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勵志故事農村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農村市場就像一座寶藏,等待創業者去挖掘,同時,也需要創業者用慧眼洞察識別,才能挖出真金白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在江西贛州安遠縣三百山鎮“眾誠瓜果栽培基地”,有6名“80後”的大學生。雖來自五湖四海,但相同的“田園夢”使他們走到了一起,從借款30萬元起家,到近百畝的現代農業瓜果栽培基地的形成,五彩斑斕的田園承載著他們的“綠色夢想”。

  創業衝破觀念壁壘

  “現在的條件已經好多了,剛開始創業時,一窮二白,連住的地方也沒有,真是苦!”談到創業難,畢業於河南科技學院園藝專業的朱安成說,他最難忘的是剛剛建基地時,許多親友不理解:一個大學生帶著女友到外地的農村幹農活,簡直太沒出息了。當時精神壓力很大。

  建設初期,搭建大棚、購種、化肥農藥及試驗每樣都需要大量資金,他們6人分成3夥入股,每股10萬元。起初,父母們不太支援。郭帥以前在鄭州省城一家公司做種子銷售員,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放棄穩定的工作到農村去種地,家裡人不理解。郭帥一方面給父母做工作,另一方面四處向親戚朋友借錢;李華和杜宗濤的父母思想都比較傳統,不喜歡自己的孩子唸了大學還去種田。但這些年輕人沒有動搖,因為這一創業極具挑戰性。

  6個年輕人抱著“初生牛犢不畏虎” 的精神,引進了“日本小青瓜”、“紅春早玉”、“一口茄”、“娃娃菜”等十幾個瓜、果品種,一年種3茬至4茬,錯開上市高峰,並把銷售點定位在廣州、深圳等沿海大、中城市,他們把大學5年裡學到的知識全都搬了出來,開始了艱辛而漫長的創業路。6人的夢想隨第一批種子一起植根入土。育苗鋤草、施肥灌溉、測溫掛牌、修剪打藥……吃的是粗茶淡飯,乾的都是農家活,說起專業,說起基地的前途,大家信心十足。李曉豔嬌小玲瓏,力氣最小,每天跟著幾個大男生進大棚玩泥巴,常常搞得一身泥一身汗,活像個“村姑”,她卻高興地說:“我現在和土地特別親,一天不下地,心裡就直髮癢。”杜宗濤負責觀測、記錄、統計作物的生長情況。夏季是作物發生病蟲害的高峰期,儘管大棚裡的溫度都快50℃了,但他一點也不敢怠慢,每天來回十幾遍地跑,小心翼翼地呵護著這些“綠色寶貝”,一個夏天下來,整個“烤”成了“非洲難民”。

  每一個品種從試種到成功上市都得經過氣候、水土、營養成分等方面的反覆研究和實驗,絕不是件容易的事。2007年春天,他們試種的2個大棚“早春紅玉”西瓜無緣無故地死了十幾株。郭帥立即把解剖圖片等相關資料發給河南科技學院的蔬菜教授李新崢和王廣印。經過診斷,原來西瓜得了炭疽病,他們及時按照教授的要求,用炭清和葉面肥做激素調整,增強了作物的抗疫抗病性,挽回4萬多元經濟損失。“我們能有今天,多虧這兩位教授的幫助和鼓勵。”朱安成說,畢業後,他們一直還保持著緊密的聯絡,並常常在網上探討解決栽培技術難題。

  花開沃野潤心田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1年多來的努力,如今,長長的“小青瓜”、紅紅的“聖女果”、拇指般大小的“一口茄”脫穎而出,荒地裡長滿了綠油油的蔬菜、大棚裡結滿了五彩斑斕的果實。而6名大學生齊心協力、吃苦耐勞、經得起失敗、敢於挑戰現實的創業故事和精神也受到當地百姓的稱讚。

  據負責跑銷售的郭帥介紹,由於基地裡生產的全是當地沒有的蔬菜、瓜果,而且他們在廣州、深圳等地建立了固定的銷售市場,這些“綠色食品”以高出當地市場3倍至6倍的價格銷往各地,畝均收入近4萬元。產品在廣東、上海市場供不應求。

