祕不示人的飛鶴拳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9日

  飛鶴拳多仿效鶴的飛翔、跳躍,時常出現單腿獨立的平衡動作,需要單腿負擔全身的重量,還要保持“三正”,而且要變化自如。因此,飛鶴拳對下肢的訓練要求是很高的。 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一、飛鶴拳的特點

  飛鶴拳也是南派鶴拳中的一種。“通之為飛”,所謂通就是舒展之意。飛鶴拳的特點是比其他鶴拳更為形象、舒展、大方。飛鶴拳多模仿鶴的飛翔、跳躍、展翅、拍擊等動作,吸氣上提似飛,常以聲助力,動作形象優美。

  飛鶴拳跟其他南拳一樣,身法上也講吞、吐、浮、沉,兩臂的動作較多,有如鶴翅拍擊水浪之勢。

  飛鶴拳在套路上分三戰、四門、八步連、二十八宿等,也以三戰為主。訓練時步法上要求兩腳尖內扣***福建人稱之為“包馬”***。步法訓練上以梅花樁為主,技擊時進退變化似三角馬。

  手法上有擊、勾、摔、點、貼、蓋、壓、剪、彈等,手上也跟其他南拳一樣講五行變化。

  飛鶴拳與其他鶴拳的根本區別有三點:

  1 飛鶴拳的動作多模仿鶴飛行和走路的各種動作,故其動作比其他鶴拳形象逼真。

  2 飛鶴拳訓練時兩臂象徵著鶴鳥的雙翅,出手時雙手肌肉高度緊張,兩手不斷地發出一陣陣地顫抖之勁,有時還發出長鳴之聲,以發聲助發勁。

  3 飛鶴拳多以鼻吸氣,以口呼氣。吸氣時氣沉丹田,應保持有上提之感,有助於發勁。

  二、飛鶴拳的基本功:三戰

  飛鶴拳也跟其他的鶴拳一樣,初學時除站樁立馬之外,就是要求練三戰,前面說過,“三戰”應是“三正”:頭正、身正、馬正。也有人說“三戰”應為“三箭”,“三箭”即是“三變”:手變、身變、步變。我們說,這兩者在鶴拳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三正”是拳術中基礎的基礎,只有在牢記掌握“三戰”的基礎上才談得上“三變”,“三變”是在“三戰”的基礎上更提高一層。而只有練好了“三變”,才能出手制勝。

  飛鶴拳初學者,首先要練的是樁步與動作的穩健、練落地生根的包馬。變的是梅花樁的步法,練的是三戰之身步。飛鶴拳要求運動時每個動作都要穩如泰山,輕如鶴戲水,但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三正”。

  練“三戰”和“三箭”,只有堅持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使自己的身體素質適應於這一拳種的運動量,才能使自己牢固建立起來應付各種複雜情況的靈活多變的條件反射,才能做到動步必是包馬、梅花樁,動身必定是“三正”,遇敵時能用“三變”制勝。這好比一個駕駛員,當他開動汽車時,首先必用腳踩離合器。由於駕駛員天天如此操作,就形成了這種條件反射,他不管在任何危急情況下,不管如何突然,駕駛員總忘不了踩離合器後才剎車,他絕不會先剎車後踩離合器,這是長期訓練中形成的一種運動性條件反射。建立起這種條件反射也就是飛鶴拳裡所要求的基本功。

  拳訣說:“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就是說基本功是武術之源,是武藝之根基。練好其根基可為今後掌握拳術和高深的技擊技巧提供良好的身體素質和技術條件。如果練拳不練功,你就是學會了很多套路,學了很多技擊技巧,也是無用的。這好比牆上的蘆葦,雖然也有根,但由於根子淺,根足無力,故有“習拳先站樁,練武先練功”、“拳好三戰找”之說。

  南拳特別強調練樁功。武術中的樁功有好幾種,不同的流派和不同的拳種有其不同的樁功,其要求也就自然不一樣。飛鶴拳與其他三種鶴拳明顯不同之處是,它多仿效鶴的飛行和跳躍的動作,故飛鶴稱之為“走架”。所以它的樁功並不要求練得靜止穩定,應練稍動的樁功,即所謂“動中求靜”的樁功。這種樁功是採用流傳的傳統方法,如“包馬”、“梅花樁”等來訓練的。

