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心理疏導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所謂心理疏導則是運用科學的方法,結合小學生心理特點,對各種心理問題進行教育疏導使他們取得心理平衡,並促使他們在智力、情緒、意志、性格、能力和品質諸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析農村小學生厭學心理的成因及疏導對策》

  摘要:小學生厭學是指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厭惡學習,或不願意主動學習的心理狀態,及其不良行為表現。它作為一種心理狀態,不是特定的學生所有。小學生厭學表現形式多樣,本文從社會、學校、家庭、學生自身四個方面分析了小學生厭學的成因,探討了疏導小學生厭學的對策。

  關鍵詞:小學生;厭學心理;家庭;學校;成因;對策

  “厭學情緒”是學生對學習負面情緒的表現,是由不想學習到不喜歡學習,甚至發展為對學習關係的厭倦、厭惡從而逃避學習的心態。從心理學角度講,厭學症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主要表現為學生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極的對待學習,行為上主動遠離學習。

  小學生厭學是指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厭惡學習,或不願意主動學習的心理狀態,及其不良行為表現。它作為一種心理狀態,不是特定的學生所有。小學生厭學表現為多種形式,比如:孩子變得不愛上學,不願見老師,甚至每到上學前,孩子就喊“肚子疼”、“頭痛”等;有的孩子不願做作業,一看書就犯困;即使在沒有外界干擾的情況下,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有的孩子雖然也在看書,卻心煩意亂,完全沒有看進去;不願大人過問學習上的事情,對父母的詢問常保持沉默,或者表現煩躁,或者轉移話題;上課時常打不起精神,課後卻十分活躍,表現為“玩不夠”;逃學則是厭學的極端行為。

  厭學心理不但阻礙了學生個體的身心健康發展,而且也對學生群體的身心發展帶來十分負面影響,不同程度地影響了素質教育的實施,是亟待解決的學生不良心理問題。那麼,本該對學習和學習過程充滿熱情、充滿好奇的小學生為什麼會出現厭學呢?

  一、造成小學生厭學心理的原因

  1、社會因素的影響。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正在不斷地影響著孩子們,包括影響他們的心理。首先受大眾傳媒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同學之間互相攀比:誰家有錢?誰穿的是名牌?誰家的車子高檔、住宅豪華?誰的爸爸是高官、是大老闆?一些有虛榮心、家庭條件差的孩子因此變得自卑,消極對待學習。讀書無用論的滋生蔓延,使一些不明事理的孩子也跟著認為讀書無用,放鬆了學習。

  其次是社會低俗文化氛圍的影響。農村中,學生常見的活動多為搓麻將、玩撲克、手機遊戲、網路聊天,很少見到具有文化氣息的活動。小學生好奇心強,易受外界的影響,在獵奇的過程中,心思不放在學習上,放鬆了對學習的追求。

  2、學校因素的影響。

  ***1***校園生活單調

  由於經費的制約,農村小學本來體育器材就不多,學生的課間幾乎沒有器材可用。這幾年,在校園安全這條高壓線下,出於對安全問題的擔憂,許多教師不敢也不願組織孩子們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取消了一些傳統的體育活動,如爬山,春秋遊,野炊等。課間活動專案顯得單調無趣。

  ***2***教師的“偏心”

  一些教師總是把自己的微笑和親切的目光投向那些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在他們的眼中,只要學習成績好,這個學生在各個方面都是很好的。這樣的老師成為孩子們厭惡的物件,該老師所教學科自然成為孩子們厭惡的學科。教師也自然把這樣的學生重新圈定在一個圈子裡。一部分學生的厭學,就是教師在“不知不覺”中造就成的。

  ***3***教學缺乏趣味性

  實施素質教育雖然多年,但由於種種原因,大多數農村教師一人兼任多門學科,教學任務繁重、壓力特大,這些導致教師無心嘗試新的教學方法,相當部分教師仍然採用填鴨式教學,課堂教學中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致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畏懼心理。

  3、家庭因素的影響。

  ***1***順其發展的思想嚴重

  有些家長由於過分埋頭於自己的工作,對孩子關心不夠,把孩子送進學校就算完成了任務,既不督促也不引導,任其發展,然而當孩子交上了極差的學習成績單時,他們就大發雷霆,不打即罵,結果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也有些父母只關心孩子是否取得好成績,但對孩子獲取成績的過程態度漠然,聽之任之,只是要求孩子如“填鴨”般地伏案學習再學習,結果使得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2***期望過高的現象嚴重

  有些家長自己沒有文化,把希望全部寄託在孩子的身上,對孩子要求無限度地升高,不講究方法,手段粗暴,這樣非但達不到要求,反而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而導致厭學。如我所教的五年級學生夏某,男,13歲,安徽人,老家讀書時一直是班上學習委員,酷愛學習,遵守紀律,聰明活潑,是老師心目中的尖子生,父母的驕傲。三年級時轉學來到紹興,由於種種原因,成績不如老家時好。父母不考慮客觀原因,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每門課的成績必須在90分以上。如達不到要求,父母則對他嚴厲批評。在父母的嚴厲管教下,夏某各種學習絲毫不敢怠慢,心理壓力很大。從四年級開始,他感到力不從心、疲憊不堪,學習成績明顯下降,對學習也產生了厭倦,尤其對考試產生了恐懼。結果使孩子疲於奔命,以致嚴重的身心疲勞,厭煩學習,造成逃學。

  ***3***家庭教育不和諧的現象較為普遍

  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本來就很難達到統一。尤其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較多,一些家庭中的父母一方或雙方常年外出打工,偶爾回家對孩子特別疼愛,甚至溺愛,造成對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其次,農村三世同堂的家庭較多,爺爺奶奶與爸爸媽媽的要求又有很大的差距,造成對孩子的要求不一致,使孩子總覺得有避難所。

