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兵制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奴隸制逐漸解體,封建制逐漸興起,軍事制度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隨著周王室的衰弱和一些諸侯、卿大夫勢力的增強,“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逐漸變為“自諸侯出”和“自大夫出”***《論語·季氏》***。較大的戰爭幾乎都由諸侯國的軍隊承擔。幾個諸侯大國相繼成為中原的霸主,代天子發號施令。下面是小編帶給大家的。

  春秋兵制概述

  中國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奴隸制逐漸解 體,封建制逐漸興起,軍事制度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   隨著周王室的衰弱和一些諸侯、卿大夫勢力的增強,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逐漸變為“自諸侯出”和“自大 夫出”***《論語·季氏》***。較大的戰爭幾乎都由諸候 國的軍隊承擔。

  春秋兵制組成

  諸侯國的軍隊主要由公室軍隊、世族軍隊組成。公室軍隊多建於西周諸侯受封立國時。主要成員是“國人”中的士和農。士以習武打仗為主要職事,作戰時充任甲士;農即庶人,除老弱殘疾者外,所有成年男子都須接受軍事訓練,三季務農,一季講武,每隔三年進行一次大演習。遇有戰事,要隨時聽從調發,充任徒卒***步兵***,役期依戰事的長短而定。奴隸一般沒有充任甲士和徒卒的資格,只能隨軍服雜役。這時,卿大夫的勢力迅速發展,他們也仿照國都的制度在自己的封邑上,設定軍隊,即世族軍隊,其從軍人員也以封邑及其周圍的士和農為主。此外,某些較大的城邑還有“邑甲”,有的屬於國君,有的屬於卿大夫,是公室軍隊與世族軍隊的補充

  作戰方式

  作戰方式以車戰為主,車兵是主要兵種。各諸侯國兵力的強弱,往往以戰車***見中國古代戰車***的多少衡量。前期,諸侯國一般不超過1000乘,所謂“千乘之國”;卿大夫一般不超過100乘,所謂“百乘之家”。後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晉國和楚國已各達到5000~6000乘,齊國和秦國也各有2000~3000乘,還出現了擁有近1000乘的卿大夫。每輛戰車多由4匹馬駕挽,一般配有甲士10人***包括車上3人***,徒卒20人。春秋中期以後,各諸侯國隨車徒卒有不同數量的增加。有的諸侯國及邊陲少數民族國家,還建立了獨立於戰車之外的步兵。公元前719年,魯、宋、陳、蔡、衛等國伐鄭,“敗鄭徒兵”***《左傳·隱公四年》***,這是中原諸侯國使用步兵的最早記錄。公元前541年,晉軍與狄人交戰,因狄人用步兵,晉將魏舒“毀車以為行,五乘為三伍”***《左傳·昭公元年》***,即臨時拆散車兵建制,將五乘戰車上的甲士改編為步兵三伍,這是中原諸侯國改車兵為步兵的一個典型事例。南方的楚、吳、越等國已建有一定規模的舟師,多用於內河、湖上,有時也出海作戰

  春秋兵制編制

  各諸侯國軍隊的組織編制不盡相同。據《國語·齊語》記載,齊國管仲改革時規定:齊軍五人為一伍,十伍***50人***為一小戎,四小戎***200人***為一卒,十卒***2000人***為一旅,五旅***1萬人***為一軍。據《左傳》記載,晉軍有伍、兩、卒、旅、師、軍的建制。楚軍的車兵有“廣”,晉軍和鄭軍的車兵有“偏”等不同的編制。軍隊的糧草物資供給,平時由“司馬”負責,戰時士卒通常須隨身攜帶數天的口糧,稱為“裹糧”,並有隨行車輛以備補充。到達某城邑或諸侯國時,則由該城邑或東道國供給。春秋中期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制度的演變,軍事制度進一步發生變化。主要表現在:晉、魯、鄭、楚等國先後在改革田制的基礎上,“作州兵”、“作丘甲”、“作丘賦”、“量入修賦”等***《左傳》僖公十五年、成公元年、昭公四年、襄公二十五年***,擴大兵役和軍賦的來源;允許奴隸從軍和充當甲士,“國人”從軍的制度逐漸向郡縣徵兵制演變;車兵的地位逐漸下降,步兵的地位逐漸上升;軍權向集權方向發展,文武開始分職等。但是這些變化,有的僅開始,有的僅表現出某種先兆,軍事制度的重大變革是在戰國時代完成的。

學習焦裕祿精神心得3篇
春秋時期政治家陽虎
相關知識
春秋兵制簡介
孔子被尊稱為什麼_春秋孔子簡介
中國長兵的簡介
近代民主革命人物秋瑾的簡介
日本劍客柳生十兵衛簡介
關於秋分的簡介以及其後特徵
有關於中秋節的簡介
中國春節習俗簡介
日本海軍之父山本權兵衛簡介
春秋霸主宋襄公生平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