  飛鶴拳樁功的訓練應很好地配合呼吸。呼吸應深長有力、氣沉丹田,且氣應有意識地上提,使氣鼓盪,在緊張執行時仍能保持浮中有沉,沉中有浮***取浮有助於飛、沉有助於穩之意***。

  飛鶴拳的呼吸方法大多以鼻吸氣、口呼氣,這與它的拳勢激烈,動作舒展大方的運動規律也是分不開的。

  飛鶴拳的呼吸,只有經過長期訓練,論年不論月,才能達到浮中不躁,浮中有沉。也只有經過長期訓練,才能使運動器官和內臟器官,特別是使呼吸器官能適應本拳種的運動要求。
 

  三、飛鶴拳運動的呼吸方法

  飛鶴拳運動的呼吸方法比起其他南拳較為特殊,大多用鼻孔吸氣,用口呼氣,而且是在發聲時同時將氣撥出。它包含有武術中的“沉氣”和“提氣”方法。

  它的運氣方式是:吸氣時應深長有力,當氣體吸進時應氣沉丹田,通過膈肌與腹肌的運動使腹腔內產生相應的蠕動。氣體在體內運動時,使腹內臟產生有微熱感,使胸部、腹部充實、圓滿並富有彈性。這樣在運動時就自然會降低人體的重心,使人體易於下沉,使盆腔的重心能保持穩健,落地生根。就在這氣體下沉的同時,大腦應有意識地指導將氣迅速地上提,這時腹壁肌向內收,胸腔就會不斷地擴大。這樣呼吸就會深長,會提高人體∞重心,使之有上提之感。這兩種方法不斷地交替進行,時間久後就會做到沉能落地生根,浮能上提,有飛之意,使動作輕靈、敏捷。

  由於飛鶴拳拳勢激烈,運動量大。在發勁之時,肌肉強有力地收縮,不斷地發出顫抖之勁,再加上時而還用喉發聲,以聲助力,所以,運動時對氧氣的需要量相應地也增加。如果沒有很好地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運動起來就會出現氣痞,運動速度不快,活動時人體重心不易下沉,反而上浮,使動作不協調,運動效果也自然會下降。所以說,在不同情況下,針對不同動作,如何協調地配合不同形式的呼吸方法,是學好飛鶴拳的關鍵。

  四、飛鶴拳的內勁與靈敏

  內勁對於武術運動員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任何拳種,任何流派,對於內勁都有自家獨特的要求。不同拳種有不同的技擊方法和用勁方法。飛鶴拳要求的是一種“顫勁”,只有練習者身上具備了這種勁,練起飛鶴拳來才會使動作變得輕巧、剛柔、虛實有分,才會使人感到你的套路運動起來很有份量,不會漂浮、鬆懈無力或僵硬死板。技擊時,才能做到出手如神,變化無窮,如同武術家們常說的那樣“來如暴風驟雨,去如風捲殘雲”。

  飛鶴拳的“顫勁”,是以意貫注,以氣執行,以聲助力。肌肉高度地收縮,從而發出一種“顫抖”之勁。這種勁並非全是剛勁,它是剛中帶柔,柔中有剛,總的來說是偏剛。飛鶴拳運動起來既有它的堅韌性,又富有彈性。

  這種飛鶴拳的“內功”,柔時很有韌性,剛時極其堅硬,出手時有壓倒一切對手之勢。

  這種飛鶴流派的“內功”也常常可以從運動的外形上觀察出來。我們只要看練飛鶴拳的運動員在表演套路時的雙手,就可看到其不斷地發出顫抖之勁,當發勁激烈時還可以聽到肘、臂、腕關節所發出的“咯咯”的響聲。

  飛鶴拳的內勁,在技擊時從外表上是看不到的。在技擊時它具有特別的功效,是隱於內,而不像練套路時那樣顯於外,故有“聽勁”之稱。它能隨人之勁力分量而變化,隨人之動而動,隨人之變而變。能知人之勁力分量,而人不知我之勁力分量。

