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類碩士論文發表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電影產業是21世紀極具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它作為文化產業的核心部分,成為了許多國家新的經濟增長點,其貿易量決定了各國在國際文化市場上所佔的地位。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中國風電影《王勃之死》

  電影《王勃之死》展現了詩人王勃短暫卻絢爛的一生。唐高宗年間,長安才子王勃意氣風發、卓爾不群,但卻因為捲入皇室鬥爭而被貶謫。他送好友杜鏡外出做官,寫下“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句;他與歌女落霞同病相憐,為她創作了千古名文《滕王閣序》。然而他內心的苦悶卻無法排解,終於在一次醉酒之後赴水而死。

  影片畫面精緻大氣,色彩飽滿,充滿詩情畫意,具有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美。影片開頭:清冷的月光,搖曳的蘆葦,緩緩飛過的水鳥,讓人聯想起《紅樓夢》中的詩句“寒塘渡鶴影”[1]。王勃策馬奔騰的場景與嵇康《贈秀才從軍》詩中的描寫十分相似:“良馬既閒,麗服有暉。左攬繁弱,右接忘歸。風馳電逝,躡景追飛。凌厲中原,顧盼生姿。”[2]影片後半部分,王勃南下尋父,主要場景由“廟堂之高”變為“江湖之遠”,電影的畫面變得更加廣闊,其中有暮色蒼茫的江畔,也有篝火冉冉的夜晚,有冷月和寒塘,也有落日與晚霞。此外,影片的色彩也很多元化,大面積色塊奪人眼球,清冷的藍、明麗的黃、優雅的綠,呈現出一幅幅如詩如畫的美景。

  影片的聲音部分亦有特色。探獄一場戲,寂靜的長安街上忽然響起一陣馬蹄聲,營造出緊張不安的氛圍;之後觀眾跟隨杜鏡的腳步進入死牢,此時磨刀聲、雞血的淅瀝聲,劊子手喑啞的歌聲此起彼伏,烘托出環境的壓抑和恐怖。影片配樂由琵琶、簫笛、古箏、古琴等中國古典樂器組成,劇情不同,樂器和曲風也不相同。電影開始,古琴的聲音首先響起,然後加入琵琶和古箏的聲音,變清靈為悠揚、為蘊藉,逐漸進入劇情。當王勃志得意滿時,配樂是節奏感極強的琵琶;而當王勃身陷囹圄時,配樂則是清冷幽怨的長笛。每到關鍵劇情,配樂就會響起,旋律悠揚、纏綿、熱烈、奔放,充滿大唐盛世的旖旎風情,讓觀眾感受到王勃理想與激情;配樂還有一段女聲吟哦版的變奏,這段變奏空靈、哀怨,像一首的輓歌,嘆息著詩人的早逝。

  影片臺詞具有十分明顯的文學化傾向,如王勃對前來探監的杜鏡說:“你帶著雷電的氣息,必將與長風通行;而我,渾身卻泛著腐爛的氣味,馬上就成為蛆蟲和螻蟻的美餐了。”又如,當眾人歡慶節日、載歌載舞時,王勃卻在角落裡自言自語:“為什麼,為什麼我的心理空蕩蕩,全無主宰?王勃,王勃身在何處?是世人遺棄了我,還是我遺棄了世人?”再如,王勃和秋水翁的對話:“我要去大海,聽說海水是腥的,像血一樣。”“沒有風,哪裡也去不了。”“世人等風,惟王勃等死。”“小老兒我活了七十多歲了,天天兒在等死。這個死就像那個風一樣,它說來就來,哪裡是受人擺佈的?”“可人心似風,又是聽誰擺佈的呢?”都是韻味十足的文學語言。

  影片故事來源於“三言二拍”的《馬當神風送滕王閣》篇,最初劇本只是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經過導演鄭大聖的改編,才有了現在的格局。鄭大聖出身於電影世家,母親黃蜀琴是女性主義電影《人?鬼?情》的導演,外祖父黃佐臨是新中國第一代電影人。鄭大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比較深刻。影片中的王勃不再是簡單的才子符號,而是一個生動複雜、有血有肉的人。他愛慕虛榮,想通過攀附權貴來彰顯才名,但又不願與人同流合汙,因此經常處於尷尬境地,矛盾、痛苦,不知何去何從,這也是封建文人面臨的一個共同難題。導演十分注意鏡頭的運用,通過推拉搖移,改變拍攝的距離和角度,既交代了人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又揭示出人物內心的情感。王勃出場,仰拍鏡頭表現出他桀驁不群的氣質;王勃被英王羞辱,俯拍鏡頭展現了封建文人在政治權力面前卑微、惶恐的狀態。

