地提高了學習和工作的效率。網上衝浪正是這種接受碎片化資訊的體驗。

  傳播資訊的日趨短小也是傳播內容碎片化的一個表現。網路上海量的資訊可以讓我們找到想要的一切資訊,但也容易被淹沒在這種資訊的海洋裡。所以短小精悍、資訊量大的內容就成了當下資訊接受主體的最愛。

  注意力的碎片化。和傳統媒體相比,網路的優勢之一就是傳播速度非常快,所以其資訊的更新速度也非常快。網路上有海量的資訊,網路使用者一直處於資訊的包圍當中,有人甚至因此有了資訊焦慮症。快速的更新和海量的資訊,導致了在網路上我們的注意力只能是片刻的、即時的、轉瞬即逝的。能引起我們注意的資訊很快就會被資訊的海浪捲走,消失在茫茫的資訊大海中,而我們的注意力又會被下一個能刺激我們神經的資訊所吸引,所以在網路上,我們的注意力只能是碎片化的。

  傳播主體的碎片化。傳統社會中,掌握話語權的傳播主體大多是統治階級和上層階級,一般受眾很難得到說話的機會,因而傳播主體都有一定的權威性,大眾媒體往往是他們統治的工具。然而,網路的出現打破了他們的權威。網路以其去中心化著稱,而去中心化則帶來了話語權的下放。在網路這個資訊交流平臺上,人人都有發言的機會,於是傳統的話語權威被解構,進而崩塌,新的草根勢力崛起,受眾主體性被最大化。

  網路上的資訊種類繁多,幾乎涵蓋了一切資訊,受眾群體的複雜性顛覆了之前傳播主體的權威和唯一性,使傳播主體變得碎片化,人人都在傳播和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資訊,於是權威不復存在,碎片化的傳播主體成為網路最為獨特的風景。

  “碎片化”的傳播方式滿足的是受眾以自我為中心構建的資訊傳播與接受體系。在這裡,彰顯的是受眾自己的個人特性,任何觀念都以是否滿足了“我”的需要及喜好為衡量標準。②於是,網路成了一個去中心、無疆界、主客體交織、富有彈性與不確定性的特殊空間,因此其體現出來的種種碎片化特徵極大地解放了受者的主體性,模糊了傳者和受者之間的界限。

  以微博為例淺析網路的碎片化特徵

  微博是微型部落格的簡稱,是部落格的一種變體。因其釋出的資訊內容和部落格比起來很短,只有140個字元,所以稱之為微博。下面我們就以微博為例來分析一下網路的碎片化特徵在微博上的表現。

  傳播媒介的移動性使得傳播時空進一步碎片化。從Twitter的誕生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微博服務初始只是針對手機使用者的,後來才把手機和網站進行了結合。而手機最大的特性就是移動性。這種移動性使得凡是有網路覆蓋的地方,都可以釋出微博,這樣就使得傳播的空間大大拓展。手機移動性的特徵使得人們可以抓住幾乎所有的空餘時間來進行傳播活動,這樣的傳播方式既滿足了傳者隨時隨地的表達慾望,也滿足了受眾可以抓住空閒時間即時方便地接收資訊的資訊需求,這樣就使得傳播環境的時空進一步碎片化。

  字數的限制使得傳播內容進一步碎片化。Twitter剛開始時對釋出的內容字數限制在140個字元以內,是針對手機特性而設定的,因為手機簡訊一次只能發140個字元。但沒想到這種限制在網路上受到熱捧,這種碎片化的資訊使得傳播資訊的釋出和接受都方便了許多,也讓傳播活動接受和釋出的雙方輕鬆了許多。對傳播資訊內容長度的限制,使得傳者在進行傳播活動時只能表達事件中最為主要的部分,這就使其更加註重表達的簡練,強調資訊傳播的速度,而非內容的全面性。資訊的接收者也能在最短的時間裡掌握資訊的最主要內容。這是網路資訊氾濫的必然結果,人人都想在最短的時間裡去獲得儘量多的資訊,碎片化資訊的出現理所當然。這些“碎片化”的資訊因其簡短、零散,使得人們獲得的資訊更加豐富多彩,滿足了人們對資訊獲取的基本需求。
  關注機制使得受眾結構進一步碎片化。微博與一般的網路傳播活動最大的區別之一就是關注和粉絲的設定。其中,關注就是你所關注的其他微部落格,而粉絲則是關注你的其他微部落格。以新浪微博為例,在使用者的首頁上,一般只出現你所關注的人的微博資訊,你所釋出的微博資訊則會出現在關注你的其他微部落格——也就是你的粉絲的首頁上。這實際上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來選取要關注的人,而關注你的人也是覺得她(他)和你有一定的共同點,你有讓她(他)感興趣的地方。這樣的傳播活動是一種典型的分眾傳播。