  由於內勁的充沛要結合手、眼、身、法、步和手上五行之變化而產生一種獨特的“妙勁”,輕而不浮,即稱之為“飛”。它是一種剛柔結合的巧勁,技擊時手到勁即到;與對手相遇時能使對方引之即來,送之即去。

  飛鶴拳在技擊時也是講短打,講五行變化。近戰能做到步步逼近對方,手到步到勁即到。

  由於在內勁的支配下,五行變化時能不斷地改變對方的身體重心,處處步步控制對方的重心,使之不穩、傾跌;使對方不知我手如何變化,何時何處而發,使對方想還手又不見我手,想變手又變不動,想退又退不得,時時處處受制於我。

  反之如果運動員自身沒有一定內勁的話,那出手時後果可想而知。比如,人出剛手時,我也出剛手,因內勁不足,剛不過人;如出柔手,也會因內勁不足,柔被剛制。那樣就只得被動地隨人變而變,被動地被人所牽制,最後被擊敗。

  練過武術的人都知道,武術並非光有勁就能制勝,它還得靠自身變化的靈敏性。

  當然,一個運動員的靈敏性並不是身體內部固有的,特別是武術這個專案,它完全靠長年累月刻苦鍛煉出來,並且是在運動員掌握了各種動作的高度技巧後才會產生的。所以,運動員只有正確熟練掌握各種運動技能,靈敏才會表現得更加明顯突出。

  一個高水平的飛鶴拳運動員,既要有高度的靈敏素質,也要有足夠的勁力。只有靈敏,沒有足夠的內勁,“武術”這個專案就不能算真正掌握了。反之,有一定的勁力,沒有足夠的靈敏,在技擊攻守中同樣地也是不能克敵制勝的。所以靈敏與勁力是缺一不可的。

  比如散打,它對靈敏、勁力的要求都很高。它不像武術中表演的對練,對練是按預先安排好的攻防套路來進行練習。而散打就不一樣,當雙方對陣時,由於雙方都未知對手之分量,而雙方學的又不一定是同一拳法,特別是不同的拳種,有它的不同手法變化,而且在對打中,要在一剎那時間裡,速破對手而變我手,那是需要高度的靈敏與勁力的。

  俗語說,“千拳歸一路,打人只一著”,“拳術全靠快打慢,步步有解,急步難防”。何況在技擊時,雙方的動作變化都不是在預料之中,而是千變萬化,要在一剎那時間裡隨機應變才能制勝。平時要有高度的靈敏與勁力,才能在交手變化中做到精確地判斷、準確地應付,“剛來柔克,柔來剛制”。

  五、飛鶴拳對身體各部的要求

  飛鶴在訓練對身體各部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分述如下:

  1 頭部

  飛鶴拳三戰即三正,第一正就是要求練頭正,即在任何情況下應保持頭部自然中正,不要搖頭晃腦,左歪右斜;面部也應保持自然。

  飛鶴拳不但要求運動員頭部要正,而且要求其頸部要穩,故拳諺有“頭要頂,項要穩”。只有頭頂,項才會穩,人體各部才能保持正直。在頭部保持正直的情況下,項部也須正直,而且要鬆柔,這樣才能使頭部靈活。

  頭、項正直靈活,眼睛就能左顧右盼。在武術運動中,武術功夫的深淺、好壞,並不是由面部的喜、怒、哀、樂來表現,而是取決於運動員的心理狀態和精神面貌。眼是體現精神面貌的重要標誌,眼神可將運動員內在的東西充分地表現出來,使之動作更加有生氣。

  武術家們常說“功到自然成”,待功夫到家之時,練起功來,兩眼自然有神,故有“眼能傳神”、“眼睛是靈魂的窗戶。眼睛能體現一切”之說。

  飛鶴拳還要求運動員做到“眼似電”,也就是說要求武術運動員的兩眼要如閃電般地迅速、敏捷,做到手到眼到,手眼相隨。只有做到“眼似電”,才能達到“拳如流星”。飛鶴拳還要求運動員做到“蛇鷹眼”,即要求兩眼練得如蛇和鷹的眼睛一樣地靈敏、銳利。

