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做好哪些事情會讓孩子更懂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懂事的孩子會被稱為很有教養,也很受人喜歡。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父母做好這些事孩子更懂事,一起來看看吧。

  父母做好這些事孩子更懂事

  1.耐心傾聽

  有些時候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和家長是無法在一個節奏,一個頻率上的,孩子的世界不是大人說懂就能懂的。

  因此爸爸媽媽要善於傾聽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把自己內心的真是想法告訴自己,也許你知道事情的真相後就能夠很容易理解孩子的行為了。在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也鍛鍊了語言交流的能力和敢於說出想法的勇氣,同時雙方還做了一次內心的交流。

  2.放下身段

  爸爸媽媽總是會把自己定位為成人,把孩子定位成小孩子,因此總是會用爸爸媽媽的口吻和語氣來命令孩子做這做那。這樣孩子會覺得你比他的地位和等級高,你們不是平等的。

  因此,爸爸媽媽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降低自己的身段,雖然孩子現在還小,不過他心裡明白很多的事情,自己也可以做一些決定了。爸爸媽媽可以嘗試著讓孩子自己選擇和解決問題,在孩子解決問題的時候,自己只要在一旁看著,及時給予幫助就好了。

  3.切身體驗

  不撞南牆不回頭,只有撞了南牆,知道了這滋味才明白自己的決定是錯的。很多孩子不聽爸爸媽媽的話或者勸告,不相信別人的經驗。其實讓孩子自己體驗一下,反而能夠讓他更加理解爸爸媽媽說的話。不過,在讓孩子進行嘗試的時候一定要保證孩子的安全。

  4.互相協商

  大人和孩子之間是平等的,所以,孩子總是按照爸爸媽媽的要求來做事情的話會覺得很累,而爸爸媽媽覺得總是帶著孩子也是很麻煩的。事實上,有時候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可以商量一下,各自退讓一點,互相體諒一下對方,這樣反而能夠讓兩個人都很舒服。

  5.教育就是生活

  生活中處處是課堂,在生活中通過小事來教育孩子,傳遞給孩子人生大道理,讓孩子從生活中明白深刻的道理。從生活中教育孩子,印象能夠更深刻,而且很容易引發孩子的思考,對啟發孩子很有幫助。

  6.培養同理心

  一個有同理心的人總是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會更容易諒解他人,整個人會顯得非常和善,也更懂事。

  所以,爸爸媽媽不妨經常給孩子講述一些深入人心的故事,讓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不知道怎麼處理的事情時,可以讓孩子試試反過來思考一下,這樣可能會很容易解決問題。

  爸爸媽媽可以按照上面的幾個方法來教育孩子,在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你會發現,你的孩子真的變得懂事了。

  各個型別家長對孩子教育的影響

  ***1***“權威民主型”父母,即“高要求、高反應”型。此類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方面有適當的“高”和“嚴”。有明確合理的要求,會為孩子設立一定的行為目標,對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為作出適當的限制並督促孩子努力達到目標;同時,他們並不缺乏父母應該有的溫情,能主動關愛孩子,能夠耐心的傾聽孩子的述說,而且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激勵孩子自我成長。這類父母施行“理性、嚴格、民主、關愛和耐心”的教育方式。在這樣的教導之下,孩子會慢慢養成自信、獨立、合作、積極樂觀、善社交等良好的性格品質。

  ***2***“專制型”父母,即“高要求、低反應”型。這類父母會拿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而沒有意識到過高的要求對孩子的個性是一種變相的扼殺;他們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饋,對孩子缺乏熱情和關愛,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不能及時鼓勵和表揚孩子。在這種“專制”下,孩子容易形成對抗、自卑、焦慮、退縮、依賴等不良的性格特徵。

  ***3***“溺愛型”父母,即“低要求、高反應”型。因父母過度的溺愛而有了今天的“小皇帝、小公主”,這類父母對孩子充滿了無盡的期望和愛,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要求,但他們很少對孩子提出要求。這些孩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變的依賴、任性、衝動、幼稚、自私,做事沒有恆心、耐心。

