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怎麼治中風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8日

  張仲景先師給我們留下了《傷寒雜病論》這樣不朽的鉅著,所以我們從經方的角度看看治療中風情況。今天,小編為你帶來了中醫治中風方法。

  中醫治中風方法

  通經活絡藥

  肝風內動後,經脈絡道瘀滯,血不能充養肢體,從而出現上肢不能抬舉,掌不能握,下肢不能行走,足不能步的半身癱瘓主症。治療用通經活絡之法,藥用桑枝、桑寄生、天仙藤、忍冬藤、雞血藤、海風藤、青風藤、絡石藤、全蠍、蜈蚣等。其中,桑枝通利關節,善通上肢之經絡,兼有祛風清熱之功。桑寄生養血通絡,猶善通下肢之經脈,兼有補益肝腎之效。天仙藤、忍冬藤、雞血藤、海風藤主用通經活絡,其中天仙藤尚能理氣活血而利關節;雞血藤又兼補血活血,舒筋活絡,對老人、虛人、血不養筋的經絡不通者尤宜;忍冬藤兼有清熱通絡,用於經絡閉塞,風溼痺痛者較好;絡石藤專於舒筋活絡,用於筋脈拘攣,不易屈伸者更宜。蜈蚣既有平肝熄風定驚之功,又有舒筋通絡,搜剔經脈絡道之能。蜈蚣、全蠍、小白花蛇對中風急症階段的痙攣抽搐具有卓效。

  益養肝陰藥

  中風病急性期由於氣血逆亂,損血耗精,至恢復期必見虛證,可有半身不遂,兼有氣短懶言、神疲倦怠、眩暈耳鳴、肢體乏力、腰膝痠軟等症。治用益養肝腎藥物,可使肝血得以濡養,腎精得以填充,元氣得以恢復,諸症得以消除。藥用蒸首烏、枸杞子、懷牛膝、女貞子、杜仲、山萸肉補益肝腎之精血,肝得濡養,則肝陽不致亢而為害,內風之源得以澄清,腎精得充,則肝木得以涵養,精血化生有源,其中杜仲還有通血脈,利關節之功;懷牛膝強筋骨,舒筋脈兼有引藥達膝之效;女貞子尚能安五臟,強腰膝,明耳目。用太子參、北沙蔘益養正氣,用於氣血不足之證,太子參功同人參而力弱,此藥益氣而不燥,養陰而不膩,無助陽動風之害;北沙蔘補養肺氣,益脾養腎,二者合用,有補氣而養血,補陰而制陽之功。筆者體會臨床上太子參、北沙蔘合用,補氣之功勝過黃芪,而無黃芪昇陽助火之弊,可謂中風氣虛補氣之良藥。

  益氣固脫藥

  中臟腑若見神志昏憒,面紅如妝,目合口開,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出如油,二便失禁,脈微欲絕等症,此屬陰竭於下,陽厥於上,陰陽互不維繫,真氣外洩,陰陽將要離絕,元氣敗脫之徵。治療急用益元固脫之法,藥用西洋參、當歸身、沙蔘、枸杞子、蒸首烏、阿膠等。其中,西洋參、沙蔘益養元氣,回攝真氣,生津固本,養陰育陽,即善補陽者於陰中求陽之意。當歸身擅長補血、養血而中守,使營血順行;枸杞子、蒸首烏補肝腎,益精血,《景嶽全書·本草正》上說“枸杞味重而純,故能補陰,陰中有陽,故能補氣。所以滋陰而不致陰衰,助陽而能使陽旺”,可見枸杞能固陰陽之根,使陰陽互動而不致分離相失;阿膠滋陰補血,又善止血,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出血證效果較好,《本草求真》認為阿膠“氣味俱陰……即入肝經養血,復入腎經滋水”,可見阿膠有育養真陰,固脫復元之效。諸藥配合,以期救陰陽離厥之逆,固元氣欲脫之勢,再與醒腦之法等法相伍,尚可有使凶險病勢化險為夷,脫絕之證轉危為安的希望。

  中臟腑脫證,歷代許多醫家均用回陽固脫,多用參、附、桂之類。近代著名中風病專家李秀林教授主張不用桂、附之類回陽,他提出桂、附辛溫大熱,性剛烈,而中風之病,多因肝腎陰虛,陽亢為害,或以氣陰兩虛為本,按“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之理,若用桂附之類,易致耗津損液,有由傷陰而致動風、動血、動火之弊,甚而火助風威衍生變證。故他臨證主以西洋參、北沙蔘、枸杞子、何首烏等補益固攝元氣,養護真陰,陰中求陽,使陰復陽回。

  中醫防中風五法

  1.常用左手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中老年人,經常有意學學“左撇子”,即多用用左手,可起到預防腦中風的效果。原來,占人口90%以上的人,都習慣用右手。而這大多數慣用右手者,左半腦常得到鍛鍊,右半腦則很少得到鍛鍊,致使右半腦血管較脆弱,破裂出血引發腦中風的可能也較大。因此,慣用右手的人,特別是中老年人,平時應儘量多多改用左手,以鍛鍊右半腦,並由此增強右半腦的血管和功能。與此相反,慣用左手的“左撇子”,若多多改用右手,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2.咬牙切齒 把上下牙齒整口緊緊合攏,且用力一緊一鬆地咬牙切齒,咬緊時加倍用力,放鬆時也互不離開,反覆數十次緊緊鬆鬆地咬牙切齒,這樣可以使頭部、頸部的血管和肌肉、頭皮及面部都有序地處於一收一舒的動態之中,加速腦血管血流迴圈,使趨於硬化腦血管逐漸恢復彈性,讓大腦組織血液和氧氣供應充足,這可以消除眩暈的發生,使腦中風減緩發作或消失。

  3.搖頭晃腦 專家從油漆工人很少發生中風的事實中分析其原因,認為與油漆工人勞動時,頭部的上下左右的動作特點有關。頭部前後、左右和旋轉的運動,可以增加頭部血管的抗壓力,有利於預防中風。方法是,平坐、放鬆頸部肌肉,然後前後左右搖頭晃腦各做30~50次,幅度適中,速度宜慢,每天早中晚各做3次。

  4.擦頸發熱 中風與頸動脈內膜的膽固醇沉積形成粥樣斑塊有關。人們發現經常擦頸發熱的人中風少。擦頸按摩發熱可以促進頸部血管平滑肌鬆弛,改善對血管壁的營養,促使已經硬化的頸部血管軟化,恢復彈性,並能改善大腦供血。方法是雙手摩擦發熱後,迅速按摩頸部左右兩側,用力中等,速度稍快,以皮膚髮熱、發紅為度,每天早晚各做6分鐘。

  5.聳聳肩膀 聳肩可使肩部的神經、血管和肌肉放鬆,招血通絡,為頸動脈血液流人大腦,提供了人工的驅動力。方法是每天早晚做雙肩上提、放下的反覆運動,每次做6分鐘。

猜您感興趣:

中醫怎麼治療小兒肺炎
中醫怎麼治中風
相關知識
中醫怎麼治類風溼性關節炎
中醫怎麼治類風溼
中醫怎麼治療風溼性關節炎
中醫怎麼治療風溼病
中醫怎麼治中風
中醫怎麼治中風
中醫怎麼治療白癜風
中醫怎麼治風溼
中醫怎麼治療類風溼
月子病風溼中醫怎麼治