  眼神的作用在武術家的散打中最為突出。當雙方攻擊手對壘時,雙方的眼睛都要密切地注視著對方身體的各個部位,只要一方動作稍作微小的變化,另一方就會做出準確判斷,隨之做出相應的反擊。

  總之在訓練時定要注意頭、眼、項三部動作的準確與配合。

  2 上肢各部

  上肢包括肩、肘、腕、手四個部分,一般都簡稱為“手”。飛鶴拳這一拳種將手分為根、枝、葉三節:肩為根,肘為枝,掌為葉。它要求三節要節節貫通,訓練時形成一個整體。如一棵樹的根、枝、葉一樣連在一起。植物是根吸收土壤裡的養分,後經枝送到葉,才能使枝葉茂盛。人體上肢這三個關節也正是這樣,肩部關節接收人體傳送來的勁力,由肩部傳送到肘、腕關節。只有節節貫通。人體發出的勁力才能順達梢節,勁力就不會僵硬死板,才會出手自如。當然,這也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持之以恆的鍛鍊才能做到的。

  只有節節貫通,緊密配合,技擊時上肢的手法才會越出越奇,變化無窮。如果再有一定的硬功,出手就能達到忽而如棉、忽而如鐵的程度,使中節肘前能呼掌、後能應肩、遇敵步步能解。

  飛鶴掌要求練好靈活多變的雙手,再配合好手法、步法、眼法,技擊時就能使對手進不得勢,退難脫手,並能引對方進攻之力為我力,引進攻之勁為我勁。

  3 軀幹部

  軀幹部包括胸、背、腰、腹、臀。

  軀幹部是人體重心之所在,它是人體一切運動動力之源。四種鶴拳都要練丹田功,呼吸特點都是由胸式呼吸引向腹式呼吸,呼吸要求深長、均勻、有節奏,故身法上都要求其稍含胸,因為含胸更有利於使呼吸深長細柔。

  腹部的變化是伴隨著腹式呼吸而變化的,時而實,時而滿,滿而圓。在一般情況下,吸氣時腹部挺出,在腹部內收時要求收而實,同時配合提襠吊肚,使內氣充實,這時訓練者就會感到自身像貯有無窮之力。呼氣時不要將肺內氣體一呼而盡,應保留有一定的餘氣,使腹內保持充實、圓滿有彈性。

  腰部是全身運動及身法變化的關鍵。重心穩定與否也取決於腰。只有腰部鬆正,才能使身體各個部位保持正直而做到“三正”,正如俗話所說:“練武不練腰,終究藝不高。”

  腰部對推動勁力到達身體各部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有意識地注意腰的運動,對掌握拳術以及對健身都起著積極的作用。

  飛鶴對臀部的姿勢要求不凸而收且要鬆正,形成整個上身的穩固坐盤。

  4 下肢各部

  人體的下肢各部。對飛鶴拳來說要求練起襠、胯、膝、足四大部分。

  襠的訓練對鶴拳來說是很重要的。飛鶴練習吊襠,不但在套路上要注意練,而且在平時也得注意練,特別是早上起床後常要配合腹式呼吸練吊襠,即在吸氣或呼氣的同時應有意識地保持提襠,這樣長久練習就會使襠圓實。襠的圓實就會使元氣更加充足不鬆。

  胯要求放鬆,胯放鬆能使腿靈話。武術家們常說:“練拳不練腿,到老還是冒失鬼。”可見武術家把對下肢各部位的要求是擺到何等重要的地位。拳諺說:“步不穩則拳亂”。根基不穩。上肢的變化就更談不上了。

習武論的闡述
太極拳具體的六大健身作用功效
相關知識
祕不示人的飛鶴拳
低成本不騙人的創業專案
歲月不饒人的感嘆句子
關於彈鋼琴不吵人的技巧
獅子座經常不理人的原因是什麼
白羊座不理人的原因
白羊座不理人的原因是什麼
時間不等人的名言
歲月不饒人的感嘆說說
不理人的傷感說說_關於不理人的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