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黃的功能主治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川大黃為蓼科植物、藥用大黃的乾燥根及根莖。它有什麼功用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

  

  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於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溼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於目赤咽腫,齒齦腫痛。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於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於血熱有瘀出血症。

  川大黃的藥材性狀

  本品呈類圓柱形、圓錐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塊狀,長3-17cm,直徑3-10cm。除盡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的可見類白色網狀紋理及星點***異型維管束***散在,殘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繩孔及粗皺紋。質堅實,有的中心稍鬆軟,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顆粒性;根莖髓部寬廣,有星點環列或散在;根木部發達,具放射狀紋理,形成層明顯,無星點。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 有沙粒感。

  大黃的應用

  1.積滯便祕

  本品有較強的瀉下作用,能盪滌腸胃,推陳致新,為治療積滯便祕之要藥。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洩熱,故實熱便祕尤為適宜。常與芒硝、厚朴、枳實配伍,以增強瀉下攻積之力,為急下之劑,用治陽明腑實證,如大承氣湯***《傷寒論》***;若大黃用量較輕,與麻仁、杏仁、蜂蜜等潤腸藥同用,則瀉下力緩和,方如麻子仁丸***《傷寒論》***。若裡實熱結而正氣虛者,當與補虛藥配伍,以攻補兼施,標本並顧。如熱結而氣血不足者,配人蔘、當歸等藥,方如黃龍湯***《傷寒六書》***;如熱結津傷者,配麥冬、生地、玄蔘等,方如增液承氣湯***《溫病條辨》***;若脾陽不足,冷積便祕,須與附子、乾薑等配伍,如溫脾湯***《備急千金要方》***。

  2.血熱吐衄,目赤咽腫

  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洩,又具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常與黃連、黃芩同用,治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如瀉心湯***《金匱要略》***。現代臨床單用大黃粉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有較好療效。若與黃芩、梔子等藥同用,還可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證,如涼膈散***《和劑局方》***。

  3.熱毒瘡瘍,燒燙傷

  本品內服外用均可。內服能清熱解毒,並借其瀉下通便作用,使熱毒下洩。治熱毒癰腫疔瘡,常與金銀花、蒲公英、連翹等同用;治療腸癰腹痛,可與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同用,如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本品外用能瀉火解毒,涼血消腫,治熱毒癰腫疔癤,如用治乳癰,可與粉草共研末,酒熬成膏的金黃散***《婦人良方》***;用治口瘡糜爛,多與枯礬等份為末擦患處***《太平聖惠方》***。治燒燙傷,可單用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調敷患處。

  4.瘀血諸證

  本品有較好的活血逐瘀通經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熱,為治療瘀血證的常用藥物。治婦女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者,常與桃仁、土鱉蟲等同用,如下瘀血湯***《金匱要略》***;治婦女瘀血經閉,可與桃核、桂枝等配伍,如桃核承氣湯***《傷寒論》***;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常與當歸、紅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復元活血湯***《醫學發明》***。

  5.溼熱痢疾、黃疸、淋證

  本品具有瀉下通便,導溼熱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溼熱蘊結之證。如治腸道溼熱積滯的痢疾,單用一味大黃即可見效***《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或與黃連、黃芩、白芍等同用;治溼熱黃疸,常配茵陳、梔子,如茵陳蒿湯***《傷寒論》***;治溼熱淋證者,常配木通、車前子、梔子等,如八正散***《和劑局方》***。

  此外,大黃可“破痰實”,通臟腑,降溼濁,用於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臥,癲狂驚癇,大便祕結者,如礞石滾痰丸***《養生主論》***。
 

川大黃的功能主治
國慶節的手抄報怎麼做
相關知識
川大黃的功能主治
川大黃的功能主治
赤芍的功能主治
節節花的功能主治和相關選方
白花油的功能主治及注意事項
皁角米的功能主治
煅龍骨的功能主治和炮製方法
膽南星的功能主治
百消丹的功能主治及注意事項
生側柏的功能主治及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