  電影還借鑑了詩詞的藝術手法,利用意象進行敘事。孤鶩在影片中出現了三次,分別是在王勃打腹稿時、看落霞起舞時和寫下傳世奇文《滕王閣序》時;影片中,王勃多次張開雙臂作孤鶩狀,孤鶩象徵著他傑出的才華及卓爾不群的性格。影片後半部分是王勃的一個夢。秋水翁長得很像廟中泥塑,落霞姑娘則與風箏美人有幾分神似。王勃被秋水翁所救,醒後問自己身在何處,秋水翁淡淡一笑:“少年人,你是做著夢來的吧?”由此可以推測,秋水翁和落霞姑娘都是王勃夢中幻想出來的人物,是他性格的兩個側面,一個淡然瀟灑,一個鬱鬱寡歡。這個夢暗示了王勃內心的矛盾與掙扎。花朵也多次出現在影片中。

  片頭,一席白衣的王勃身邊環繞著許多花朵,這些花朵象徵著他的才華。王勃說他曾經夢見仙人贈給自己一件袍子,袍子上面開滿了墨色的花朵,於是便自稱“上天假借的一支筆”。才華給王勃帶來了名聲和榮耀,但也給他招致了禍患與不幸。片尾,王勃飄浮在空中,但身邊卻沒有了飛舞的花朵,暗示著這時的王勃不再是“上天假借的一支筆”,他以生命為代價獲得了靈魂的自由。

  總之,《王勃之死》是一部極具古典韻味、充滿浪漫色彩的中國風電影,是國產電影不可多得的佳作。

  註釋:

  [1]見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評註》第304頁,北京出版社,1979年10月版。

  [2]嵇康《贈秀才從軍》,見李慕南《歷代詩歌》第75也,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年6月版。

  篇2

  試論堅持和完善我國的電影審查制度

  近年來,關於電影分級的話題已越來越少,但如何保護未成年人免受影視劇中不良道德觀、血腥暴力鏡頭等影響的思考卻一直沒有停止過。筆者認為有必要重新梳理隱藏在其後的種種利害關係,利用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理論來論述我國的影視劇如何在審查制度下走上更有利於傳播的道路。

  一、日益規範化的中國影視劇審查

  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對於人的生存與發展的意義就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會隨著學者對影視劇“深層意義”的解讀而影響人,但由此也引發了一些問題,不論是製作者還是片商都會陷入現代資本逐利的怪圈,因此,在許多題材的電影不能盈利後,由窺私慾引發的各種情色片首先開始氾濫;隨著觀眾觀影感受的提升和電影技術的發展,血腥暴力也充斥著影視劇。在西方,誕生了電影分級和付費節目、成人臺等;而在當下中國,依據2001年國務院頒佈的《電影管理條例》和2006年前廣電總局頒佈的《電影劇本梗概備案、電影片管理規定》[1],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較為規範的審查制度。

  一審查的歷史淵源

  國民黨執政時期已成立第一個戲曲電影審查委員會,直至今天,對電影的審查制度一直在進行創新和規範。但總的來說,審查的手段不外乎片前的劇本審查和片後的成片審查,這兩方面的內容使官方能夠掌握我們所能看到的影視劇,在當前和今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不會取消審查制度。

  馬克思在《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中說:“我是一個幽默的人,可是法律卻命令我用嚴肅的筆調。我是一個豪放不羈的人,可是法律卻指定我用謙遜的風格。一片灰色就是這種自由所許可的唯一色彩。每一滴露水在太陽的照耀下都閃現著無窮無盡的色彩。但是精神的太陽,無論它照耀著多少個體,無論它照耀什麼事物,卻只准產生一種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2]這樣看來,我們的審查制度似乎也造成了“官方的色彩”,我們看到愛國主義題材容易過審,但畢竟已創作這麼多年,基於愛國主義的創新很難,所以就有所謂的“抗日神劇”出現,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我認為這也應該成為審查的內容。

  二拍攝許可證制度

  拍攝許可證為影視劇設定了門檻,保證了影視劇的創作初衷和初心不會有政治、道德等問題。政治正確是任何一個國家合法影視劇的底線,在中國,抗日題材、家庭題材、名著改編等都較容易通過;在美國,雖然拍攝相對自由,但得到較多宣傳資源的公映電影也一定是符合美國主流價值觀的,如《阿甘正傳》的美國夢、《小鬼當家》的閤家歡題材。

  三公映許可證制度

  公映許可證本身是很類似於分級的,但因為很多因素,我們不得不刪減掉電影中不合時宜的鏡頭,有學者認為審查剪掉的內容或許正好是作品的精華,極大地破壞了劇情的完整性,諷刺我們的成片審查就是“一刀切”。恰恰相反,筆者認為審查制度可以更好地處理電影中不合時宜的元素,只有片方在電影局修改意見的指導下完成對電影的修改之後,電影局才會審查通過,頒發公映許可證,才能安排上映日期,與觀眾見面。