  ***4***“忽視型”***即冷漠型***父母,即“低要求、低反應”型。這類父母不關心孩子的成長,他們不會對孩子提出要求和行為標準,對孩子冷漠,缺少對孩子的教育和愛。這類孩子自控能力差,對一切都採取消極的態度,還會有其他的不良心理特徵。

  “專制型”教養方式會導致兒童缺反獨立思考的能力,做事優柔寡斷,心理上容易產生抑鬱和焦慮,缺乏學習的靈活性;“溺愛型”會使兒童缺乏創新能力,影響兒童創造性思維和個性發展;“忽視型”會使兒童學習注意力轉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導將會荒廢學業。只有在“權威型”的父母教養方式下,孩子思維活躍,富有想象力,自控能力強,做事有主見,並且能夠聽取意見,積極改進,學習靈活刻苦,善於和同學交流。“權威”體現了兩層含義,一是體現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即“權力”,父母具有養育孩子的義務,同時也有教養的權力;二是體現孩子對父母的反饋態度,繼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這是親子間互動的結果。

  家長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

  一、樹立榜樣:榜樣是以別人的好思想好行為來影響和教育子女的重要方式。如同學、鄰居、教師、英雄模範人物、文藝作品中的正面人物、革命領袖的優秀品質,都是子女學習、模仿的物件。不管家長的言行是錯誤的還是正確的,對子女都有十分深刻的影響。因此,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時時刻刻、處處檢點自己的言行。

  二、環境薰陶:家長要有意識地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使子女受到感染和薰陶。家庭是子女生活的主要場所,家長要組織好生活,處理好成員之間的關係,堅持正確的道德行為為準則,形成團結和睦的家庭氣氛,建立井井有條的生活秩序,以陶冶子女的美好情操。

  三、批評懲罰:批評和懲罰都是對子女不良思想行為的否定,不過後者是對嚴重不良思想行為的一種教育手段。批評懲罰時,首先要全面瞭解情況,掌握不良思想行為的具體情節和嚴重程度,從錯誤的實際出發,批評是指出危害、思想根源,否定其思想行為,使之感到羞愧和痛楚,進而產生改正錯誤的動力。批評時不要諷刺,不要奚落,不要謾罵。懲罰主要是剝奪某種權利,而不是體罰,不是侮辱人格和摧殘身心。

  四、指導安排生活秩序:良好的生活秩序是培養子女良好習慣的有效方法。指導子女安排生活起居,佈置好生活環境,教給子女學習安排和利用時間,使之有條不紊。要讓孩子自己安排,家長可以在旁指點。

  五、說服教育:說服教育的具體做法:一是談話,家長根據子女的思想實際,擺事實,講道理,使子女明白一定的道理,談話要有針對性、靈活性,態度要和氣,不要板著面孔,居高臨下地訓斥、挖苦。二是討論,家長與子女共同討論。討論時要尊重孩子,耐心傾聽其意見,有不正確的觀點,也要耐心地講道理,使子女明辨是非。家長觀點不正確要勇於承認。

  六、實際鍛鍊:實際鍛鍊的內容相當廣泛,如適應周圍環境,鍛鍊身體,生活自理,家務勞動,獨立作業,文明禮貌,社會交際等等。進行實際鍛鍊,首先要孩子明確目的意義***為什麼***,提出具體要求***怎樣做***,鼓勵他們克服困難,堅持到底。鍛鍊內容要適合孩子的年齡特徵和個性特徵,從他們的實際能力出發,交給的任務和提出的要求必須適當。要允許孩子在實踐中有失誤,不可過分苛求。家長不能因怕孩子吃苦而中途停止鍛鍊。

  七、表揚獎勵:表揚獎勵是對子女的思想行為給予肯定和好評。通過肯定和好評,以加強子女進取心和榮譽感,爭取更大的進步。表揚獎勵要實事求是,要及時,要說明原因,並且應以精神獎賞為主,物質獎賞為輔。

  八、指導課外閱讀:指導子女閱讀書報雜誌,從中吸取有益的精神營養。家長要掌握子女閱讀的內容,和子女一起討論,引導子女通過閱讀增長知識,開擴眼界,受到精神陶冶。

  九、利用家庭電視:電視進入家庭,子女可以從看電視中得到許多知識,增長見識,要充分利用。但是要注意:不能沒有選擇,不要時間過長。看完電視最好和子女談論,討論電視內容。

  十、帶領子女外出接觸社會:帶領孩子到公園、風景區、商店、工廠、農村去,或者去訪問同學、親友,進行社會交往,使之開擴眼界,接觸社會,認識社會。


學齡前的孩子要學會那些事情
親子溝通技巧:學會傾聽
相關知識
爸爸媽媽做好哪些事情會讓孩子更懂事
面試要做好哪些工作
大一新生應該做好哪些事情
開車跑長途做好哪些基本工作
居家應做好哪些防範措施
商務宴請應做好哪些組織工作
考研你要做好哪些心理準備
論祕書應做好哪些日常工作
嬰兒游泳前要做好哪些準備工作
一年級新生生活上應該做好哪些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