  4、自身因素的影響。

  ***1***、缺乏良好的學習方法

  在學習過程中,每個孩子都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不同的學習方法,但大多數學生缺乏老師的及時指導,難以形成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獲取知識的能力欠缺,學習效率不高,導致其產生厭學心理。

  ***2***、注意力缺乏和多動現象嚴重

  小學生的注意力具有不穩定的特點,合理分配注意能力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轉移都有一定的困難,不能安靜久坐,愛做小動作,或愛與別人說話,嚴重干擾課堂秩序,自我控制能力極差,嚴重的便發展為曠課、逃學。

  ***3***、學生惰性現象嚴重

  如今,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家長很少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長期以來學生養成了懶惰習慣。主要表現在:學習被動,上課精神不振,毫無參與慾望,自我管理能力極差,在學習任務稍重的情況下就對學習厭倦。

  二、小學生厭學心理的疏導對策

  學生厭學心理是一種社會病理心理狀態的產物,因而必須要有“大教育”意識,社會各方面都應負起責任來,只有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創設一個有利的環境,對消除學生的厭學心理才會卓有成效。

  1、創造良好的學校教育環境

  人才學的研究表明,環境是影響人們成才的重要條件之一。學校環境的優劣是關係學生學習好壞的主要因素。美國心理學家達羅傑斯說:“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真誠、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係,一種充滿心理安全感的課堂氛圍。”因此,教師應對學生充滿愛心和責任感,教學要符合現代特色,要善於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努力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積極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和藝術性。這對於消除學生的厭學心理十分重要。

  產生厭學心理的學生中,大部分是對學習缺乏興趣的學生和學習困難生。他們得不到學習的樂趣,沒有成功的喜悅。加拿大精神病理學家岡斯・謝爾耶在各種不同活動條件下所作的大量心理實驗證明:“學生的極度疲勞往往是由於經常失望和失敗造成的。如果能使學生看到成功的希望,他們便會爆發出蘊藏在自身的一股巨大的學習力量。學生在學習中如果獲得成功,又經常地受到表揚和鼓勵的強化,他們克服學習困難的勁頭和學習的積極性就會不斷地提高。”因此,作為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從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多組織一些有益的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興趣盎然的學習活動中產生、增強對學習的興趣。教師還要善於發揮學生的長處,“教也者,長善而救失也”,讓他們也看到自己成功的一面,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對學習困難生,教師首先要幫他們樹立自信心。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表明,要使學生有信心,教師必須首先對學生有信心。教師要給這些學生更多的關心,在和他們交談時,語調、表情、眼神等要傳達自己強烈的“期待”。使學生逐步在教師強烈的“期待”中產生“皮格馬利翁效應”。其次,教師還可以利用心理學研究中“貼標籤”效應,對學習困難生多用激勵性的語言,如在作業中,寫上“今天你又進步了,繼續努力!”、“你寫的字越來越好了!”、“老師為你的進步而感到高興!”等。在組織學習競賽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不同層次的內容,按完成的質量統一評價,燃起他們希望的火花。

  2、創造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起點、第一課堂,兒童都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中。家庭作為孩子生活的基地,能否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對孩子的學習有著直接影響。家庭的學習環境不但包括物質條件、環境佈置,還包括家庭的學習氛圍等。家長是鏡子,其一舉一動對孩子影響很大。家長首先要持續更新、獲取知識和經驗,給孩子作出學習的榜樣。

  其次,在對待孩子的學習上,家長應轉變觀念,不應一味死盯著孩子的考試成績,一旦成績不好,輕則惡語相向,重則舉手就打都是錯誤的,要與孩子做“朋友”,進行“心貼心”的交流,幫助孩子分析原因。每個家長都要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格外精心,不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現在有的家長盲目為孩子選擇“特長”專案,如:彈鋼琴、學英語、學繪畫等,殊不知自己的孩子是否愛好,但家長一相情願還振振有詞地說:“興趣是可以培養的,把過去我不會的通通在孩子身上體現。”這樣的“特長”專案是孩子的需求還是家長的需要?有的家長星期六、星期日為自己的孩子安排了很滿的學習內容,孩子游戲玩樂的時間沒有了,更談不上與人交往的樂趣,孩子的腦袋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他們怎麼會不產生厭學心理呢?

  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說:“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所以,作為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不能過高,要求也不能過嚴,要與兒童的接受能力和心理髮展水平相適應,要切實糾正在教育子女問題上的不正確的認識。這才有利於消除厭學心理。

  3、創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家庭和學校教育外,社會教育也是一個重要方面。社會上特別是街道、社群、圖書館等要為學生創造健康的學習、活動的場所和機會,使這些地方成為促進小學生學習、發展的“陽光地帶”。

  總之,排除厭學心理是一項長期、艱苦、複雜的工作,需要社會、學校、家長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會形成一個尊重科學、尊重人材的社會大環境,深化改革,確實減輕學生負擔,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給孩子以科學的教育,注重心理輔導,才能有效地消除厭學情緒的蔓延,使學生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守旗 當代青少年心理與行為透視[M] 安徽人民出版社

  [2] 趙建華、田夫、吳壘 走出學校教育的誤區[M]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3] 唐紅波等 中小學心理輔導[M] 暨南大學出版社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小學生心理疏導論文
管理心理學相關論文
相關知識
小學生心理疏導論文
小學生心理疏導論文
小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關於小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關注小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淺談小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小學生心理研究論文
學生心理輔導論文
小學生心理健康論文參考範文
小學生心理健康論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