  二、審查制度為何不會被取代

  一標準的困難

  電影審查的本質“是政府對言論和表達的一種事先限制。”[3]這種限制是需要有標準去衡量的,照搬西方或者香港的分級模式肯定不行,而當前的審查制度已經有了一個標準,審查似乎比分級標準更寬泛、更容易操作。影視劇若要分級,也必須有依據,即要有相應的分級標準,但標準由誰制定、誰來監督實施、具體怎麼操作等問題又接踵而來。

  ,當時的廣播電影電視部頒佈了《關於對部分影片實行審查、放映分級制度的通知》,在當時最容易被接受的時代進行了一次偉大的嘗試。《通知》把四種影片定性為“少兒不宜”,即:

  1.凡有強姦、盜竊、吸毒、販毒、賣淫等情節的影片。

  2.凡有容易引起少年兒童恐怖感的暴力、凶殺、打鬥情節的影片。

  3.凡表現性愛及性行為情節的影片。

  4.凡表現社會畸形現象的影片。

  事實上將我國可公映影片進行分級,即“普通級”和“少兒不宜級”。但沒過多久,該《通知》又被取消,原因眾說紛紜,但在我看來,操作上的困難會使製片方和電影電視部陷入困境。

  二票房的壓力

  自從《英雄》開啟了國產大片時代以來,電影產業越來越需要大片支撐,影視製作、發行、院線公司紛紛上市,如果沒有票房兜底,隱藏在他們背後的金融大鱷如何從股市上圈錢?因此,把觀眾帶回影院不僅是產業需要,也是電影的絕地突圍。

  儘管官方每年都在報道著票房又創新高,“截至12月31日,全年共生產影片686部,年度票房達到440.69億元,比2014年的年票房增加了48.7%;票房過億電影81部,2014年是66部。”[4]但若除去幾部“盈利巨片”外,將其他所有幾百部影片的投資和票房做個統計,恐怕情況並不樂觀。現在的實情是,不管是官方、片方還是演員,都在審查制度下最大限度地去爭取儘可能好看的票房,比如依然有大量“暴力血腥”成分的《赤壁》《神探狄仁傑》系列等大片。

  三“暴力與色情”在中國大陸的“不合時宜”

  西方包括我國香港等實行分級制的國家和地區,分級一般依據影視劇中的暴力和色情元素而定,但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抗日題材中必然涉及到槍戰等血腥暴力鏡頭,但因其價值觀的正確性,這類題材的影視劇作品很少被審查、刪減。   “暴力與色情”同時還隱含年齡因素,潛在的邏輯是一定的年齡具備一定的價值判斷和審美能力,我們在價值判斷方面的教育領先於很多國家,在審美能力方面的教育缺失嚴重,所以我們一般不擔心“暴力”會教壞我們的孩子,而是擔心“色情”,這些電影的趣味與美學追求與中國主流文化存在天生難以調和的敵意。以裸露尺度為例,我們的人體繪畫、攝影已經可以正規發行,但大陸電影卻尚未有正面男女的全裸鏡頭,所以《色戒》在大陸上映時會被剪掉激情戲,再如《滿城盡帶黃金甲》,它的“暴力場面”與“性暗示內容”只有在審查制度下才有可能被公映,吸引大量年少的周杰倫粉絲進入影院觀看。

  四電影觀眾的水平與趣味參差不齊

  觀眾的群體性水平分層差異巨大,有地域原因,比如馮小剛的電影在中國南北方的票房差距明顯;有城鄉原因,比如進城務工人員與城市居民;受教育方向不同,比如計算機專業與電影專業。

  我們不能寄希望於整體觀眾素養的提升,但至少在審查制度下可以保證各個不同層次的電影觀眾都能看到一樣的符合主流價值觀的電影,然而無法根據觀眾欣賞電影的品味與能力來對影片進行分級,必定會帶來新的困擾。

  三、繼續堅持影視劇審查制度,在制度下創作優秀的影視劇作品

  國內關於審查的論述已然不少,但多數是想施行分級制度,較少地干預電影的創作,筆者認為在這方面確實有改進的必要,我們已經在不斷完善審查制度,但就當前複雜的國內影視市場而言,更重要的是依靠我們較為完善的審查體系建立良性的影視市場秩序。我國的影視劇能否更好地發展,關鍵不在於是採取分級制度還是保持現行制度不變,問題的根源是影視劇製作者能否在體制下講好自己的故事,審查部門所應考慮的是如何引導觀眾選取合適的影視劇去觀看。

 

電影類論文免費範文
電影類的論文代發
相關知識
電影類碩士論文發表
關於電影的碩士論文發表
有關電力類碩士論文
關於電影的碩士論文***2***
統計學碩士論文發表
市場營銷碩士論文發表
地質工程碩士論文發表
圖書館碩士論文發表範文
建築材料類碩士論文
電影類參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