  談起如何打破傳統的種植模式,讓現代農業植根新農村?朱安成說,最好的方法是用實際行動說話,通過基地示範讓農民瞭解到,大棚蔬菜能打破季節和市場的限制;新品種可以拓寬市場需求;“訂單農業”能給農民增產增收帶來保護。未來農業發展應該走一條生態、迴圈、高效節約的道路。2008年我們準備再投入100多萬元資金,把種植面積擴大2倍,並增加5個至15個新品種。他們已經拿出了詳細的方案,準備帶領當地百姓通過“訂單農業”的形式進行推廣種植,據預算,每畝比過去至少可以增加兩三千元的收入,再接下來就是結合當地的旅遊資源,基地將建設成為集生態農業、田園觀光、農事體驗、農家餐飲於一體的生態家園。

  六名年輕的天之嬌子,順著時代發展的巨輪,載著田園創業的夢想,正朝著更高更遠的目標前行。

  篇二

  穿過浙江省寧海縣雙林村一排排別墅式的農居,便到了5號——波仔農家樂,一樓“辦公室”裡最顯眼的位置放著幾臺電腦,農家樂的主人林劍波正跟幾個年輕人看著螢幕說著什麼。這幾臺電腦是林劍波的“搖錢樹”:通過網路,波仔單店拉來的客流量,佔了雙林村農家樂總客流量的一半;加上他開的網上票務公司,2014年營業總額達1000多萬元,這是他大學畢業回鄉創業5年給自己交出的答卷。

  與普通農家樂不同,林劍波的大部分顧客來自網上。在百度上輸入關鍵詞“寧海農家樂”、“雙林農居”、“寧海森林溫泉”等,“波仔農家樂”的資訊總是處在第一頁,在淘寶網、58同城和網上訂房中心上也能聯絡上“波仔農家樂”。“城裡人來寧海旅遊,想找個住處,網上一搜,很容易就找到我們。”林劍波說,雙林村不是旅遊景點,單靠回頭客和口口相傳客流還是有限,“網上拉客”十分必要。為此,找專業人士建立了自己的專屬網站。網路營銷的大手筆,回報頗豐,客房改了又改,還是不夠住。“雙林農居”30多家,近半的客源都由他拉來,分配給各家農居。

  林劍波2008年從浙江旅遊學院畢業,學的就是酒店管理專業。他幹過酒店,做過學徒,弄過模具。正當他在城裡四處打拼時,橋頭湖街道政府發出了辦農家樂的號召,推出“雙林農居”品牌,符合要求的農家樂,每間客房補助3000元。他抱著試試的心態,回到老家雙林村創辦了家鄉的第一批農家樂,改造家裡的新居,總共投入80萬元。現在,波仔已經是“雙林農居”規模最大的一家,有15個標準間。

  剛剛做農家樂時,林劍波心裡很沒底兒,村裡人那時基本都是外出打工,外面人來的就更少,雙林村的知名度太低了。他決定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為自己的農家樂打廣告、在寧海線上、旅遊論壇上發帖宣傳。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某旅遊網的渠道接觸,波仔農家樂迎來了第一批客人。來“雙林農居”投宿的城裡人多數來自上海、寧波及周邊城市,除了住宿,小林還發掘出了為顧客代購景區門票以及餐飲的服務。除了是老闆,他還是廚子,每盤菜都親自做,食材絕不過夜,一定要日日鮮。不斷吸收客人的建議,波仔的民居也更加規範化,房間配備了獨立衛生間、100M的wifi、ATV電視,還僱了專門服務人員。這樣的精益求精讓波仔農家樂獲評四星級農家樂。

  “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配套設施跟不上,交通不方便。其他成功的農家樂像長慶、桐廬,直接有到上海的專車,而我們這邊沒有。”林劍波已經看到,光靠自己一家是做不強的,需要雙林村的農家樂聯合起來。“如果每個禮拜有專車在市裡接客人過來,會好很多。”

  有時,他也會把電腦和店門一關,帶著家人去旅行,一走就是半個月。畢竟世界很大,他還年輕,還想出去看看。

  篇三

  5年前,為了拯救被遺棄的30畝蔬菜大棚,南京六合區雄州街道錢倉村的3名大學生村官踏上了創業之路,註冊了田原牧歌公司和錢倉牌商標。如今,公司基地已擴充套件到300畝,營業收入超過1000萬元。2016年5月26日,該專案參加了江蘇首屆大學生村官創業大賽總決賽,這也是南京唯一進入總決賽的村官創業專案。