  這種關注機制其實就是一種資訊定製服務。在資訊定製服務出現以前,使用者在網路上面對大量的資訊,還需要自己進行篩選、過濾,來找到自己想要的資訊。但資訊定製服務,使得受眾“選我所需”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受眾的分化形成了許許多多受傳者群落的‘碎片’,傳播致效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必須開始特別重視每一細分的個性化族群的特徵,以及每一位單一消費者的個性和心理需求”。③在受眾選擇自己需要的資訊時,根據個體的需要而自發聚集起來的群體,完成了對受眾群體的細分,受眾個性化的需求組合成了受眾結構的“碎片化”。

  轉發和圍觀使得注意力進一步碎片化。因其傳播內容的短小精悍,在微博上轉發別人的微博就成為一種可能。如果你覺得其他微部落格所發的微博內容引起了你的共鳴,你想將其與你的粉絲分享,那麼你就可以使用轉發功能,將其以你的微博內容的形式釋出,並且還可以加上你對其的評論,形成一條屬於你的新的微博。在微博上,從一個分眾群體到另一個分眾群體的資訊傳播,主要就靠轉發,轉發能引起巨大的傳播效應,其傳播速度異常快速,是一種成幾何倍數增長的傳播。大多數的微博資訊都是轉發的產物。這種轉發機制促使了圍觀的產生,人們對一條有爭議的微博可以廣泛轉發,並且加註自己的態度和觀點,論點的爭鋒和意見的碰撞很容易就聚合起人們的注意力,形成圍觀效應。

  但是,更新迅速的微博資訊,也使得人們的圍觀時間不會長久,下一條新聞的出現往往就會使我們的注意力轉移開來。以新浪微博為例,2010年3月28日王家嶺礦難發生,微博第一時間關注此事,成了當時大家注意力聚焦的事件,但隨即4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這使得所有的人又把目光都投向玉樹,開始抗震救災,支援災區。礦難的訊息則一下子變得少之又少,對於礦難工人的關注度也迅速下降,後續報道引不起人們的注意,資訊的更新使得價值依舊很高的新聞事件失去了關注,淡出了公眾的視野。所以在微博上面,傳播的迅捷性使我們的注意力進一步的碎片化,對任何事情的持久關注度都大大降低。

  結語

  網路傳播的“碎片化”凸顯了傳播個體的主體性,強調個體的資訊需求,提供資訊定製服務,這些都將具有相同或相近愛好興趣的個體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數量龐大、規模較小的群體,這些分散於世界各地卻在某些方面有著共同需求的人群,因網路而組成了一個個的“網路社群”。筆者認為,從網際網路和行動網路的發展來看,“網路社群”必將是未來網路的主體,與之相對應的分眾傳播也將成為未來網路傳播的主流模式,在“碎片化時代”中,注重一個又一個小的“網路社群”是將來網路傳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注 釋:

  ①③喻國明:《解讀新媒體的幾個關鍵詞》,《媒介方法》,2006***5***。

  ②張懷琛:《關於網路資訊傳播“碎片化”的思考》,《青年記者》,2010***12***。

偽健康傳播的原因及對策
我國電視健康節目發展歷程與現狀調查
相關知識
論網路的碎片化特徵
論張愛玲小說的音樂化特徵論文
試論網路經濟條件下企業組織的虛擬化變遷
論網路文化對道德價值觀念的消解
資訊碎片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去學習
關於計算機網路的論文推薦
優化平板電腦的無線網路的方法
淺談對網路拓撲變化的適應性
論網路安全的重要性有哪些
對計算機網路的認識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