  錢倉村黨總支副書記周強是3人創業的合夥人之一。

  “2011年,村裡來了不少外地人承包大棚種蔬菜,但虧了本。”周強說,當時,一個承包戶直接跑路,扔下30畝大棚的蔬菜。不能眼睜睜看著這些蔬菜爛在地裡,村書記就讓幾個村官先去賣菜。

  當天下午1點,周強開始張羅工人一起拔蘿蔔,到晚上8點裝完車,整整裝了700公斤。次日凌晨3點,他們把蘿蔔運到蔬菜批發市場,一車蘿蔔只賣了130元,還不夠人工和運費。

  國家鼓勵農業創業,為什麼農業的利潤這麼低?再看看村裡,不少農民也都將地拋荒,去工廠打工。周強說,農業一定要解決好“種什麼、怎麼種、怎麼賣”的問題,3個大學生村官決定自己創業,來尋找問題的答案。

  從頭摸索打造無公害蔬菜基地

  創業基地就在錢倉村村頭,那位承包人遺棄的30畝大棚。

  周強說,他花了一個月做市場調研,最終決定打造無公害蔬菜基地。基地出來的菜,首先要到地頭的農藥殘留檢測處自測,然後送到集散中心做第三方檢測,每次檢測都出具報告,相當於給蔬菜標了“身份”。

  雖然都是從農村出來的大學生村官,但真要做農業,3個合夥人都沒有經驗,一切從頭開始摸索。

  在大棚裡育秧,需要地暖,但鋪地暖容易乾燥,就要經常澆水。周強剛開始直接從外面水溝裡挑水澆,結果熱乎乎的秧苗遇上冷水,死了一大片。後來請教了街道農技站工作人員,水挑來後在大棚裡放一段時間,等水溫和地溫接近了再澆。

  孫雪清是其中一名女大學生村官。“記得有一年天寒地凍,我去鄰村討教大棚種植經驗,騎著電動車來回20多公里的路,半路還下起了雨,一天忙下來,當晚就發了40℃的高燒。在村醫務室打吊瓶時,還忙著洽談送貨。當時就是有股信念,吃點苦沒什麼,一定要幹成了。”

  平價超市+企事業單位配送,直銷模式提高利潤

  提高利潤,周強的計劃就是直銷,將農產品直接從田頭上到餐桌。在街道上看到,公司開的農產品平價超市生意很紅火。周強說,這裡白蘿蔔每斤一塊三,而市場價一塊六;西蘭花三塊八,而市場價五塊四。而且都是當天的新鮮菜,一天有6000多元營業額。

  在江北農副產品中心,公司還設立了集散中心。現在公司已有50多家企事業單位配送客戶,每天營業額近4萬元。

  為了更好地帶動農民致富,村官們將所有的大棚分包給會員農戶,統一品種佈局、技術指導、農資供應、包裝銷售。村裡的老付就跟著這群大學生村官種菜,“你別說,這群學生娃還真有點本事,還是跟過去一樣種菜,但菜價翻了好幾倍。這兩年,我家裡買了兩輛車和一套房子。”

  除了種菜,村官們還打造了200畝葵花園,吸引城裡市民前來旅遊參觀。孫雪清說,去年“十一”前後,10天來了45萬人參觀,把基地和附近村民的農產品都買空了。

  據介紹,公司下一步將借鑑京東到家的3P戰略,打造南京幫生鮮O2O社群商務模式,在南京市範圍內開辦50家社群生鮮超市,線上交易,線下2小時送貨上門。同時,把基地打造成休閒農業觀光中心,向遊客直銷農產品。

創業女性故事
創業立志的故事
相關知識
創業勵志故事農村
在農村創業勵志故事
山裡農村創業勵志故事
農村創業勵志故事
關於農村創業勵志故事
關於農村創業勵志故事
農村勞動創業勵志故事
農村養殖創業勵志故事
農村養殖創業勵志故事
回家在農村創業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